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曾向世界貢獻至少三個概念詞彙:茶、緞子、帆船

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哥倫布,在1492年11月1日的航海日記中記載,他曾把前方的陸地或城市誤認為是泉州。這個罕為人知的史實一經見報,引起眾多網友、泉州市民和泉州文史界的熱議。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王連茂認為,哥倫布遠航探險,正是因為對刺桐港的嚮往。此外,泉州至少向世界貢獻了三個概念詞彙:

、緞子、帆船。

泉州曾向世界貢獻至少三個概念詞彙:茶、緞子、帆船

【熱議】

市民網友

數百年後仍有外國人捧著遊記尋找刺桐港

“沒想到哥倫布是受到刺桐港的巨大吸引,探險航行的時候才找到新大陸!”在市區某事業單位工作的陳女士說,雖然一直都知道泉州在歷史上的輝煌,但看了早報的報道,還是被深深震撼和感動了:原來昔日刺桐城有這麼大的魅力,能讓一撥又一撥探險家雲集於此,最後還留下不少著作!

這個消息還引起不少網友的轉發和熱議。網友“judy花的”回憶,2002年她還在上大學時,曾接待過一對70多歲的美國夫婦,他們拿著一本《馬可·波羅遊記》就千里迢迢來尋覓東方第一大港。為了讓二老不抱憾而歸,她諮詢了泉州旅遊界資深人士,查了很多文獻,也因此領略了刺桐昔日的瑰麗,沒想到數百年過後,竟然還有人像哥倫布一樣捧著遊記找尋刺桐城。“刺桐港的魅力無與倫比、無可替代!”

泉州曾向世界貢獻至少三個概念詞彙:茶、緞子、帆船

文史界

報道見證泉州“海上絲路”輝煌歷史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王連茂說,早報關於哥倫布的報道,他在早前所寫的《讀後感》一文中已有提及。《走近泉州》是德國學者恩勒特所著,2013年中文版在泉州首發,該書用德國人的眼光,講述泉州港佔據世界第一大港地位達400年之久的史實。

王連茂介紹,哥倫布航海探險時,行囊裡裝著《馬可·波羅遊記》,而且意大利學者保羅·託斯加內裡為哥倫布的航海提供的東方歷史資料中,特別指出那兒有一個巨港叫刺桐,“蓋諸地商賈,販運貨物之巨,雖合全世界之數,不及刺桐一巨港也”。

“看來哥倫布對此是神往已久的了。”王連茂說,早報報道了這一鮮為人知的事實,讓市民瞭解到背後的故事,報道彰顯了昔日刺桐港的輝煌。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認為,宋元時期,泉州的瓷器和刺桐緞等物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抵達歐洲,成為皇室用品,商人和探險家對刺桐港充滿嚮往。到了明代,德化白瓷運載到歐洲,進一步助推了歐洲人從海上尋找古刺桐港的探險。哥倫布的遠航,正說明古代刺桐港的輝煌。

泉州曾向世界貢獻至少三個概念詞彙:茶、緞子、帆船

【考證】

為何薩伊多是泉州?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哥倫布航海日記》第52頁寫道:“遠征司令說:‘這裡就是大陸,薩伊多和金薩伊就在吾前面一百里格左右的地方。’”遠征司令就是哥倫布,薩伊多(Zayto)指的就是泉州,而金薩伊(Kinsai)是“行在”,即南宋首都杭州。

那麼,為何說“薩伊多”就是泉州?這得從其讀音Zayto說起。

20世紀初,日本學者桑原騭藏發表論著《蒲壽庚考》,堪稱為國際學術界有關泉州港研究的開山之作。該書第3頁、28頁、30頁,均有關於Zaitun的論述。內文記載:“Zaitun亦名Zaytou,又作Zeytoun,其他與此音相同者還有多種。薩伊多(Zayto)就是Zaitun的變體,這在包梯爾《馬哥孛羅書》等著作中均有記載。”

《蒲壽庚考》認為,“宰桐”一名與泉州古稱刺桐城有關。事實上,13至14世紀的阿拉伯、波斯文獻,如伊本·賽義德的《地理書》、拉希德丁的《史集》、艾布·菲達的《地理書》、伊本·白圖泰的《遊記》等,都稱泉州為“Zaitun(宰桐城)”。中世紀的歐洲文獻,如《馬可·波羅遊記》、鄂多立克的《東遊錄》等引用穆斯林對泉州的稱呼“宰桐城”。

20世紀50年代,泉州出土一方1322年的艾哈邁德墓碑,其中波斯文記載艾哈邁德出生於宰桐城,為考證宰桐城即泉州提供了直接的物證。

【延伸】

泉州至少向世界貢獻三個

概念詞彙:茶、緞子、帆船

德國恩勒特教授的《走近泉州》提到泉州向世界“奉獻了茶、緞子、番茄醬和帆船這四個概念詞彙。”對此,王連茂有自己的理解。

泉州曾向世界貢獻至少三個概念詞彙:茶、緞子、帆船

“英文的‘Tea’的確源自閩南語‘茶’的發音;緞子在西方被稱為Zaytuni,也確實與刺桐緞有關。”王連茂介紹,出現於地中海地區以刺桐命名的“緞子”,即Zaytuni;茶葉的生產與外銷,使得“茶”的閩南話發音,從此成為世界性的詞語;《伊本·白圖泰遊記》稱造於刺桐的中國商船,大者名“鎮克”(Junk),有的學者認為即是閩南語“船”的譯音,應無疑義。

“唯獨‘番茄醬’一說難以確信。”王連茂解釋,番茄即西紅柿,由東南亞傳入的時間不詳,泉州人至今稱之為“甘仔的”,應該是印尼馬來語“tomate”的譯音,從未有“番茄”的稱呼,“因此這個說法仍須存疑”。但即便如此,王連茂認為,憑此三項,泉州對世界的貢獻也已經“至大至偉”了。

中外權威學者著書盛讚刺桐港

中外數位權威學者曾對刺桐港給過經典評價。

學者傅宗文說,刺桐港在10至14世紀的數百年間,是亞非兩大洲海上交通輻射格局極其重要的東方支撐點,它托起一個橫跨太平洋、印度洋的貿易圈。

泉州曾向世界貢獻至少三個概念詞彙:茶、緞子、帆船

臺灣學者李東華說,它簡直是元代中國的總吞吐港。

美國學者休·克拉克說,在12世紀甚至還可追溯到11世紀末,泉州已取代廣州成為大宋帝國最主要的海港。

新加坡學者王賡武指出,五代以後,中國海交史上最顯著的發展乃是“泉州時代的到來”。

法國學者鄧尼斯·龍巴爾和克洛蒂娜·蘇爾夢說它是當時國際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

“各種著述都在論證著中世紀西方最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和伊本·白圖泰所說的同一個史實:刺桐港是當時東方的第一大港,甚至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會。”王連茂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