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覺得快要倒閉的公司,最後都成功赴美上市了

我曾經覺得快要倒閉的公司,最後都成功赴美上市了

最近有向我提問:“當一個公司快要倒閉的時候,都有哪些徵兆?”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可以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離職同事,他能和你講出N種理由,來證明上一家公司快不行了。

如果你覺得離職同事的話不夠客觀,對自己的觀察能力比較自信,那麼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對公司的判斷。

很多人確實因為自己的判斷能力,跳出了一個坑,去了另外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升職加薪。

我曾經一度也非常羨慕這樣的聰明人,能夠根據周邊的環境做出正確的選擇,將自己的職業發展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小高潮。

但這幾年下來,我的想法慢慢的發生了變化。

剛畢業的前幾年,我和提問者是一個想法,經常考慮一個問題,當公司有哪些正好的時候,說明公司快倒閉了呢?

考慮這個問題的出發點也很簡單,在公司沒有倒閉之前選擇更好的去處,保證職業生涯的連貫性,將職業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於是我用自己特別厲害的觀察能力,總結出了一些行為。結果得出了一個自認為非常聰明的結論,這家公司快不行了,待下去沒啥意義,還是走吧。

我曾經覺得快要倒閉的公司,最後都成功赴美上市了

前些年我在一家公司待了一段時間,當時年紀輕,少不更事。覺得公司越來越不靠譜,都有哪些表現呢?

1、業績下滑嚴重,開始追求毛利率

由於渠道問題,業績不斷下滑,與此同時公司開始瘋狂的追求毛利率,要求大家每條業務線要賺錢,不賺錢的業務通通停掉。

這在員工看來,肯定是公司沒錢了,不然為什麼要那麼追求毛利率呢?當時行業各家公司都在追求規模,保證市場佔有率才是第一位。

2、嚴抓考勤,考勤有問題的直接扣工資

一直以來公司對考勤都是比較放鬆的,考勤即使有問題,讓領導籤個字就可以了,一般絕不會扣工資的。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抓的這麼嚴,公司是不是很缺錢啊,當時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

3、毛利率上升了,銷售額持續下滑

在公司強制命令下,毛利率確實在上升,但價格提高了,銷售額必然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於是不斷下滑,下滑的讓我們懷疑人生了。

我曾經覺得快要倒閉的公司,最後都成功赴美上市了

4、沒過多久,公司高管開始心不在焉

在我的印象中,公司高管可是一直很嚴厲,對業績很上心的啊。怎麼最近突然心不在焉了,難道是業績下滑太厲害,公司賬上沒多少錢,徹底放棄了?

5、在盈利思想的指導下,公司開始大幅裁員

有些部門直接從20個人坎到了五六個人,真是慘不忍睹,非常血腥。賠償金也少的可憐,大家都非常憎恨這家公司。

6、剩下的員工,人心惶惶,沒心思幹活

裁員剩下的員工,每個人在公司中人心惶惶,擔心自己會被裁掉。外加領導心不在焉,業績下滑嚴重,沒人願意操心業務,每天就在那坐著幹好基礎的活。

正常情況下,你是不是覺得這家公司真的快倒閉了,這都乾的什麼事兒,領導也不幹活,員工也不幹活,而且裁了那麼多人,銷售額也在下滑,種種跡象都表面,公司在走下坡路,還不是一般的坡。

我曾經覺得快要倒閉的公司,最後都成功赴美上市了

可這家在後來成功赴美上市,當時公司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狀況呢?

原來是高層領導之間出現了一些矛盾,導致大家在一段時間內變得心不在焉。

結果我們剛跳槽完,公司就拿了一筆不小的融資,幾個億美金,具體數字記不清楚了。

當然在後續的幾年當中,確實也遇到過很多困難,諸如銷售增長停滯,毛利率超低,等等,但一切的苦難別人都挺過來了。

雖然,上市不一定能說明公司後續發展的更好,但至少當時的那一波人可以賺到一些錢,尤其是老闆。

所以,為什麼有人會說,太過聰明的人掙不到錢,就是這個道理。

聰明的人會時刻關注公司的發展,覺得公司不行的時候跳槽出走,找到了更好的機會,短期來看職位薪資都有不少提升,但跟老員工在上市之後獲得的股票收益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我曾經覺得快要倒閉的公司,最後都成功赴美上市了

再來和你講一個笑話,和這個事情的時間點差不多,當時我一個朋友在一家電商代運營公司上班,這家代運營公司在有業內知名度比較高。

但聽內部熟人說,公司內部非常混亂,很多業務感覺都是在亂搞,錢也花不了多長時間了,業務不好轉的話,很快公司就會倒閉。

持有這樣判斷的人還不止一個,也遠不止基層員工,還有高層。結果幾年之後,人家也赴美上市了,這家公司真的是驚到我了,因為我從內心看不上這家公司。

可話說回來,我有什麼資格看不上人家呢?人家至少是一家公司,雖然有一些困難,但至少在與困難爭鬥的途中,而我連面對困難的資格都沒有。

說完這兩個笑話之後,想和大家談談另外一個詞,叫做“堅持”,不過用“堅持”兩字其實無法表達出我內心的真實想法,我更願意用的一個詞是“熬”。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有寫過關於職業規劃層面的東西,尤其是遇到瓶頸的時候,該跳槽就跳槽,根據自己對行業、對公司、對自己能力發展的綜合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

職業生涯的初期我還是比較鼓勵這種做法的,我的建議是30歲之前鼓勵大家這麼做,30歲之後要相信堅持的力量,要相信熬的力量。

我曾經覺得快要倒閉的公司,最後都成功赴美上市了

為什麼要用“熬”,我只想告訴大家,“堅持”遠比想象中的要難。

同事A算是我前東家上市的一個受益者,當然不只他一個,我們當時一起打拼的兄弟們都還在一起。

和同事A聊的這個事情的時候,他嘴裡不自然的開始罵罵咧咧起來。

因為當時他們的股票分為原始股和期權,當時掏出了15萬現金買下公司的原始股,期權另算。

只不過在前東家待了四五年之後,老闆沒有承認當時原始股購買的行為,把15萬現金給退回來了。

如果當時15萬現金(15萬股)沒有退回,按照現在的股價計算,最起碼過1000萬了,這數字還是很可觀的。

由於公司老闆反水,所以這筆收益也就泡湯了。只能套現當時的期權部分,這部分具體的數字我不清楚,應該也能有個幾百萬。

同事A的正式職業生涯其實也算是從30歲之後開始的,30歲之前薪資不高,職級也不高,30歲左右加入前東家,在前東家待了5年。

後來他去了另外一家公司,從同事A從進入前東家開始,到今天已經整整8年了,算是第9個年頭了。

剛進入前東家的時候誰能想到,當時的那個小公司8年後能夠美股上市呢?誰能夠想到8年後,同事A雖然不在這家公司了,但還能分點錢呢?

也正是因為他在前東家堅持了5年,所以足夠專業,無論去哪家公司面試,核心競爭力都非常明顯。

我曾經覺得快要倒閉的公司,最後都成功赴美上市了

同事B是我曾經的領導,在和我吃飯的時候跟我說了一句話,從他經歷過的職業生涯總結的經驗來看,“選擇+堅持”最重要,選擇好了方向,就傻逼一樣的堅持下去。

同事B是在零幾年時候加入阿里巴巴,當時做線下的銷售業務,趕上了阿里巴巴B2B上市,緊接著轉崗做天貓,又趕上了2014年的阿里巴巴集團上市,兩次下來財務自由了,在阿里巴巴待了八九年時間。

同事B經常和我說,當時在阿里的時候他並不是最優秀的,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甚至KPI並不是怎麼理想的那部分人。

但是大部分當時比較有能力的人都出去了,最後堅持下來的大部分都不是最優秀的那一撥,但是堅持下來的人都得到了巨大的回報。

從18年春節開始,我基本上堅持每週寫一篇文章,算是培養個愛好吧,在寫之前信心滿滿,總覺得自己這麼多年工作下來,想說的東西,能說的東西太多了,結果一寫才發現,太他媽的難了,

尤其是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所謂萬事開頭難。

還好鼓起勇氣堅持下來了,中間一度發現無東西可寫,還好硬著頭皮寫下來了,後來發現做一件事情慣性很重要,很多想法和靈感只有你行動的時候才會迸發出來,當然很多難題也只有你行動的時候才會出現。

因為寫文章的緣故所以關注了很多自媒體,有些自媒體現在還是很賺錢的,比如龔文祥,馮大輝等等。

我有時候算算他們現在的業務收入,還是大吃一驚的,尤其是龔文祥的。

我最近把一些比較有名氣的自媒體梳理了一下,基本上都是堅持了六七年才有所成績,在堅持的這一段時間裡基本上是沒有收入的,真正開始賺錢也就是這兩年的事情。

我曾經覺得快要倒閉的公司,最後都成功赴美上市了

再聊一個我身邊的接地氣的案例,我老婆以前的一個同事C,最早的時候在齊家網,那時候齊家網的名氣還是很大的,最近幾年沒什麼聲音了,不過也打算今年上市了。

這個同事C呢從齊家網出來之後,特意找了一個小公司做電商,薪資模式是按銷售提成,做了一階段便辭去工作,自己弄了個小網站。

一開始的時候生意很一般,說實話當時他從齊家網出來選擇了一個小公司做,而且是按照銷售提成的模式,我覺得很不靠譜,尤其是自己開始弄個小網站的時候,更覺得不靠譜。

但是他堅持下來了,一直到今年,過去四年了,雖然現在銷售額很少,一個月50萬左右,但因為是小品類毛利特別高,前端毛利率50%,除去辦公成本,人員成本等等,一個月淨利潤在10萬左右,至少比上班要強多,最重要的是事業開始起步了。

我曾經覺得快要倒閉的公司,最後都成功赴美上市了

做人做事順序很重要!

先選擇,後堅持(熬),30歲之前可以多做一些嘗試,多做些判斷,多做些選擇,30歲之後請學會“堅持”,懂得“熬”的力量。

如果30歲之後還麼有發現好的選擇,是時候反思一下自己了。30歲是年齡的一個界限,也可以不是年齡的界限(什麼時候該需要堅持了)。

如果你在30歲的時候已經做到中高層了,那麼堅持(熬)就顯得格外重要,這個時候你需要深耕了,需要回報了,越往上走機會越少,不僅僅是公司的機會,整個行業的機會也是這樣。

這個時候你不能像二十幾歲小夥子那樣任性,幹得不開心就走人,幹滿1年、2年就走人。

如果是這樣,很難走熬到高層崗位,很難獲得工資以外的回報(金字塔的升職機會、股權回報),你的職業生涯也會越走越糟。

如果你在30歲的時候還是一個基礎的執行層,就需要先好好想想選擇的問題了,這個時候堅持(熬)對你來說沒有意義。

順序很重要,先選擇,後堅持,30歲之前是積累,是拓寬眼界。

歡迎關注 ,互聯網十年行業管理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