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順風車1月試運營|從教育環境看社會共建

HELLO,嘀嗒,嘀嗒滴,的嗒滴,滴嘀羅打的... ...

哈羅順風車1月試運營|從教育環境看社會共建

我賭沒人喜歡看長文,所以配個圖希望你能看完

某滴順風車已因自查整改全國下線季度之久,社會共建進展也未公佈,上線時間尚不明確。

與此同時,風口浪尖下多家順風車業務順利開展,風生水起,某羅順風車也已強勢宣佈試運營,生死關頭涅槃新生走落敗行業路線是否可以另謀出路。但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某羅是否解決順風車安全問題根源所在,社會共建如何?


不知讀者是否注意某滴“社會共建”一詞,字面意思可解,深刻意識到問題所在是好事,順風車行業該如何共建社會。這裡借順風車之名,探討環境與教育問題,歡迎批評,更望交流。

哈羅順風車1月試運營|從教育環境看社會共建

何為社會共建?

前些時日與諸位家長交流孩子的價值觀引導問題,即長大了想做什麼,有什麼夢想。

家長會的現場,兩人1娃,全家歡喜。在此之前我做足了準備,全力邀請所有家人到場。為了照顧十幾歲孩子的微乎其微的自尊,

第一階段,我讓所有人孩子寫了紙條摺好遞給老師,在此期間不可與爸爸媽媽討論。

第二階段,父母輪流發言,回答這個長大了想做什麼的問題。要求有三:

1.自己小時候的夢想;

2.孩子的夢想;

2.期望孩子長大做什麼。

第三階段,我將逐一跟家長交流此問題。事情的結果是殘忍的,超出意料之外。以至於到現在我還在反省自己,深思這些回答,後悔做了這樣的活動,不然,我的良心還會更平復些。

“我長大想當主播”“主播可以有很多粉絲,每天有很多人關注”“粉絲可以送禮物給我,禮物可以換很多錢”

“我想打遊戲”“打遊戲也可以為國爭光,電子競技是奧運項目”

“我喜歡唱歌,我想當歌手”“我的偶像是TF”

“我想當明星,演員都很賺錢,有豪車別墅”。

這些是我感觸最深的回答,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沒想到如此之多這樣的答案。與之對應,孩子父母的回答是想讓孩子以後做科研,因為科技發展如此之快的社會,科研人才需求很大。也有回答讓孩子做教師,醫生,律師,從事IT等等,算是必須行業,我很欣慰。而這些父母本身就在相應的單位。私下跟這對父母交流,問及平時是否接觸社交軟件,如抖音快手之類。答案不想而知,這些孩子父母會在平時休息時間刷刷抖音找找樂子,也會分享與孩子的一些快樂時光,告訴她們有多少人點贊,有多少人粉絲關注。孩子自己也有手機,有自己的微信號,但只供學習和聯繫用。印象最深的,有位年輕媽媽說自己孩子很聰明,長大會是個明星,他現在就有自己的抖音賬戶,粉絲好幾萬。後來,我幾經糾結之後最終把孩子們的紙條給了他們父母,我知道這會是很殘忍的結局,我也懷疑是否與我平時的言行舉止有關,偶爾也看抖音主播,但是並非在孩子們面前。我們都該面對和深思。之後只有告訴家長們,既然有夢想有期待,那就幫助他們實現吧,我們需要正確引導他們。

這樣的活動緣由於抓周,孩子週歲的時候會讓其抓取物品,以此預卜前程。只是週歲的孩子,極大可能不懂眼前這堆奇怪的新鮮事物,甚至不懂周圍的這些稀奇古怪的人,面帶笑容滿臉期待,跟著他們的引導,抓取他們期待抓到的東西,然後滿堂歡笑,幸福美滿。而家長會上,十幾歲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認知,抓取了自己喜歡的事物,並懵懂著為自己立下了事業觀,後來滿堂歡笑與否我不知道,只知道這其中80%的原因,都來自十多年來家庭和生活環境對孩子的引導,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社會進步下的我們都在昇華,物質的滿足和富裕讓我們更追求精神消費滿足精神需求。我們需要接受這個社會新鮮的產物,利於我們消費的產物,有利則有圖,有利才能促進社會進步。

迴歸順風車風波,同樣的問題在我們成人面前,何況不是需要正確引導才能促進社會進步。孩子們最初的精神需求無非家長的滿足表揚,老師的誇獎。上升為理想和需求所在,變成為關注,點贊,粉絲量,乃至金錢觀。病毒式的侵染和無底洞式的不斷滿足,追求更多更好促使他們萌生做各行業明星的想法,以致形成潛意識的價值觀。當下大數據時代,收集用戶數據,根據需求喜好投放,所以越入越深。每天看到的都是促使你興奮的東西,何樂而不為。

比如全網搜索勾引滴滴司機,勾引外賣送餐員,司機侵犯,諸如此類。這裡不是誤導大家解決需求,因好奇心而去搜索關注。社會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哈羅順風車1月試運營|從教育環境看社會共建

朋友說,東莞某行業的倒閉促生了主播行業的興起,併發揚光大。在我看來早都不足為怪,經常關注到某某主播幾千萬粉絲,年入幾千萬的消息有時也讓我蠢蠢欲動。我是個愚昧的人,深知自己到不了這個境地,但卻時而因此產生幻想,設想好事也如期發生在自己身上。荷爾蒙的噴發有時艱難的考驗著我們的意志力,比如主播勾引滴滴司機視頻,是真是假著實難以區分,是人為劇本或是真情所在,我們無意批判,當事人有自己的需求,被動入局者也有自己的需求所在。有一便有二,有二便會行程風氣,模式。大量的模式複製,不斷的創造新鮮來刺激人們的味蕾,需求之下的我們是否能夠正確辨別醜惡真假,抗拒不利所在。或者被風氣麻痺,不斷幻想,以所想所聞對待所觸所見。即便我們成功抗拒了,對方呢?身邊人呢,一千個司機有一千個想法,即便你是正直的司機;一萬個乘客有一萬個幻想,即便你沒被這種風氣影響;可是孩子呢,該如何去向他們解釋這種風氣,引導他們不被影響。值得我們深思。

病態的價值觀,金錢觀,不良的社會風氣及感染力,如春風般“沐浴”我們未知的感官嗅覺,我們的身邊諸人,我們的子女後代。強誘惑力下病毒式的感染,即便再強的抵禦能力也會被波及。一錘定音的觀念看法容易引起人的錯覺,從而不知所錯,產生麻痺。讓我們覺得這個社會好像大部分人都可以這樣,大部分司機也都可以勾引,大部分乘客也可以侵犯,因為別人都成功了。很多時候事情發生了我們才去追求原由,但為了磨平表像而取締本身,這才是問題的所在。

順風車案件雖與安全措施有著必然聯繫,比如安全係數,行業規範,監管甚至報警機制。行業的興起會在不斷約束和規範下走向正規。但據我所知,在順風車最終出事之前,某滴一家獨大下的順風車業務都已滿足以上所有,報警和行程分享都齊全,業務規範也有,換來的是接連不斷的安全事故發生後的輿論,整改,完善,甚至銷聲匿跡。換來的是因少部分禍端從而大片面的摒棄。

用滴滴司機的話說“一隻老鼠害了一鍋米,順風車很方便,很多乘客反映停了很麻煩,如果酒駕撞死了一個人,為什麼不把酒廠都關了,或者把汽車都報廢了”。

事件的根源不在於表象本身,補救的措施也並非完全取締,亡羊補牢不在於把羊殺完就不會再丟了。就算滴滴不做,也會有大把大把的人去做,需求有多大,利潤就有多可觀。

在此我們不再做關注,該提到的是我們的安全意識和綜合素養。比如從孩子的教育問題抓起,從身邊的環境抓起,多培養安全意識和防範心理,避免僥倖,更不必去幻想,被風氣麻痺。

病態的體態需要良藥醫治,感冒藥就算退得了燒,但也難治根本,我們需要積極禦寒,加強鍛鍊,增體質,修涵養,有病治病,方得始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