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漫谈(3)太极拳理论概要,兼再谈太极拳起源问题

三、太极拳理论概要

太极拳是一种以太极哲理为指导,以技击为核心,以中医和气功科学为基础,具有鲜明自身特点的拳术。

(1)太极哲理

主要取自《周易》和《老子》

●儒家学说--《周易》

《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家学说--《老子》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太极拳漫谈(3)太极拳理论概要,兼再谈太极拳起源问题


(2)中医和气功科学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骨骼解剖学――擒拿、摔跤、反关节控制。

经络学说――点穴、内气功。

吐纳导引术――以意领气,以气助力。

(3)太极拳技击理念

技击是武术的核心,武术就是“打人的”和“防人打的”。

一般武术怎么打人? 一般理解,“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所以一般的武术都讲究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先发制人,打击对手,“以直取胜”。

一般武术怎么防人打?一般就是“以横破直”。

但太极拳超出了这种认知,太极拳技击理念是“以曲化直,引进落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具体地说,就是运用“粘黏连随”的手法、步法、身法,以自己的小力化解并牵动对方的大力,使人背我顺,继而给予打击,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其中,“以曲化直”“引进落空”是以弱胜强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以曲化直”就是要改变方向,诀窍是要延长接触时间;“引进落空”则不改变方向,顺着原方向引,使对方失去着力点。

为了使大家有更直观的了解,我们看几段视频:

【资料链接】:

赵堡太极推手视频片段

https://www.ixigua.com/i6810210953884336651/

陈自强先生展示太极摔法

https://www.ixigua.com/i6810712685278134791/

流传海外的杨式太极拳对练

https://www.ixigua.com/i6810723630369112590/

2010武林大会-太极拳冠军争霸赛总决赛

https://www.ixigua.com/i6813710777803866638/


(4)太极拳何以健身?

东西方关于健康的理解不同,西方人强调“强壮”,重视肌肉、心、肺等“功能”,主要目的是“提高能力”;东方人强调“平和恬静”,重视内外兼修,主要目的是“延年益寿”。

中国人的价值观、生存观,决定了中国人创造出了“导引气功”“太极养生功”和“太极拳”。太极拳对于经络学说、吐纳导引的运用,调和阴阳,心静、体顺、气和,含胸实腹,以意导气,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舒筋活络,扶正祛邪,客观上促进了“强身健体”,有益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5)关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前面简要讲了太极拳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理念,太极拳家们阐述这些理论和理念的论述有很多,而以王宗岳编写(或抄写)的《太极拳谱》中的《太极拳论》最为精辟。关于王宗岳,在第一讲《太极拳的起源》里已有所涉及。他是清乾隆年间人,在唐村教书时拜李鹤林为师学拳。

杨露禅、武禹襄认为《太极拳论》的作者是王宗岳。近年有人根据从唐村发现的李氏家谱手抄本资料,认为王宗岳只是《太极拳论》的传抄者,抄自其师李鹤林,李鹤林在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讲”了《太极拳论》,内容与王宗岳《太极拳论》同。

《太极拳论》用浅显的文言文写成,从理论上揭示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奥秘,在太极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以无极、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等义理阐释功法和拳法的,甚至有“无极功”“太极功”等,但包括陈家沟和赵堡,都没有明确形成“太极拳”这个拳法名称。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论》传播开来以后,理论指导实践,各家有意识地把原来传承习练的拳法(例如十三势、长拳、软手、绵拳、缠拳、通背拳、炮捶等六七种名称但实际可能是三四种风格相近而且相互之间可能有交叉传承的拳法)加以变革、整合、衍化,才终于汇小溪而成巨流,真正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名实相符的“太极拳”。但千人千面,各家传承毕竟又有所差异,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蔚为大观。

而直接或间接诞生《太极拳论》的唐村李氏曾经几代人以传拳为生,为何今日反而不见李家太极拳踪迹?笔者认为应该是李氏虽然几代人传拳,虽然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太极拳论》,但早期也并没有把所传练之拳明确为“太极拳”这个名称,而是以“无极”和“太极”等阐释拳理和功理,“太极拳”这个名称,虽然可能最早由王宗岳或李鹤林提出(甚至也可能只写了拳论具体内容而并没有明确是“太极拳论”,“太极拳论”这个标题也可能是武禹襄后加上去的),但“太极拳”这个名称当时并没有普及,“十三势软手”等名称继续使用(一直到现在仍有流传)。后来杨露禅、武禹襄在得到《太极拳论》以后,才把“太极拳”发扬光大。太极拳名声鹊起以后,陈家沟和赵堡也跟着使用“太极拳”这个名称了。而唐村从清末以来再没有出现代表人物,那么,式微无闻也就不足为奇了!唐村李氏历代传练的拳法,时至今日,有的是在以其他名称(例如“十三势软手”)流传,有的可能已逐渐融入其他拳种,有的可能已失传了。拿陈家沟来对照,如果没有出现陈发科、陈照丕、陈照奎叔侄三人作为中流砥柱,陈式太极拳也不会形成今天这个大好局面。陈发科在北京培养出一批陈式太极拳高手,使陈式太极拳在全国有了很大名声和地位,但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陈家沟村里面却少有人会练太极拳,面临断层的危险局面,于是在开封工作的陈照丕1958年回陈家沟传拳,至1972年冬去世,陈发科幼子陈照奎从1973年春开始,三次回陈家沟传拳,到1981年去世,经过陈照丕、陈照奎两人接力培养,才有了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陈正雷“四大金刚”横空出世,陈式太极拳才在陈家沟重新兴盛。但陈家沟原来传习的通背拳,在陈家沟则很早就彻底失传了(在其他地方还有流传)。

顺便多说几句,杨露禅、武禹襄传下来的太极拳,无论是拳势,还是动作名称,都更接近赵堡太极拳,武禹襄学于赵堡,拳势接近赵堡理所当然,但杨露禅学于陈家沟,所练之拳反而更像赵堡的拳势,并奉张三丰为祖师,确有蹊跷。有种说法,陈家沟在陈王庭之后,并存(或相继)有几种拳法,例如通背拳、炮捶等,陈长兴除了练陈家沟的炮捶等拳法以外,还练赵堡“蒋把式”所传的拳法,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拳法就是“蒋把式”的拳法。陈氏后人陈鑫1928年曾撰文告诫族人决不可再言“陈氏拳法传于蒋氏”,且不论陈鑫用意何在,却反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陈家沟的人是知道“陈氏拳法传于蒋氏”的。杨露禅回乡后曾传拳于武禹襄,武禹襄认为没得到真传,又到赵堡拜陈清平为师学拳月余。杨露禅和武禹襄起初皆称所学之拳为“绵拳”。后来武禹襄的哥哥从舞阳盐店得到王宗岳《太极拳谱》,经杨露禅和武禹襄的传扬,“太极拳”之名才在武术界得到真正确立。

王宗岳《太极拳论》(以及《太极拳谱》)具体的文字从网上很容易找到,这里不再列出,只是强调一点:这篇《太极拳论》所阐述的“以曲化直”“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思想,是在理论层面上对以往武术理论的超越和颠覆!

太极拳先贤们想别人所未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大智慧,是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的。

【资料链接】:

《与太极拳同源异流的通背拳“三圆九缠乱环套”》

https://www.ixigua.com/i6811093538650980867/

《河南博爱唐村李氏“十三势软手”-太极拳主要源头拳法之一》

www.ixigua.com/i6812044961832239628/

《无极通背缠拳-太极拳主要源头拳法之一》

https://www.ixigua.com/i6812470229034074636/

(待续)

(本文系会心斋原创,欢迎批评、指正、转发、关注,其中关于太极拳起源问题,读者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但在没有更多史料的情况下,笔者一般不作回应,敬请谅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