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文藝季”:批片票房低至40萬,奧斯卡大熱催熟市場

三月“文藝季”:批片票房低至40萬,奧斯卡大熱催熟市場

三月“文藝季”:批片票房低至40萬,奧斯卡大熱催熟市場

傳統的“平三淡四”因為多部高質量的藝術電影入場,被認為的定義為“文藝季”。但在票房大幅度下滑的背後,是並不樂觀的發展趨勢。

大幅度下滑。

2019年的大盤前三個月,有兩個月都會出現大幅下滑。而唯一增長的2月份,較去年也僅僅是增長了9.5%。

傳統的三月份,向來都是進口片“通殺”市場的月份。但去年,由於春節較晚,3月份的單月冠軍歸屬為《紅海行動》,但這也是該月唯一一部票房單月破10億的電影。

今年的三月份,由於多部高質量的藝術電影定檔,被影迷所廣泛關注。但從實際大盤的反映來說,似乎並不樂觀。藝術電影本身的受眾過於單一,雖然在數量上扎堆成為了近年的個例,但真正能夠帶動影迷熱情的少之又少。

而由於今年春節較早,所以《流浪地球》的後續被嚴重阻斷,在整個3月份貢獻極其有限。最終,依然是進口片“支撐”了整個大盤。《驚奇隊長》艱難“爬過”10億,但其餘進口片表現平平。而此階段的國產片,往往在體量上較小,雖然整體質量尚可,但對於如今超6萬塊銀幕的大盤來說依然“吃不飽”。

人為塑造的“文藝季”看上去依然並不成熟,但在整個平淡的3月中,依然有著零星亮點。

“女性”打天下 ,淡季頭部靠什麼?

《驚奇隊長》毫不意外的拿下10億票房,但最讓人意外的卻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單月票房近9億。

這部口碑並不突出的愛情片,卻“一哭成名”。在上映之前,各方對這部電影的票房預測為1億以下,但首週末電影累計票房就達到了3.31億,成功翻了三倍之多。

三月“文艺季”:批片票房低至40万,奥斯卡大热催熟市场

從這部電影的受眾來看,電影男女比例極其反常。女性佔比佔到了近七成,其中20-24歲的觀眾佔比達到了37.8%,而三四線城市的票房佔比達到了47%左右。這部電影的用戶畫像和同類型的《前任3》頗為相似。

之所以說這部電影“一哭成名”,是這兩部影片在愛情主題的表達上極其容易引導觀眾情緒。但後者因為身處元旦檔,在檔期紅利上顯然比《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更有優勢。

但這也恰好說明了,此類影片其實擁有著相對理想的市場空間。在目前的頭部市場裡,男性主導成為了整體趨勢。這並不是說頭部市場的受眾完全偏向於男性,而是男性視角扎堆,導致市場出現的“疲勞感”。

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的男性佔比達到了六成,而電影的視角也偏向於男性。而《瘋狂的外星人》和《飛馳人生》雖然女性佔比稍領先於男性,但電影的視角也偏向於男性。

在整個春節檔結束後,電影市場進入到了一個過渡期。但此時,真正能夠激發市場熱潮的,往往是超級檔期被忽略的“女性情緒”。

三月“文艺季”:批片票房低至40万,奥斯卡大热催熟市场

同樣,拿下3月票房冠軍的《驚奇隊長》也是一部女性視角的超級英雄電影,雖然此類電影更容易獲得男性受眾的喜愛,但女性視角是一個關鍵。尤其是在3月8日上映的檔期選擇,都更有利用電影的宣發下沉。

對於淡季來說,能夠突圍的關鍵是能夠逆市場疲勞。而由於靠近春節檔,無論是以女性視角為主題還是以女性受眾為主體,都是一個可以嘗試的選擇。

國產片的“春寒”:最高屬於謙,青春難“過關”

沒有人能想到臺灣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能成功逆襲,同樣也沒人能想到于謙主演的《老師·好》能逆襲。

這部賣相併不出眾的小成本電影,儼然有了黑馬的態勢。這部以80年代為背景的校園題材的電影,同樣有著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受眾畫像。

這部電影在四線城市的票房佔比達到了30%,在三線城市也有20.3%。但事實上除了于謙外,這部電影並沒有具備理想受眾下沉的演員。但由於這部電影在點映期間就展現出的高口碑,還是為電影后續助力不少。起碼在同檔期裡,《老師·好》算是一部通俗易懂,符合大眾審美的國產電影。

三月“文艺季”:批片票房低至40万,奥斯卡大热催熟市场

原本,3月份最受期待的是兩部國產青春片,一部是《過春天》一部是《陽臺上》。但兩部電影似乎並沒有兌現外界的期待。

從質量上看,兩部國產青春片都獲得了業內力挺,認為足以重新定義青春片。從題材上來看,這兩部電影也拓寬了青春片的取材範圍,的確和以往青春題材電影有很明確的區別。

但問題在於,兩部電影的口碑並沒有完全“出圈”。略偏藝術的拍法對於電影現階段的受眾來說,還是過於“超前”。尤其是《陽臺上》,導演採用大量手持攝影拍攝“獨角戲”,整體節奏過於沉悶。對於普通的大眾來說,這樣的創作風格也與市場過於遙遠。

三月“文艺季”:批片票房低至40万,奥斯卡大热催熟市场

雖然單純從最終結果來看,兩部電影的市場表現並不理想,但這並不能否定兩部電影本身的努力。只是想要在市場中重新燃起青春片的熱潮,需要的是更靠近大眾的表達方式。

創新和大眾,往往並不是對立的。只是“口碑為王,質量為先”的市場趨勢中,更加類型化是大眾接受的一個主流。但《過春天》和《陽臺上》,卻有著明顯反類型化的特徵。

供需上的不對等,依然需要此類電影創作者的摸索。

進口片兩極“艱難”:奧斯卡上坦途、小批片走險路

從結果上來看,3月份似乎成為了奧斯卡電影的“新戰場”,但對於2018年“清倉”的批片來說,市場狀況不容樂觀。

3月份的第一天,在奧斯卡拿下最佳影片的《綠皮書》就順利上映。從奧斯卡拿獎到登陸內地院線,這部奧斯卡種子幾乎實現了“零時差”。截至目前,這部電影已經拿下了4.66億票房。而同為奧斯卡熱門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在藝聯專線發行,目前票房也已經突破了6000萬,在基本鎖定藝聯發行冠軍的同時衝擊8000萬票房。

去年,整體形勢和今年相似。《水形物語》在3月份中旬登陸內地,最終票房成績破億。而《三塊廣告牌》選擇藝聯發行,同樣拿下了將近6500萬票房。

三月“文艺季”:批片票房低至40万,奥斯卡大热催熟市场

《綠皮書》背後有阿里影業參與聯合出品,所以在整體營銷上發揮的空間更大。除了提前點映,馬雲首映“背書”外,由黃海設計的中國版海報、任素汐演唱的推廣曲都給予了電影一定的幫助。

此前,《愛樂之城》引進內地時,同樣因為卓然影業本土化的營銷讓其拿下了超2億票房。

除了“奧斯卡”的天然光環外,本土化的營銷和此類影片較為通俗的主題都可以順利的打開市場。

而隨著《三塊廣告牌》和《波西米亞狂想曲》,藝聯發行顯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以說,未來奧斯卡引進的整體市場較為理想。

但對於批片來說,則並不順利。由於前兩年的批片熱,導致大量積壓批片無法登陸市場。除了1月份陸續上映外,3月份也是一個共同選擇。但是,3月份對於批片來說並不“友好“。

三月“文艺季”:批片票房低至40万,奥斯卡大热催熟市场

截至目前,有2部批片票房低於100萬,最低的《魔神Z》票房僅為40萬出頭。去年,批片市場規模繼續猛漲,但是票房體量已經嚴重縮水。無論是印度批片還是日本批片,去年在內地市場的整體狀況並不樂觀。

3月份,一些更“小眾”的批片入市。但從實際結果來看,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對於選擇在淡季上映的批片來說,市場在題材、類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藝季,向來很難成為一個主流。只是對於平淡的3月份,多類型電影上映豐富了觀眾選擇,這顯然也是在低迷市場裡最值得欣慰的一個趨勢。

「商務合作:微信feifeisisi」

「應聘電影記者,聯繫微信phb19941011

三月“文艺季”:批片票房低至40万,奥斯卡大热催熟市场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新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百度百家企鵝媒體|UC平臺|搜狐新聞|新浪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