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电影院》:"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穿梭,在电影中怎样体现?

电影院,这个在当今文化高度繁荣的社会环境下开遍大街小巷的娱乐场所,作为现在年轻人之间叙旧和约会的地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它于老一辈的人来讲,则是他们辛苦操劳的半生中闲暇时光的唯一寄托。

对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意大利西部小镇上的人们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形象地将自己追求电影的好去处称为——"天堂电影院"。

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名导托纳托雷便以此为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时代的人们身上因电影而产生的独特印记。

《天堂电影院》:

众所周知,托纳托雷除此之外还有两部作品:《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它们合称时空三部曲,又称寻找三部曲,亦称回家三部曲。他在三部作品中,运用了相同的结构——"回到",并配以其他巧妙的处理方法,让我们不断穿梭于"现在"与"过去"之间,获得异样的体验。

《天堂电影院》:

一 叙述结构上的双线交织

(1)空间交织

纳托雷曾经说过:"天堂电影院并不仅仅是间放映厅。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与社会启蒙的地方,一代意大利人曾在这里受到熏陶。

我更倾向于认为,电影院对于一个人来讲或许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目的,在影片和他本身和他的愿望、期待之间,也许就存在着一种联系。

托尔纳托雷对电影的这种态度,表现在影片中便是:人们的生活中同时并存着电影与现实人生这样两个时空,片中出现的"电影院"与"广场"这两个代表。

《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

①电影院

在影片中,电影院好似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建构的一座"天堂",它使人们超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和困扰,而沉浸在欢乐中。

同时,导演用大量带有喜剧色彩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在电影院这一梦幻天堂中,一代意大利人特殊的生活状态:电影中恶魔要杀人了,观众吓得纷纷闭上眼睛,这时偏有一个小伙子含笑回身而望,镜头从他身上摇至二楼的观众席,原来有个姑娘正与他相视而笑……到了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两个人已携手共坐在二楼的观众席上,到了再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两个人已经是抱着孩子在看电影了。

《天堂电影院》:

有个男人一直把影院当作他最好的睡觉场所,不管别人多热闹,他的鼾声一如既往,结果屡遭孩子们的捉弄。影院正在放映一部已公映过的悲情影片,一个男子泪流满面地在片中演员开口以前就背出了全部台词,甚至包括最后的字幕"End"(结束)。

《天堂电影院》:

②广场

而与电影院这一空间环境相对存在的,则是西西里的现实生活环境。四五十年代的西西里,贫困、落后、生活艰辛、苦难。

当电影放映着"六年后,春回大地,风和日丽,大地充满阳光和生机,再也不像打战时那么紧张了,人们呼吸着清新自由的春天的气息……" 与之相对比的现实生活是,意大利政府又要公布一批阵亡名单,其中就有小多多的父亲,现实让人无法回避。

在电影散场之后,人们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天堂电影院》中,广场这一空间环境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天堂电影院》:

当电影散场后,人们便回到广场;当人们被影院拒绝以后,他们聚集到广场。广场与影院,是那个时代意大利人生命中现实与天堂的映射,苦难与快乐的隐喻。

(2) 时间线的交织

①主人公的成长

除了电影院和广场这一对空间环境本身的对立存在外,要体现"回到"以及"时间流逝"这一主题则更需要流动变化着的元素的出现——多多的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多多的成长经历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叙的故事,而是以中年的他来回忆叙事,在倒叙中完成。这

种叙事形式节约了影片篇幅、可以自由地对故事详略进行取舍。我们根据自己的心理常识就知道,回忆是种跳跃性的思维,它会徘徊在那些给我们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上,而略过那些当时对自己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

《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

同样地,纪录片导演出身的托纳多雷与这一段成长过程的表现在镜头的使用上也做到了纪实且简明:以"多多服兵役"这一事件为例,"生活"是多多青年时期为时不短的一段生活经历,但是导演只用了半分钟的影片长度,就圆满地展示完主人公这段毫无欢乐可言亦不值得铺叙的时光。

这个段落过后,便是已经长出了胡子的萨尔瓦多从回到故乡。其中仅用了七个镜头,简洁流畅,让时光飞逝而过,完满地承担了必要的叙事任务。

《天堂电影院》:

②电影和电影院的演化

影片中还有一样事物也是流动变化着的,那就是伴随着多多成长的电影。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传统胶片和大型放映机启迪了幼年的多多关于电影的梦想;十九世纪末的成熟拍摄方式成就了老年的多多关于电影的梦想。

同样地,托纳托雷用也电影为我们讲述了电影人的一生,同时加以真实的胶片电影以及老式剪辑方式,最大程度地做到了情境的还原,增加影片的真实性。

《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这一贯穿全片的线索也是如此,多多童年时,它是全镇人唯一的娱乐场所,但是因为宗教原因,人们不能获得完全的享受;多多青年时,它摆脱了宗教的影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堂";多多老年时,人们却不再需要它,当初小镇上的人看着它被毁掉,而旁边是又一代的孩子再嬉笑玩耍。

中国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言莫过于此,正如在影片的最后,老年的多多再次看到了幼年的他曾无比渴望的接吻片段,对自己的人生恍然大悟。

《天堂电影院》:

二 情感的表达

可以说,整个电影的95%,导演都没有哭天抢地地煽情,他在以客观的镜头为我们讲述真实的故事,可是在影片最后,当多多回到小镇的家,妈妈去开门,镜头却没有按常理随着妈妈下楼去。而是妈妈逐渐淡出镜头,镜头聚焦在了一件妈妈刚在打而后放下的毛衣上。

妈妈因为思儿心切,走的太匆忙,脚不小心勾住了毛线,毛衣于是被拆。妈妈在下楼途中的急切心情都在毛线被拉动中的节奏给映射出来了。

当毛线被停止拉动嘎然而止时,镜头切换到了门口。妈妈开门与多多相见。真正的观众的情感就像毛线一样,被一点一点撕扯出来,这是一种具有电影感的表现方式,观众都在揪心着被撕扯的毛线,就像妈妈在揪心着离家的游子一样。

《天堂电影院》:

电影,就像是母亲手中的线,剪不断,理还乱,牵扯出别离和重逢。

阿尔弗莱多和多多的忘年友情、多多与情人的半生缘,其实并没有随岁月而流逝,相反,还一直尘封在记忆的"天堂电影院"。

故乡的小镇即使再变,电影院即使不复存在,这生蕴藏于心深处浓得化不开的浓情,也不会和年久失修的电影院一样,某月某日轰然夷为平地。

《天堂电影院》:

托纳多雷想为观众建立的时空观或许就是如此——一段时间线和一个空间环境的交织为岁月的变迁增加风味,主人公在多年后再次"回到"过去,时间逝去,沧海桑田,唯情不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电影院吧,那里有一些电影,也会有一些人。有没有那一间房子倒并不重要了,电影院拆毁了,多多还可以微笑,是因为在脑海里它已经永生。没有了空间存在的电影院,依然为我们保管着最美好的那一切,在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