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心繫群眾——我在基層做信訪

始終心繫群眾——我在基層做信訪

丹東市信訪局接待員 張啟靖

7年來,他協調解決群眾來訪上千批次,有效化解了信訪矛盾,為地方和諧穩定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他無私奉獻,為群眾的合理訴求保駕護航

剛進入信訪局的第一天,局領導問過他一個問題:信訪是幹什麼的?他的回答是,按照《信訪條例》規定,為來信、來訪的群眾協調辦理合理訴求。局領導搖頭說,你說的對,也不對,信訪是維護群眾合理利益的樞紐,維護社會公正的平臺,是黨、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樑。張啟靖將這句話深深記在心裡。來訪接待工作,直接面對老百姓,是信訪工作的基礎。來訪接談,就是要熟練掌握並應用黨和政府的政策法規,維護百姓的切身利益。張啟靖同志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涉及群眾利益的政策法規,比如《土地承包法》、《城市動拆遷安置償條例》、《勞動法》、《社保條例》、低保政策、計劃生育政策等等,像個小學生一樣,通過學習來提高,通過工作去實踐。群眾來訪反映的問題,能現場解釋的就立即給予答覆,使群眾少跑腿、少走彎路,即使反映的訴求無法通過信訪渠道協調化解,他也能夠向來訪群眾指出解決的途經和應用的法律法規。

7年來,他早出晚歸,很少正點下班,時常回家路過來訪群眾訴求涉及地,他都要親自去看看、聽聽,回家後思考如何解決群眾的訴求,靠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勤懇樸實的作風,多個疑難信訪問題都在他的努力下化解。他的親屬、朋友、同學都問過他一個問題:在生命中最有朝氣幹勁和拼搏精神的年紀,不用自己的學識去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價值,反而在這樣一個崗位,每天面對的是老百姓的訴苦和怒罵,值得嗎?他的答案是:曾幾何時,我也覺得這不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我猶豫過,苦惱過,但是當你看見百姓訴求解決後,他們感激的哭了,開心的笑了,生活過得好了,換成誰,都會為自己的付出而感動,這不比金錢和榮譽更有價值嗎?

他始終心繫百姓,做群眾的暖心人

2010年冬季,一名87歲的賈姓老人來到丹東市信訪接待大廳,這是張啟靖接待的第一個群眾來訪,也是對他觸動最深的來訪。賈姓老人系丹東市某地棚戶區二期動遷居民,同開發商簽訂了動遷協議,協議約定2010年8月回遷安置,由於2010年,丹東市暴雨集中,多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該項目二期回遷工程建設進度受到嚴重影響,當年不能完工。老人說,從簽訂協議起已經3年了,儘管開發單位履行了協議約定發放了超期回遷補償,但是他年紀大了,想在去世之前看見自己的房子,哪怕知道自己將要住的是哪套房子,他曾到多個部門表達訴求,但得到的答覆都是應當尊重協議約定,在房子竣工後入住。在接談賈姓老人後,張啟靖聯繫了住建部門和開發企業,藉助信訪平臺促成企業、行政機關和賈姓老人三方對話,經過多輪交涉會談,開發企業從人性關懷的角度,同意與賈姓老人變更回遷協議,從一期回遷工程剩餘房屋中選房回遷,賈姓老人握著張啟靖的手,開心的哭了。這個案件結束後一週,賈姓老人去世了,他的兒子到信訪局來找到張啟靖,說老人去世前對他千叮萬囑,要他代替老人向張啟靖鞠躬。

這個案件,深深的留在張啟靖記憶中,不敢忘卻。不把群眾當家人,群眾怎麼能拿你當親人,群眾利益無小事,只有暖了人心,才能拉近黨和政府與群眾的距離。秉持著這個理念,他在7年的來訪接待工作中,用一聲問候、一張笑臉、一句走好,迎來愁容,送走微笑,雖無驚天動地,卻是潤物無聲,讓接待的來訪群眾真誠的說一句“遇見你,真好”。

他用實際行動踐行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神聖職責

群眾有困難就會找政府,信訪部門在百姓心中就代表黨、代表政府,這是黨的形象在百姓心中的體現。群眾到信訪部門反映問題,是帶著一肚子仇怨,而信訪幹部的協調工作常常得不到群眾的理解,成了發洩的對象。張啟靖跟朋友形容信訪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扛得住議論。只有頂得住所有的壓力,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應用到工作的實際,說百姓說不出的話,講群眾道不清的理,真正的解開老百姓心裡的苦,生活中的難,才能幫助他們真正的過上富裕、幸福、平和的日子。

黨,憂患的是群眾遇到的難,只有真正解開了群眾遇到的難,才是真正的為黨分了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