朱棣朝鮮寵妃權氏死因之謎,是死於疾病還是後宮爭寵?

權妃(1391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寵妃,朝鮮人。永樂六年(1408年)在朝鮮甄選,七年初入宮,同年二月封為賢妃。權妃,不僅姿容秀麗,而且善吹玉簫,入宮後深得明成祖朱棣的寵愛。自從權妃走進明朝的皇宮之後,果敢、剛毅、男子氣十足的成祖就一直深愛著這位柔順、溫宛、妙不可言的朝鮮女子。權妃不僅寵冠後宮,而且很少離開成祖身邊。

朱棣朝鮮寵妃權氏死因之謎,是死於疾病還是後宮爭寵?

朱棣對權妃可謂寵愛至極,甚至親征蒙古的時候還要帶在身邊。但好景不長,在親征蒙古大勝回京的途中,權妃一病不起,不就便去世了,但權妃之死確引起了軒然大波。明成祖朱棣的憤怒無法控制,他命令處死所有和呂妃有交集的宮人,而且每次行刑的時候他都要到場觀看,最終這場殺戮持續了整整三天,被殺死的宮女累計達到近三千人,其中冤死的宮人不可計量。

朱棣朝鮮寵妃權氏死因之謎,是死於疾病還是後宮爭寵?

關於權妃的死因,史籍上一直有著不同的記載,有說是被同族的呂氏投毒所害,也有證明這一說法實為他人誣陷。實際情況如何,後人已不得而知,只有不斷追蹤史籍的記載,儘可能地去探尋一個合理的解釋。

史書有載,永樂六年(1408年),權氏與李氏、呂氏、崔氏和任氏五位朝鮮族姑娘,被明朝太監黃儼等人選中,帶回京師。其中,權氏最先被招人宮,冊封為顯仁妃,很快以她的聰慧明秀博得明成祖的寵愛(也有史籍記載她曾被尊封為貴妃)。帝王后宮之中,雲集各方選秀而來的佳麗,而這其中有幸得到皇上專寵之人,通常也就必然地成為了其他眾嬪妃嫉恨的對象。

朱棣朝鮮寵妃權氏死因之謎,是死於疾病還是後宮爭寵?

因此,權妃的死被認為是因爭寵而為人所害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按永樂十二年即權妃死後第二年《李朝太宗實錄》的記載,與權氏同為朝鮮族的嬪妃呂氏嫉妒權氏得寵,暗中與宦官勾結,密謀從一銀匠家中借得砒霜,投入茶中,致權氏中毒身亡。這個死因是事後權、呂兩家的侍女因瑣事吵嘴時洩漏出來的。明成祖聞言後盡殺呂氏及宮中有牽連者共計數百人。

朱棣朝鮮寵妃權氏死因之謎,是死於疾病還是後宮爭寵?

事隔十年之後,在《李朝世宗實錄》中,又為呂氏做了翻案。認為“呂氏下毒說”實際上是另一位商人出身的呂氏的誣陷。《李朝世宗實錄》中稱,還有一個商人出身的呂氏,自她入宮後,非常希望能憑藉同姓之緣與朝鮮族的呂氏互結友好,但遭到拒絕,由此深感屈辱,她強抑心中憤怒,伺機報復。恰遇權妃身亡,遂誣告是鮮族的呂氏為爭寵投毒所害,讓呂氏最終難免殺身之禍。

朱棣朝鮮寵妃權氏死因之謎,是死於疾病還是後宮爭寵?

兩種說法各具其理,主張“呂氏下毒說”的人士認為,記載這一說法的《李朝太宗實錄》,寫於權妃死後的第二年,而記載“他人誣陷說”的《李朝世宗實錄》距案發時間卻長達十年之久,且其時明成祖已崩,因此此種說法不足為憑。但是,主張“他人誣陷說”的人卻認為,明成祖在世時判決的案子,在當時的《李朝太宗實錄)中不可能有其他相異的記載,而且,當時皇上為此事誅殺眾人,縱使其中有誤,也難有人敢站出來說話。

朱棣朝鮮寵妃權氏死因之謎,是死於疾病還是後宮爭寵?

所以,距事發時間短的記載井不意味著其準確性一定就高。反之,十年的歷史沉澱,又遇明成祖已經不在人世,知情者方敢漸吐真言,一個皇帝欽定的冤案才有可能得以澄清。而且,“呂氏下毒說”的提法是在商人出身的呂氏受寵時提出的;而“他人誣陷說”卻是在商人出身的呂氏與當年明成祖身邊太監黃儼相互勾結的事實敗露後,兩人自縊身亡時提出的。所以,後一種說法應當更具真實性。

朱棣朝鮮寵妃權氏死因之謎,是死於疾病還是後宮爭寵?

權妃之死終因史料有限,一直難有定論;而歷史必須尊重史實,不容人們根據現有的記載去平空推測或臆想。歷史上的一個個千古謎案代代相傳,讓後世的學者始終無瑕停下求索的腳步,也許這就是歷史的魅力吧。

這正是:佳人猝去空留憾,帝王一怒為紅顏,疑雲密佈千古案,可憐冤魂幾多冤。小編獻醜,請君雅正。(注:內容真實性已考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