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疾病,是錯還是對?女學生維權4年再引熱議

近日,一則大學生狀告大學出版社的官司再次進入公眾視線。四年前,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隨後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然而直到今年4月,該案件迎來了第三次開庭延期的消息。4年維權之路依然遙遙無期。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疾病,是錯還是對?女學生維權4年再引熱議

近些年,大學教材涉嫌對同性戀群體的錯誤定性並非個例。2015年,11名大學生向國家新聞出版總局、廣東省教育廳郵寄了公開舉報信,拒絕教材對同性戀群體的汙名化。一些同性戀公益機構也通過公開信呼籲各大高校不要在教科書中將同性戀定性為疾病。然而這些民間自發的申訴最後都無疾而終。

同性戀群體被汙名化維權難的問題,根源問題在於我國對同性戀群體的去病理化工作仍然有待推進。在國際上,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0年就明確不將任何性傾向視為疾病或障礙,同性戀非病理化已經得到國際醫學界的正式承認。然而,儘管中國在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不再將同性戀劃為"性變態"範疇,卻依然界定了"自我不和諧"的同性戀,並規定其需要接受治療。一直以來,我國對同性戀群體的劃分,與國際通行標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疾病,是錯還是對?女學生維權4年再引熱議

同性戀去病理化在我國推行得不徹底,直接導致了我國依然存在同性戀扭轉治療機構。儘管已經明確違反了《精神衛生法》,儘管全國各地均有同性戀扭轉治療維權案勝訴的案例,但很多同性戀人士依然會被送到所謂心理機構進行不同名義的治療,甚至會動用濫用藥物服藥、電擊等極端手段。

不僅是人身傷害,同性戀群體的社會權益也經常收到侵害。2018年,一位已經從事教師工作近10年的老師明鈺因同性戀身份在家長面前曝光,這位老師也因此被校方開除。隨後,明鈺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庭遞交申請書,仲裁委員會最終判定校方需賠償被開除老師約六個月的工資,成為我國同性戀教師勞動權益的第一案。同性戀群體的去汙名化,需要的不僅僅是法律的保護,更需要全社會對不同性取向的包容。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疾病,是錯還是對?女學生維權4年再引熱議

為紀念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每年5月17日被定為國際不再恐同日,希望消除全球對同性戀者的恐懼、排斥,以及不公平待遇。同性戀權益呼籲近年來在我國剛剛起步,未來還有很長的道路。人們首先需要意識到,同性戀不是疾病,他們只是性取向與主流社會不同的性少數群體。同樣,雙性戀、跨性別者這些社會中的邊緣群體,都應當享有和主流人群同樣的權利。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疾病,是錯還是對?女學生維權4年再引熱議

正如我國著名性學家李銀河所說:"曾經,我們由白人決定黑人能不能活下去,男人決定女人該不該受教育,後來我們都認為這是荒誕的,現在我們卻又要讓異性戀來決定同性戀能不能相愛。"性取向並非原罪,只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構建一個更加平等寬容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