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閱讀對一個人如此重要?讀什麼?怎麼讀?

一,如何快速瞭解一個人?

一看經歷,二看榜樣,三看閱讀。我們的氣質裡藏著我們做過的事,見過的人,讀過的書。

一看經歷,農民的身上會自帶鄉土氣,工人的身上會有車間的味道,教師身上則自帶校園的氣息......我們瀏覽一個人從小到大上過的學校,讀過的專業,從事過的職業,就能在腦海裡勾勒出這個人大致的模樣。

二看榜樣,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的價值觀和行事風格,只要問他腦海裡第一時間反應出來的人生榜樣是誰,以及他最不喜歡哪些或哪類人,就基本能判斷出他的人生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對榜樣的認同感,會促使人們更多的傾聽榜樣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思想,模仿他們的行為習慣。

三看閱讀,閱讀是拓展我們的經歷,在更宏大的時空背景下,幫助我們找到更值得效仿的榜樣的捷徑。書讓我們超越現實、歷史、地理的侷限,看到更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和成功路徑。見識的增加能讓我們的志向變得更高遠,心胸變得更有格局,改變自我處境的動力更足。

二,閱讀如何塑造一個人

我們自身的素質在幫助我們行走職業生涯,擔任相應的崗位職責。這些素質的背後:一是認知(知識結構、思維能力);二是精神(三觀、志趣、情懷、生命意志、品格......)。

閱讀是形成認知和精神的最重要的方式。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知識體系構建史,精神能力發育史,這些內在的素養影響著他的理想情懷、人生選擇和事業高度。

閱讀的力量幫助王明夫先生從農村走向城市,從職場小白成長為董事長/商學院院長/企業戰略諮詢專家。他今天的事業位置也決定了他會深度閱讀什麼類型的書,瀏覽什麼書,不看什麼書。

在談及最近一、二讀過的書時,他憑藉第一印象例舉的有:《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大國的興衰》、《萬曆十五年》、《鄧小平時代》、《科學的歷程》;《中國思想史》、《心學大師王陽明》、《儒學六講》、《中國文化史闡釋》、《文學回憶》;《中國書院史》、《掃除道》。

他將自己的人生歸結為閱讀這些書之前,和閱讀這些書之後。

作為企業家和企業戰略諮詢專家,必須清楚當前國勢,並能預測時代發展趨勢,能從更寬廣的歷史時空視角看到企業當下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所以必須閱讀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科學發展;還必須能從思想文化的角度,理解他人,激勵民心、激發群智,所以要多讀思想史、哲學、文學、美學。《中國書院史》、《掃除道》則和他近期在做的事情——建立和君小鎮,疫情期間打造小鎮密切相關。

正是在上述領域廣泛而深入的閱讀,塑造了王明夫先生職業生涯中,兩個常用的重要素質——寫作和邏輯;激發了兩個不滅的夢想——文學和歸隱,也讓他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在和君小鎮的建設中。

深度閱讀深刻的書籍成為了習慣,自然就會對膚淺的、碎片的流行快餐文化缺乏興趣。例如,絕大部分10萬+閱讀量的熱點文章,唯一的作用就是博人眼球,碎片化他人的時間和注意力,是對人思想、智商的侏儒。

想要複製一個人的成功,一個重要的方式便是複製他的閱讀史。跟隨深刻的人深度閱讀有思想內涵的書籍,慢慢地就能變成一個有思想內涵的人,反之跟隨網絡寫手碎片化閱讀流行文化,則會日漸淺薄、思想空洞。

作為先生的學生,雖然事業和思想境界的高度,離先生相去甚遠,但由於過去5年多的時間一直聽先生的課,看先生推薦的書,近期所讀書籍竟然與先生有些巧合,例如《鄧小平時代》、《大國的興衰》、《人類簡史》,接下來我也想讀讀《中國思想史》、《科學的歷程》。而他例舉的那些電影,也碰巧都看過。

此外,除了那篇《中學生的回信》,我也沒有讀過方方日記。一個不在一線的人,一個躲在家裡道聽途說的人,寫出來的憤慨之文,在我眼中是毫無價值的。如果我要了解疫情發展,我會看親身參與其中的人的言論觀點,如果我要了解疫情下企業的應對,會跟蹤企業家的思考,所以,我會每天跟讀俞敏洪日誌。

我對雙羅、周立波也都毫無興趣,甚至對他們長什麼樣都沒印象。為迎合、娛樂大眾的節目,必然不深刻,有時間看他們的節目,還不如看看歷史紀錄片,讀讀德魯克和史蒂芬.柯維,他們不迎合任何人,而只寫自己的思考和發現,他們的思想的深刻性、系統性已得到時間和事實的證明。

隨著深度閱讀書目的增加,我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也在悄然改變。小時候受學校教育和閱讀《居里夫人傳》的影響,我想成為科學家;讀了和君的課程和先生推薦的書籍,看了先生推薦的電影后,我開始堅定了,要成為一名創業者、企業家,樹立了成為教育家和作家的夢想。

三,如何開展閱讀

普通人如何藉由閱讀,開展自我的發現與重塑呢?就閱讀這件事來說,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讀什麼,怎樣設計你的書目單;二是如何讀,怎樣提升閱讀的效能。其中,讀什麼比如何讀更重要。

1、讀什麼,怎樣設計你的書目單?

書海無涯勤為徑,但勤的前提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好書,因為讀一本壞書的時間,不僅僅是在浪費讀一本好書的時間,還可能對自己的認知和精神產生負能量。所以,設計一份適合自己的書目單,是打造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思想底蘊的首要條件。

充分利用名人大咖已經整理好的書單,是一條捷徑。王明夫傾心編訂的《和君書單》就是一份很全面的知識地圖,包含17個門類。對於人生方向不明、很迷茫的人,可以在這份書單的指引下,從每個門類中挑選2~3本,開展隨機漫步式的廣泛的閱讀。大咖書單的重要作用就在於,從浩瀚的書海中,他們已經幫你做過一輪精心的挑選,使得你無論從中選擇閱讀哪一本,其思想的正向性、深刻性都能得到保障,讓你不讀壞書。

如果你有很清晰的閱讀目標,知道自己想讀哪個領域的書,你可以請這個領域裡非常牛的人為你做推薦,或者就直接去讀這個領域已有實效、被證明為最牛的人的書籍。例如,如果我想讀政治學,我會選擇讀鄧小平、李光耀、丘吉爾等這些當代最傑出的政治家寫的文章或自傳。如果我想了解戰爭,我會去讀毛澤東、蔣介石、戴高樂、丘吉爾、拿破崙、希特勒、巴頓等人的文章、書籍或傳記。

2、如何讀,怎樣提升閱讀的效能?

關於如何讀書,究竟是應該速讀,還是應該慢讀、精讀?是應該好讀書不求甚解,讀書不能目的性、功利性太強,還是應該目標明確,本著實用性的目標,讀完就能用上?如何讓閱讀的效能最大化?

我們生活在一個冪次法則的世界裡,閱讀也同樣遵循冪次法則。我們要用80%的時間深度閱讀那些精挑細選的、能對自己的人生髮生核裂變的小部分書籍,同時,也要用20%的時間來開展廣泛的粗讀和略讀。

例如,對於巴菲特來說,他快速地閱讀過上百本投資類書籍,直到遇到《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他得以結識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人生導師格雷厄姆,於是《聰明的投資者》便成了他的床頭書,讀了幾十遍,並時常翻看,這本書徹底地改變了他的投資理念和人生。

例如,對於我來說,我讀了上百本關於人生和管理類的書籍,但其中對我的人生和心靈狀態產生深刻影響的書籍是稻盛和夫的《活法》、德魯克的《自我的管理》、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和《第8個習慣》,以及熊谷正壽的《記事本圓夢計劃》,這些書我不僅僅是多次閱讀,還書寫讀書感悟,將書籍內容製作成課程進行分享,最重要的,是在每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遵照執行。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快速變化的、跨界的時代,打造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具備多元思維模型分外重要。無論我們從事什麼領域的工作,如果想要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的話,都應該具備文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金融學、自然科學等多領域的通識基礎。對於通識性書籍的閱讀,不應帶有強烈的功利性,因為閱讀本身就是快樂的、有意義的,是在不斷地拓展我們的時間感、空間感。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應該完成的工作,為此,需要開展有目的性的、有選擇的主題式閱讀,功利性地閱讀一些專業性強的、實用類的、工具性的書籍。

無論我們是開展通識類的閱讀,還是為了工作需要開展的功利性閱讀,為了提高閱讀的效能,我都建議大家能帶著輸出一篇閱讀感悟或論文,輸出一堂課程,做一場讀書分享的目標,開展閱讀。這些輸出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可長可短,但一定要有。用寫和說來倒逼讀,能極大地提高閱讀的效能,也能提升閱讀的樂趣,讓閱讀這件事堅持得更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