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這是怎麼了

為什麼把“泰山”流通幣拿出來與“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作做比較呢?主要原因在於“泰山”流通幣和“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都曾是市場中炙手可熱的品種,其中資金對於“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的博弈時間還要遠長於“泰山”流通幣,並且影響力也要遠超過“泰山”流通幣,“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在市場中的價值可見一斑了。

“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這是怎麼了

“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


“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曾一度是市場上成交最為活躍、持續時間最長、參與資金最多的熱門品種,最高成交價達到過86元,但是這種情況並未維持多長時間,隨後就慢慢地下滑,最低的時候跌至71元,70元的最為關鍵的堡壘,差一點就被攻破。

70元,“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兩個70在這裡邊纏繞在一起,雖然並無最直接地勾連,但是一旦被打上某種特殊的符號,那其中的含義就有所不同了,就成為了一種象徵,這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支撐或力量,那就成為了一種精神寄託。

在低迷的市場中不能沒有這樣的品種,不能沒有這樣的精神寄託,也不然,資金博弈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價值,而“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就是當時唯一一個這樣的品種,唯一的一種精神的力量。有了這種精神上的寄託,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參與到了其中的博弈,這也正是“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歷經數月從58元推高至86元的一個非常之重要的因素。

起初,資金在博弈“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的時候,你就根本看不到投機的影子,大家也是樂於這種不斷換手但價格並不怎麼動的運行態勢,有一種非常安逸之感;雖然最後也走向了某種投機,但那也屬於一種正常情況,也是無可厚非的,也是資金博弈的最終價值取向,那就是賺錢,而且還是那種適度性的賺錢,既給了你買進的絕佳機會,也給了你賣出的尚好機會,至於如何把握好,那就要看參與者自己的思維模式了。

從“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博弈的質感上來講,要勝於“泰山”流通幣,並且還不是一般性的。

為什麼給出這樣的認識或者說定論呢?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在上市之初的溢價幅度非常合理,這非常有利於資金的博弈,面對相對較為合理的定位,大家也願意參與其中,這對於積攢人氣乃至關重要的。

二是資金對於“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的博弈時間要遠長於“泰山”流通幣,這就在較大地程度上降低了操作的風險,基本就可以做到雙贏的結果。

由於“泰山”流通幣一上市的的溢價幅度就達200%,這就使得資金對於其博弈的價值大降,“泰山”流通幣能衝到20元,並非資金博弈所致,而是眾人拾柴火焰高產生的效應。越是這種突出的動作,越是容易失去博弈的基本價值,因為價格越高風險越大。

資金的價值取向不可能去迎著高風險而上,而是要在低位慢慢地爬坡,想當初“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而“泰山”流通幣可完全不是這樣,幾乎就是一步到位,這其中所蘊含著的風險,乃是顯而易見的,只不過這樣的風險,在當時並沒有表現出來。

2020年4月10日,“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的成交價為72元(尾4十配一),這是最近幾個月以來的最低成交價了,70元的最為重要的支撐位正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散鈔收購價為69元(尾4十配一),這就是一個已擺在眼前的重要信號,那就是“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已跌破一直以來堅守的70元的最為關鍵的支撐位。

“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的失意,可以說是最為直接地反映出了市場最為無奈的地方,那就是在弱勢狀態下操作熱門品種的風險可以在轉瞬間發生顯著的改變,儘管投資者對此都有一定的認識,甚至還採取了一定的防範措施,但是真到關鍵的時候可能未必會順勢調整自己的操作手法,比如說盈利的時候沾沾自喜不及時止盈,虧損的時候又慢慢騰騰不立刻止損。(周鳳遲)


“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這是怎麼了

“人民幣發行70週年”紀念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