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鴨窠圍的夜》:我認識他們的哀樂,這一切,我也有份

沈從文《鴨窠圍的夜》:我認識他們的哀樂,這一切,我也有份


沈從文《鴨窠圍的夜》:我認識他們的哀樂,這一切,我也有份


01沒有情節,則無看點嗎?

有學者考證鴨窠圍就是 現在湖南懷化市沅陵縣的鴉角洄。為什麼會用寶貴的時間來閱讀呢,是眼睛會忽略一些嘴巴念出的部分,多年以來我們習慣了速讀,一眼看去,好,景物描寫,

就是寫個停船唄,以前我們閱讀最關注的是什麼呢,情節。

稍微改換一下閱讀的角度

我們不僅關注他寫什麼,還要關注他怎麼寫,怎麼寫停船,怎麼寫天將雪未雪,即將有大風雪的傍晚,空氣中的溫度,我們怎麼把它寫出的來,我們甚至可以嘗試自己寫一寫可我們一旦試著表達馬上就會知道我們和那種文字感染力表現力都特別好的人比如沈從文,我們和他們的差距在哪裡,之後呢,我們就可以照著這個方向努力,我們的表達才會越來越精準,這是閱讀的目的之一。

閱讀名家名作,並不是因為我們未來要當作家,要寫小說寫散文寫詩歌,不是我們閱讀,動手寫,我們比較,用心想,這樣就能更加理解好作品的好,也能讓自己的思考和寫作變得更好。

沈從文的表達和我們熟悉的當代散文,哪裡有點不一樣對吧,語言有點生澀,我們讀了一個句子的上半句,但下半句往往出乎我們的意料,這一段有幾個彆扭的句子,讓人有陌生感。雪子,很多同學不明白是什麼但是南方的人一看就懂了“雪子”是極細小的雪粒,不是北方漫天飄飛的輕盈的雪片,也不是沉重的冰雹,體積極小,細膩又有一定質感的冰冷的顆粒,雪子很能夠表現當時又溼又冷的環境,北方下大雪的時候,因為特別安靜,人反而會有一點溫暖的感覺,南方就不一樣了,黃昏時落了一陣雪子,那種旅途中的清冷,那種 想上岸烤火的心情,都在這句話中了。

另外,讓我們的閱讀有陌生感的可能還有幾個單音節詞比如“皆”比如“凡”

在寒氣中一切彷彿結了冰;

其餘地方黛色如屋的大岩石;

我們皆希望尋覓得到一個能作小船風雪屏障,同時要上岸又還方便的處所。

凡可以泊船的地方早已被當地漁船佔去了。

這就是沈從文的語言風格,沈從文用語雅俗並存,既富麗又樸素,在《湘行散記》的語言裡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駢儷的詩賦痕跡,但已經過濾掉了艱澀,有文學乾脆叫它“沈氏筆法”就是以現代語彙為磚石,以古典句式為框架,我們看現代文學作品,要把熟悉的閱讀習慣放下,判斷作品的好壞,不要以“我是否讀的慣”“我是否讀得懂”為標準,而是要回到歷史語境中,努力理解作家選詞造句的用心。在已經出版的沈從文作品中“皆”比如“凡”反映出沈從文的語言特點讀書,尤其是讀名家要盡最大可能對得起作家的苦心。

有本文學經典理論著作《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作者喬治斯坦納開篇就寫到“文學批評應該出自對文學的回報之情”文學批評應該出自對文學的回報之情。一個人真正理解了塞尚畫作的真諦之後,就不會再用原來的眼光去觀察一個蘋果、看待一個椅子了。

我們看得出來沈從文寫到吊腳樓用了深情,他對民居形式本身有感情嗎?

我們先不聊沈從文的吊腳樓

我們聊聊雨果的《巴黎聖母院》

在小說第三卷雨果像個建築專家,對聖母院做了恢弘而細緻的描寫,人民文學出版社陳敬榮譯

本,這一卷整整佔去了27頁,沒有 任何情節。好多同學就跳讀了,提醒大家,讀名著,情節

固然重要,但並非唯一重要,甚至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話,我們要看作者說了什麼,

也要看作者怎麼說。

雨果在寫巴黎聖母院建築這一卷中說,(截圖)白天是巴黎在說話,夜晚巴黎在嘆息,而教堂

的鐘聲,則是這座城市在歌唱。巴黎聖母院是城市的靈魂。

總之,沈從文寫吊腳樓不是從一個建築學家來寫,也不是從民俗學家的角度寫,他關注的是吊腳樓裡邊的人,水手,旅行者,過路人。

沈從文《鴨窠圍的夜》:我認識他們的哀樂,這一切,我也有份

02光與聲音,小羊鳴叫,“吃葷煙”與“不吃葷煙”

寫了一個全景,寫到河邊停泊的船隻以外,還有大大小小的木筏,特這別寫了木筏上的菜園,養的豬,養的雞還有 女眷,有孩子,筆調一點一點柔和起來,然後就出現了兩個特別溫暖的事物,一是光,二是聲音。沈從文是一個特別會寫光的作家,其實古今中外好作家大多擅長寫光,光很神奇,有光亮處就有美。然後寫聲音,說話聲唱小曲聲,笑嚷聲,還有小羊的叫聲。

憂鬱不等於矯情。堅硬的對面不一定是柔軟,還可以是通達,人類 過年小畜生會死,這是小羊的生命,也是小羊的命,作者和我們一起接受了這些,但不會忘卻。

我心中想著,“這一定是從別一處牽來的,另外一個地方,那小畜生的母親,一定也那麼固執的鳴著吧。”算算日子,再過十一天便過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這個世界上活過十天八天?”

明白也罷,不明白也罷,這小畜生是為了過年而趕來,應在這個地方死去的。

此後固執而又柔和的聲音,將在我耳邊永遠不會消失。我覺得憂鬱起來了。我彷彿觸著了這世界上一點東西,看明白了這世界上一點東西,心裡軟和的很。

下面的文字傳統作家可能不會寫

不是批判,不是揭露,不是粉飾,不是憐憫,那麼是什麼呢

他在這篇文章中表現的正視苦難,正視死亡,是受戒中沒有的

為什麼寫小羊,為什麼寫吃葷煙,寫紅白名片上一個個或許死掉的人。沈從文的筆觸和其他作家都不一樣呢,因為對這條河上的人來說,沈從文從來不是局外人。他是他們中的一員,我們繼續讀就更能體會這一點。

03我認識他們的哀樂,這一切,我也有份

作為和他筆下的人物,有共同經歷和共同命運的作家,作者船上怎麼把遠處的光,聲音,我到船頭上去眺望了一陣。河面靜靜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燈光已很少了,遠近一切只能藉著水面微光看出個大略情形。

我認識他們的哀樂,這一切,我也有份。

把遠處的場景想象得那麼逼真呢,沈從文寫了這句令人動容的話:我認識他們的哀樂,這一切,我有有份。

這就是沈從文,他對家鄉的河,河上的人都“十分溫暖的愛著”一方面他與他們極其熟悉,沈從文自己的話說一箇中國人對他們發生特別的興味,我以為我可以算第一位,但另一方面他又與他們那麼陌生,永遠無法和他們過日子。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沈從文接著寫到,看他們在哪裡把每個日子打發下去,也是眼淚也是笑,離我雖那麼遠,同時又與我那麼相近。

羊還固執的鳴著。遠處不知什麼地方有鑼鼓聲音,那是禳事酬神巫師的鑼鼓。聲音所在處必有

火燎與九品蠟,照耀爭輝,炫目火光下有頭包紅布的老巫獨立做旋風舞,門上架上有黃錢,平地上有裝滿了穀米的平鬥。有新宰的豬羊伏在木架上,頭上插著小小紙旗。有行將為巫師用口把頭咬下來的活公雞,縛了雙腳與翼翅,在土壇邊無可奈何的躺臥。主人鍋灶邊則熱了豬血稀粥,灶中火光熊熊。

這是一個祭祀場面,別人寫不出來的,或者說生長在大城市受過高等教育留過洋的作家謝步出來的,只有在鳳凰看過城頭上掛死人耳朵的人能寫出來。

鄰近一隻大船上,水手們已靜靜的睡下了,只剩餘一個人吸著煙,且時時刻刻把煙管敲著船舷。

也像聽了吊腳樓的聲音,為那點聲音所激動,忽然按捺自己不住了,只聽到他輕輕的罵著野話,擦了支自來火,點上一段廢纜,跳上岸往吊腳樓那裡去了。

十五年前自己的事。在這樣地方溫習起來,使人對於命運感到驚異。

沈從文的寫作對象和他自己的經歷是重合的,我們更加理解了為什麼文中的“我”雖未上岸,

卻能想象岸上一切細節。

彷彿鼓聲,也彷彿汽油船馬達轉動聲,聲音慢慢的近了,可是慢慢的又遠了。這是一個有魔力

的歌唱,單純到不可比方。一切光,一切聲音,到這時節以為黑夜所撫慰而安靜了,只有水面上那一份紅火與那一派聲音。那種聲音與光明,正為著水中的魚與水面的漁人生存的搏戰,已在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將在接連而來的每個夜晚依然繼續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艙中以後,依然默聽著那個單調的聲音。我所看到的彷彿是一種原始人與自然戰爭的情形。那聲音,那火光,皆近於原始人類的武器!

讀到這裡我們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只有沈從文這樣的作家,才可以展現出如此有力量的文字,而且毫不空洞。

不知在什麼時候開始落了很大的雪。我心想,第二天我定可以看到鄰船上那個人上船時節,在岸邊雪地上留下的那一行足跡。那寂寞的足跡,事實上我卻不曾見到。因為第二天到我醒來時,小船已離開那個泊船處很遠了。

小小的遺憾,我們不知道上岸的小夥子回來沒有,是留在婦人那裡了嗎?還是在某個臨街鋪子烤火。

文章就這樣結束了。

這就是《鴨窠圍的夜》,你還覺得這是一篇純寫景的文章嗎?它可以用來當湘西旅遊點的宣傳文字嗎?我想讀完全文,大家都會有個共識,除了沈從文,沒人能寫出《鴨窠圍的夜》,因為他認識他們的哀樂,沈從文筆下的一切,他自己都有一份。對比《湘行書簡》的相關部分,我們在《湘行散記》裡看得到沈從文先生精心結撰的部分,或許有虛構,但合理的虛構實現了本質的真實。沈從文曾說,一看到這些人說話,一同到這些人接近,就使我想起一件事情,我想好好的來寫他們一次。我相信若我動手來寫,一定寫得很好。沈從文做到了,他確實寫的很好,沒有人可以超越。

沈從文《鴨窠圍的夜》:我認識他們的哀樂,這一切,我也有份

04寫給三三的信

一本歷史書除了告我們些另一些時代最笨的人相斫相殺以外有些什麼?但真的歷史卻是一條

河。從那日夜長流千古不變的水裡石頭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爛的船板,使我觸著平時我們

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類的哀樂!我看到小小漁船,載了它的黑色鸕鷀向下流緩緩劃去,看到石灘上拉船人的姿勢,我皆異常感動且異常愛他們。我先前一時不還提到過這些人可憐的生,無所為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我們來可憐,我們應當來尊敬來愛。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分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麼樣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他們在他們那分習慣生活裡、命運裡,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於寒暑的來臨,更感覺這四時交遞的嚴重。三三,我不知為什麼,我感動得很!

我希望活得長一點,同時把生活完全發展到我自己這份工作上來。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為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入些!

所以,請大家多讀沈從文吧。

他把人生解釋得更莊嚴更透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