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吃茶去:自然之味,虛玄造化


且吃茶去:自然之味,虛玄造化


不知何時,禪茶變作一味,於是吃茶也就有了參禪悟道的機緣。但唐代以前,茶一般被用來作藥,及後來,才成為文人士大夫的飲品,這見於陸羽《茶經》的記載。他曾作《六羨歌》雲: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且吃茶去:自然之味,虛玄造化


茶的自然之美味,就此走入了人文情懷之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是非功過,功名利祿都是人心所趨。茶成為一種文化,也正是人們審美情趣趨向多元化的特徵。茶在後來的趨道近禪,可能和它“清尚”、“求真”的審美取向一貫。飲茶成為一種人文典範:自然之味,是茶的天性,虛玄造化,則需要飲茶人自己體悟。茶成為一種造化,更成為一種大道:不為任何人所佔有和控制,與貧富貴賤,身份地位一概無干,故而,吃茶就有了普世價值觀。

倘若我們再看明代朱權的《茶譜》,可知茶又成了一種傲物玩世的媒介,同時也是朱權這位王公貴胄為了明哲保身拿出的隱逸招牌,但無論如何,朱權對茶的論述提升了茶的價值體系。“癯然而酸,兀然而傲,擴然而狂”,就是朱權自己的寫照。但朱權的“傲物玩世”的吃茶藝術,大約來自於《淮南子·齊俗訓》“傲世輕物,不汙於俗”吧。吃茶悟道是大智慧,同樣吃茶悟道也正是深悟道家的“損益之道”。及有“吃茶漢”一語出現,茶才正真與禪宗有了聯繫,因“漢”取自於禪宗對開悟人的稱呼,並無貶意。


且吃茶去:自然之味,虛玄造化


時人愛將茶作為自己趨禪近道的機緣,表明自己不同於世俗的孤標個性,自然也多少有自詡為“吃茶漢”的意思。朱權吃茶固然了不得,他可以“舉白眼而望青天”,我們後人則大多隻是煮茶來侃大山,思慕前人的雅趣而已。如《茶譜》雲:


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云山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談而萬象驚寒,茶之功大矣!


於我等,吃茶吃得如此,也是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