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二次港股上市“玄機”:融資?估值?避險?

阿里二次港股上市“玄機”:融資?估值?避險?

招股書顯示,軟銀持股25.8%,為阿里巴巴最大的機構股東;馬雲持股6.1%,蔡崇信持股2.0%,其他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合計持股0.9%,其他公眾持股65.2%。

文丨馬慕傑

來源丨投中網旗下東四十條資本

多次隔空“表白”之後,阿里巴巴與港股的再次牽手終於有了“結果”。

11月13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招股書顯示,此次發行的承銷商是中金和瑞信。IPO所募資金主要用於驅動用戶增長及提升參與度;繼續在數字經濟體中拓展並提供廣泛的產品和服務;繼續實施新零售業務,持續在創新業務上進行投入。

不過,招股書並未披露具體募資金額。此前,阿里巴巴進行了拆股,即將每股普通股拆分為8股,拆分股份後,其普通股數將從現在的40億股,擴大至320億股。另外,有媒體報道稱,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將在香港發售5億普通股,另有15%超額配售權。以目前阿里巴巴ADR價格為186.97美元、按1ADR相當於8股普通股計,阿里巴巴在香港最多集資約134億美元(約1052億港元)。

“不管是一拆八還是折扣詢價,都是阿里為了迎合機構投資者的一種表現。可見,迴歸港股,阿里本身做了充分的準備。”香港一證券分析師馬可稱。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書顯示,阿里巴巴最後實際可行日期的股權結構為,軟銀持股25.8%,是阿里巴巴最大的機構股東;阿里巴巴前任董事局主席馬雲持股6.1%,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持股2.0%,其他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合計持股0.9%,其他公眾持股65.2%。

闊別7年,再續“前緣”

阿里巴巴與港交所的緣分由來已久。

早在2007年,即阿里巴巴剛滿八歲之時,阿里巴巴的B2B業務曾在香港主板上市,創下港股2007年新股首日漲幅之最,成為亞洲市值第二的互聯網公司。

然而,好景不長,因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上市之後,阿里巴巴的股價不斷下滑,一度跌到開盤價的四分之一。2012年6月,阿里宣佈以每股13.5港元(發行價)進行私有化,最終撤離港交所。

“就像當年上市是阿里巴巴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一樣,今天的私有化也絕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馬雲在阿里巴巴B2B業務私有化之日強調。

阿里巴巴沒負“使命”,僅一年時間,其欲再登港交所。只不過這一次,因“同股不同權”的制度屏障,阿里巴巴與港股失之交臂。“我們沒有期望香港監管機構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作出改變。”蔡崇信曾發文表示。

碰壁港交所後,美國時間2014年9月19日上午,阿里巴巴正式掛牌紐交所。彼時的紐交所內外都激盪著狂歡與激昂:在投資者的狂熱追捧下,市值超2000億美元的阿里巴巴完成了美股史上最大規模的IPO,背後的投資人也賺的盆滿缽滿。

據悉,阿里上市最大的受益者並非管理團隊,而是素有“亞洲巴菲特”之稱的軟銀集團創始人、總裁兼首席執行長孫正義。阿里巴巴被認為是孫正義最成功的投資,投資回報率高達千倍。當時,日本媒體報道稱,憑藉著阿里巴巴上市,孫正義已躍居日本首富,一舉趕超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社長柳井正。

而拱手讓出這場“本屬於香港市場的紅利”,一度被港媒稱為港交所最大的失誤。“前幾年沒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個很重大的錯誤。港交所CEO李小加在內的多位官員也曾對沒有讓阿里在香港上市表示遺憾。”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2017年的一次演講中坦言。

痛則思變。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重啟“同股不同權”,並同時通過“允許生物科技公司虧損上市”、“第二上市”等創新制度,降低了上市門檻。“在下一波新經濟浪潮中,中國創新型公司將佔據相當大的比重。對於香港而言,丟掉一兩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麼大事,但丟掉整整一代創新型科技公司就是一件大事。”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如此表示。

這一改革使得港交所在收穫了小米、美團等新經濟公司的同時,也讓阿里與港交所的再次“牽手”成為可能。“只要條件允許,阿里就會回來,這個想法沒有變過。”馬雲曾表態。

如今,闊別7年的阿里終得歸來。

馬雲持股6.1%,阿里的“陽謀”與新戰場

某種程度上,與許多赴港上市的新經濟公司不同,阿里這個“超級巨星”並不缺錢。

根據阿里巴巴招股書,截止2019年9月30日止三個月的營收為1190.2億元,同比增長40%;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淨利潤327.5億元,同比增長40%;與此同時,截止2019年9月30日,阿里巴巴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金額高達2352.5億元,相比於2019年6月30日的2121.89億元增加約230.6億元,現金儲備充足。

那麼,看似並不差錢的阿里緣何要二次趕赴港股,兩地上市?

“全球經貿環境不確定性太大,阿里回到香港其實也是兩手準備。尋找兩邊同時交易的安排,這對阿里也是個合理的選擇。”某知名機構合夥人對投中網表示,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阿里重回港股其實是種迴避風險的舉措。

李小加在談及阿里巴巴重回香港時曾底氣知足地指出,當阿里認為香港市場能解決它的問題的時候就會回來。而阿里巴巴百分之百會回來,只是時間長短問題。“現在它需要融資嗎?不需要。它需要再多一個交易場所嗎?除非這個交易場所能帶來新的活力,否則也不需要。”

事實上,在港交所上市新規則的推行下,港股市場在2018年的IPO市場全球稱王。而且,在全球投資環境不確定性加劇及股市前景不明的情況下,港股仍然相對穩健。“阿里巴巴迴歸港股,對其估值有積極的正面作用。”馬可告訴投中網。

此外,儘管阿里持有近2500億元的現金,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也有助於其繼續發力與擴張創新業務。多位投資人均認為,一方面,在電商方面,阿里面臨的競爭環境更加激烈;另一方面,阿里正在持續加力佈局其在雲計算及數字經濟方面的投入。

阿里巴巴招股書披露,本次IPO所募資金主要用於驅動用戶增長及提升參與度;將繼續在數字經濟體中拓展並提供廣泛的產品和服務,持續通過中國領先的線上視頻平臺優酷及一系列其他分發和內容平臺來打造數字媒體及娛樂業務;繼續實施新零售業務,持續在雲計算技術、供應鏈管理系統和營銷系統進行投入。

翻看阿里巴巴招股書可看出,除了核心電商業務外,阿里巴巴的多項業務仍在虧損中。以阿里雲業務舉例,財報顯示,截止2019年9月30日,阿里雲計算業務部分在本財季營收為92.91億元,比上一季度增長64%,但虧損也同比擴大。本財季調整後的EBITA虧損為5.21億元,利潤率為-6%,2018年同期為虧損2.32億元,而財報主要把原因歸於在人才和技術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

阿里二次港股上市“玄機”:融資?估值?避險?

“我們將繼續投資於用戶體驗和創新技術,為消費者以及在新數字經濟中經歷數字轉型的數百萬企業創造新的價值。”阿里巴巴董事局張勇如此表態。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書顯示,最後實際可行日期的股權結構為,軟銀持股25.8%,仍是阿里巴巴最大股東的機構股東;馬雲持股6.1%,蔡崇信持股2.0%,其他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合計持股0.9%,其他公眾持股65.2%。

阿里二次港股上市“玄機”:融資?估值?避險?

港股的“強心劑”?

阿里一直被外界視作是港股的一份“大禮”。

這或許在於,不論是從融資規模還是市值表現,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有利於活躍資本市場氣氛,同時進一步提高港股對於科技公司的吸引力。“香港也在試圖改變上市公司的結構。若阿里這種科技旗艦公司能在港上市,未來可能會吸引大批科技類公司來港交所掛牌。”馬可認為。

“尤其是中概股的科技公司,可能很多都會考慮回香港上市。”多位投資人都對投中網表示,阿里的港股迴歸或將引發中概股的迴歸潮,這基本會是大勢所趨。

不過,不可避免的一點是,阿里的迴歸短期內也或將對香港新股市場造成抽水效應。“由於阿里的股票含金量較高,不少投資者可能會紛紛將其他公司的股票換成阿里,從而造成包括美團點評、騰訊等公司的資金分流,對後者的股價帶來壓力。”馬可對投中網分析稱,阿里有機會被快速納入藍籌股。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的此番港股上市也意味著,其將在香港資本市場與騰訊直面競爭,港股也因此迎來了科技互聯網雙巨頭時代。

“短期有刺激,長期做對手。”馬可如此形容阿里巴巴港股上市之後與騰訊的關係。而作為兩大巨頭,阿里巴巴與騰訊的較量也將不僅僅侷限於彼此的內部業務,更激烈的角逐或將在於雙方的資本版圖與生態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阿里系在港股的上市公司有阿里健康、阿里影業、雲鋒金融等;騰訊在港股的企業包括美團點評、閱文集團、創夢天地、易鑫零售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