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雲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貧困地區之一,也曾有過輝煌

要說“雲南第二城”,熟悉雲南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曲靖市,其實這是近代的事,往前追溯百來年,到清末民初時,昭通是雲南除昆明外的第二大城市,甚至被稱為“小昆明”。或許有人會感到詫異,如今昭通是雲南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交通非常不便,還被人調侃為“

不昭不通”,何來的“第二城”呢?

昔日的“雲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貧困地區之一,也曾有過輝煌

戰國時期,秦國避開中原戰場繞道蜀中,欲將古蜀國納入版圖。我們都知道李冰修建都江堰,卻少有人知建設蜀地之餘,秦國對西南這片“蠻夷之地”也是野心勃勃,並試圖開闢一條連通滇蜀兩地的僰(bó)道

昔日的“雲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貧困地區之一,也曾有過輝煌

即便今天,修路也是一項大工程,更何況在無現代科技的古代。即便當時富有工程經驗的李冰想出了積薪燒巖法,即先燃燒木材把岩石燒燙髮紅,然後用冷水潑澆,岩石因熱脹冷縮破裂便於開鑿。但蜀郡岩石堅硬,僅憑人力修路絕非易事,且經濟上也需要強力的財政支持。因此李冰的僰道,僅修了成都至宜賓的一段。

直到秦一統天下,將軍常額(è)入蜀,才將僰道修至朱提,就是今天的昭通。由於山高谷深,河川縱橫,道路僅寬五尺,後來五尺道就取代了僰道這個有點難認的名稱。

昔日的“雲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貧困地區之一,也曾有過輝煌

道路的連通,拂去了雲南的神秘面紗,雲南至此得以與中原地區互通有無。據記載,漢朝時大批中原、巴蜀地區的商人帶著物資經昭通進入雲南地區,而後又把雲南的馬、牛等運往內地。後來甚至有些商人越過雲南邊境,進入緬甸後一路走到印度和孟加拉國一帶。而這,成為後來學者研究的南絲綢之路。所以歷史上的昭通非但不閉塞,甚至說成雲南對接中原的窗口也不為過。

昔日的“雲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貧困地區之一,也曾有過輝煌

今天行走在昭通古城,還能通過傳統的建築、氣派的廟堂、以及部分保留較好的民居,得以窺見昔日的繁華。夕陽西下時,踩在街道的青石上,看著車馬行人在石板路上交錯的投影,夾雜著喧囂聲似乎回到過往。

只是到了近代,隨著貿易中心往沿海轉移,昭通才跟別的內陸古城一樣,逐漸沒落。且跟雲南其他四季如春的地區不同,昭通的海拔相對更高,冬季也更寒冷,因此別號“秋城”。對比“春城”昆明,莫名有些蕭瑟感。許多在昆明工作的昭通人,過年前回家時,最怕遇到道路結冰甚至封路,讓本就路漫漫的歸家之程又多了一分艱難。

昔日的“雲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貧困地區之一,也曾有過輝煌

就旅遊來說,昭通的“彩雲之南”氣質不明顯,懸於雲貴川之間,反而像一塊四川的“飛地”。實際上,明清時曾有一段時期,昭通確實由四川管轄,一些昭通境內出土的文物,明顯帶著巴蜀文化的特徵。還有昭通人若在雲南其他地方說方言,一開口就會被人問“你是四川人吧”,所以昭通也被戲稱為“三川半”。

帶著這樣“混血”的氣質,好處是飲食方面複合多樣。若要問昭通的飲食底色,究竟是偏四川的火鍋味兒,還是偏雲南的米線味兒,估計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但管它什麼味兒,好吃不就完了?

昔日的“雲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貧困地區之一,也曾有過輝煌

昭通最有名的首先要數昭通小肉串。細竹籤上串一兩片牛肉在火上烤,跟北方的大串對比有一種“反差萌”。但吃的時候,怎麼也得五十串起步,一大把握在手裡,又有點豪邁。不過昭通小肉串有名,並不單憑藉小巧的外形,秘訣是肉在穿串前已經在滷湯裡“泡過澡”了,然後猛火快烤,鎖住味道。哪怕不能吃辣,也一定要撒點昭通乾紅辣椒才夠香。

昔日的“雲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貧困地區之一,也曾有過輝煌

其次是昭通烤洋芋。其實烤洋芋在雲南很多地方都有賣,但昭通烤洋芋的模樣更原生態:一大口鐵鍋,幾塊柴炭,有人還會加一塊鋸片。燒熟後從中間切一刀,抹上昭通醬,或者加紅辣子面,這種被稱為“吹灰點心”的小吃,是昭通人走到哪裡都割捨不掉的愛。

昔日的“雲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貧困地區之一,也曾有過輝煌

如今,成貴高鐵已經開通,經過昭通市的3個站。相信未來,隨著交通更加便利,能帶動昭通的經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