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2020年4月12日是成都七中建校115週年的紀念日。

公元1905年,在合併重組享譽蜀中的芙蓉書院、墨池書院的基礎上,成都七中的前身——成都縣高等小學堂正式建立了。從成都縣高等小學堂到成都縣中學堂,到成都縣立初級中學,到成都縣立中學校,再到1952年11月成都縣立中學校更名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校(2014年,成都七中加掛“成都中學”的校名)。115年來,厚植在天府文化沃土中的成都七中是中國現代基礎教育發展歷程的縮影,也是當今中國基礎教育的一面旗幟。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兼容幷包,網羅大家,學術自由。時光回首,115年來,成都七中薪火相傳,名師輩出。古典文學研究家、語文名師白敦仁,傳奇俄語教師沙依洛夫,“曾物理”、“賈化學”、“熊三角”、“魯幾何”,謝晉超、龔廉光、李都,文宗、許勇、石峰……星耀巴蜀。毀家紓難,矢志教育,開辦新學的首任校長龔藩侯,抗戰烽煙中高舉救亡圖存大旗的校長吳照華,為七中鑄魂的校長解子光,楊禮校長、戴高齡校長、王志堅校長……今天,還有在成都七中成長、從成都七中走出的數十名校長、副校長等教育管理人才奉獻在成都和四川省的基礎教育一線。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115年來,先師前賢,代代七中人艱苦創業,革故鼎新,無論潮起潮落,順逆興衰,始終執著追求,初心不改!經過一個多世紀的不輟耕耘,成都七中終於從當初簡陋的小學堂變成了今天高質量、有特色、揚名五洲、享譽四海的著名學府,站上了中國基礎教育極目遠眺的高峰。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著名作家林文洵先生在為母校成都七中撰寫的《墨池賦》中寫道:“千秋經脈潺湲,源承非止墨池揚雄;百年大樹崢嶸,彪炳是乃芙蓉七中。繁花生樹,雛鷹唳天,碧水映蒼穹。看一池漣漪,如詩如畫,潛蛟臥龍。” 百年七中為民族復興,為國家強盛培育了無數英才。創辦樹德中學的陸軍上將孫震,毛主席的秘書田家英,和災難賽跑並獲得世界防災減災最高獎的王昂生教授,筆寫藍天,情繫家國的原雲南省省長徐榮凱先生,李蔭遠、陳家鏞、蒲富恪、唐明述、葉尚福、沙國河、彭堃墀、張興棟、王大成九位院士,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著名作曲家阿鯤、徐榮旋,著名油畫家何多苓,著名的探險攝影家呂玲瓏,青年數學家張偉,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虞南方、李飛飛、王小川、陳睿、李英睿、楊璐菡 、周濤……代代七中學子,英才輩出,成為各行各業的拔尖創新人才和領軍人才。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2010年9月,成都七中高新校區在城南天府一街落成,迄今為止,除成都七中自己的兩個校區外,成都七中已是一個優質教育的大家庭。七中教育集團已經擁有國際高中、聞道網校、七中育才、七中初中、七中嘉祥、七中實驗、七中萬達、七中八一、成都英才等14家成員單位。分佈在全國十個省兩個自治區和重慶市的三百餘所高中,近九萬名高中學生每天通過衛星直播的方式與成都七中的學生同步上課,全國各地每天有九千餘名教師與成都七中的教師一起備課教學。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品牌優勢和優秀的教職工隊伍。成都七中在115年的發展中,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走在了四川基礎教育的前列,奠定了在全國的影響和地位。七中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兩個因素最重要:第一是堅守學校的優良傳統,一所學校的優良傳統是需要十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夠建立起來,成都七中在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優良的教育教學傳統,如堅持素質教育理念,堅持在各種工作中打“團體仗”,堅持“聚焦課堂”,堅持“創新課程”,堅持加強班科教師集體、備課組、教研組和年級組的建設,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和保障教學質量的常規機制,從而穩步地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提升了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二是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學校的第一資源,七中的教師有書卷氣,七中的教研有學術氣,七中的校園有書香氣,七中的教師共創、共享、共擔。七中的教師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氣質,追求卓越是一種風範,一種氣度,一種捨我其誰的精神追求,有這種氣質的七中的教職工有政治上的進取心、事業上的責任心、育人上的摯愛心和工作上的自信心,在成都七中有“能者尊、勤者榮、庸者窘、惰者羞”的群體氛圍,一代代七中人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不斷把學校的各項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百年七中,積澱了優秀的學校文化。從“酌古準今,闡揚學界,明體達用,陶鑄國民”的辦學初心,到“啟迪有方、治學嚴謹、愛生育人”的辦學傳統。從“為學,要博雅而嚴謹;為人,要把持住義利之辯;歸到品格,則力戒浮躁、極反媚俗”的精神追求到“人文滋養,個性成長”的育人價值觀。從“以人為本,重在發展”的“三體”教育思想(著眼整體發展,立足個體成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到“全球視野,中國脊樑”的培養目標。從“共創、共享、共擔”的團隊建設理念到“嚴格而不死板,寬鬆而不放任”的學校治理理念,成都七中贏得了“大學式的中學”的美譽,成都七中的高位發展有了“根”和“魂”。七中先輩的“不當教書匠,要做教育家”,“要以陶行知為楷模為教育去獻身”依舊是今天七中教職工的志向,七中的教師個體崇尚卓越大氣,在大氣中展現勤奮、自信、志遠、淡泊、學高、身正的追求,七中的教師群體崇尚合作,在合作中詮釋共同創造、共同分享、共同承擔的團隊精神。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性格寫在唇邊,幸福露在眼角,理性寄於腔調,站姿看出才華,善良映在瞳仁,步態顯出境界……時光沉澱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塑造師生精神長相,在七中人的精神長相里,“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做時代向上、向善的力量是七中人的精神基因。115年前,甲午戰爭的滾滾硝煙和八國聯軍的隆隆槍炮聲使國人如夢初醒,在舉國“廢科舉、辦新學”之際,龔藩侯校長(當時稱“堂長”)團結一批縉紳、學者等社會賢達,創辦七中的前身“成都縣高等小學堂”就是抱著教育興邦、濟世救民的宏旨。在抗戰的烽煙中,學校曾三易校址,遭受三次大火,無論是透風的茅屋還是如豆的油燈,艱難困苦不能動搖七中先輩為國育才的決心。“九一八事變”後,第七任校長、著名教育家吳照華在師生中宣傳抗日,組織一支200餘人的“學生救亡義勇軍”,開設“國難課程”……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華民族在復興的大路上闊步向前,成都七中更是步入發展的快車道,為四川教育、成都教育貢獻七中力量。新時期,成都七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的精神,落實四川省教育大會和成都市教育大會的部署,做“科教興川”和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的排頭兵,按照成都教育發展“1147”總體思路,做“優教成都”的領頭雁。2019年,成都七中就獲得了“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文明校園”“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單位”“成都市高中教學質量突出貢獻獎”等榮譽。教育報國立初心,培育英才擔使命,成都七中把握時代趨勢,著眼教育未來,積極推動以“泛在七中” 建設為代表的信息化2.0行動,爭做未來教育的開拓者和領航者。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今年的4月12日,將是成都七中一個特殊的建校紀念日,我們早就準備好了為成都七中慶祝生日的方案,但國家和整個世界還在新冠病毒疫情的陰霾裡,“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我們按下了校慶的暫停鍵。

本次嚴重疫情中,七中人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做時代向上、向善的力量的精神基因,在災難面前閃現的光芒、爆發的力量,是七中精神的最好傳承,是給母校華誕的最好獻禮。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遠在世界各地的校友一直關注著國內疫情。在網上看到華西醫院接受社會捐贈的公告後,校友們就一家家商店尋找,採購了防護服和口罩,想盡辦法發往成都,通過校友們的多次努力,這些防疫物資分兩批運抵成都,四川省慈善總會和商務廳鼎力協助捐贈物資綠色通道通關,順利送至華西醫院和省人民醫院,為成都抗擊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川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領隊龔旭,是畢業於我校2005屆3班的校友,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軍隊衛生勤務和醫療管理專業,2009年大學畢業後自願到西藏邊防工作,2012年調入原成都軍區衛生部工作,2017年轉業到四川省衛健委。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1月28日,他主動請戰,告別剛出生6天的雙胞胎孩子,趕赴武漢,參加武漢前線抗疫工作,後擔任四川援鄂醫療隊的總聯絡員,負責四川所有援鄂醫療隊的溝通協調工作。他在武漢堅持工作52天,3月20日才返回成都。

還有高2000屆校友、陸軍西部戰區總醫院護士長陳亭,2月中旬就隨隊奔赴武漢。還有……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千秋經脈潺湲 百年大樹崢嶸 | 寫給115週年華誕的成都七中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做時代向上、向善的力量是代代七中人的精神基因。在七中人的信念裡,擁有善良之心、悲憫之心、感恩之心、責任之心,是一個人成為大寫的人的必備品格。

“大而能容,剛而不屈,中而無偏,正而遠邪,斯四者,為中華民族之特性,亦即學校培育青年之德性也。”每一個七中人,都要審是遷善,立身正大,德性莊嚴;更要模範群倫,為國家的強盛,為民族的復興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勇擔責任。

七中兒女,凌雲直上!

以此文獻給成都七中,我們七中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在母校建校115週年之際,願各位教職工、各位校友平安幸福、成功夢圓、報效國家、為校爭光!


成都七中 易國棟

於2020年4月9日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