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經濟,邊界?融合?空間?

中國人是很幸運又悲催的,一方面我們的文化傳統是極其深厚的,好像每一箇中國人都會被教科書所塑造,我們為我們燦爛豐富的文化而自豪,這當然是我們的幸運之所在,這個民族的精神世界是文化所塑造的,或者可以這麼說,我們中國人的宗教意義、信仰意義上的那個東西,是文化。悲催之處在於,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對自己遭受凌辱的原因,從技術和武器的落後,到制度的落後,再追到思想文化的落後,所以才有了新文化運動,後來的近百年,我們一次次把自己的傳統文化拋棄又試圖撿回來,拋棄又試圖撿回來,今天,我們當然又在試圖撿回來的路上,但是發現斷裂得太嚴重。

我最早也不太清楚什麼是文化。後來隨著求學和生命的成長,對文化的體認也在慢慢的進行。當然,隨著對文化的理解越深,越發現這片海洋是無法探底的,所以只能在裡面潛行,且知且行且悟。原來老想把握這個文化到底是什麼東西。現在,這種心態不那麼強了,因為文化是抓不住的東西,只能慢慢體認的東西,因為文化即我們的存在,它是和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生命本身合一的東西,它不是對象意義的東西,也不是客體性的東西。

回到今天的話題。我最早系統學習文化是從文化產業這個概念開始的,但是隨著思考得越多,好像來自身體裡的本能,促使我不滿足於在文化產業這個圈內打轉,開始試圖回到文化本體去思考,才慢慢開始學習哲學,學習歷史,接觸藝術,也漸漸對文化與經濟的邊界問題有了一點思考,拿出來求教各位方家。

文化與經濟有邊界嗎?

文化和經濟對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02

文化對世界的理解是整體性的,是變化性的,是無法準確描述、定義和抓住的。比如說,什麼叫氛圍?我們有一群人在一個房間裡討論問題,有的人覺得很舒適,有的人覺得很不適,原因在於這個房間裡形成了某種主流性的氛圍和心流,或者是一種無法抓住的那團“空氣”,你說它玄嗎?有點玄,但是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經常說,讀空氣,觀天象,把氣脈,看氣象,比如中國哲學中的陰陽和五行觀念,這些玄而又玄的東西,內在是有智慧在的,只是我們感悟不到而已。

03

經濟的目標是具有即時性的,要追求效率、追求效益,追求規模,或者說經濟的目標是滿足當時當下人的需要而設定的。而文化的效能產生往往是跨越時空的,可能在當下是極其無用的,但是若干年後價值才會得以體現。舉個大家比較熟知的例子,臺灣的漢聲雜誌在40年前開始發掘、收集和整理中國民間文化素材和內容,當時並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04

文化中的"文化"與文化經濟中的"文化"

打兩個很簡單的比方,如果一位當代思想家、哲學家寫的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對今天的時代的精神文化狀況有非常徹底的反思和洞見,顯然這是整個時代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但我們很難下判斷它一定是流行的,一定是可以廣泛普及的。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一位非常傑出的當代藝術家為這個時代創作了極其深刻的藝術作品,因為偉大藝術家的思維和思考一定是具有某種遠見和洞察力的,或者說藝術家肩負的往往是拓展人的思維邊界的使命,也就是說是超越這個時代的普遍認知的東西,它也註定很難成為流行的東西。這些文化創造當然是我們時代的極其珍貴的創造,但不一定是文化經濟中的“文化”。

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的提法對嗎?

中國人是很幸運又悲催的,一方面我們的文化傳統是極其深厚的,好像每一箇中國人都會被教科書所塑造,我們為我們燦爛豐富的文化而自豪,這當然是我們的幸運之所在,這個民族的精神世界是文化所塑造的,或者可以這麼說,我們中國人的宗教意義、信仰意義上的那個東西,是文化。悲催之處在於,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對自己遭受凌辱的原因,從技術和武器的落後,到制度的落後,再追到思想文化的落後,所以才有了新文化運動,後來的近百年,我們一次次把自己的傳統文化拋棄又試圖撿回來,拋棄又試圖撿回來,今天,我們當然又在試圖撿回來的路上,但是發現斷裂得太嚴重。

我最早也不太清楚什麼是文化。後來隨著求學和生命的成長,對文化的體認也在慢慢的進行。當然,隨著對文化的理解越深,越發現這片海洋是無法探底的,所以只能在裡面潛行,且知且行且悟。原來老想把握這個文化到底是什麼東西。現在,這種心態不那麼強了,因為文化是抓不住的東西,只能慢慢體認的東西,因為文化即我們的存在,它是和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生命本身合一的東西,它不是對象意義的東西,也不是客體性的東西。

回到今天的話題。我最早系統學習文化是從文化產業這個概念開始的,但是隨著思考得越多,好像來自身體裡的本能,促使我不滿足於在文化產業這個圈內打轉,開始試圖回到文化本體去思考,才慢慢開始學習哲學,學習歷史,接觸藝術,也漸漸對文化與經濟的邊界問題有了一點思考,拿出來求教各位方家。

文化與經濟有邊界嗎?

隨著文化產業的興盛,普遍的觀點是文化與經濟的邊界正在消解。首先,我承認文化和經濟融合的趨勢是顯然的。在現代市場經濟主導的交易社會和消費社會,大量的文化形態是以消費形態和商品形態進入我們的生活的,我們看到的電影,穿的服裝,打的遊戲,看的書,既是文化樣態,也有經濟屬性。

文化與經濟,邊界?融合?空間?


是不是文化與經濟就沒有邊界了呢?是不是我們當代的所有的文化都被經濟化了呢?顯然,這種邊界是存在。有沒有藏在某個角落,沒有被消費主義侵襲和佔領的文化領域呢?這種文化形態顯然是存在的。因為這個時代,一定是有一些偉大的文化創造是沒有完全捲入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和消費主義浪潮中的。總有一些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對商品和消費是始終保持警惕心態的。

文化與經濟,邊界?融合?空間?


另外,文化與經濟在人類歷史上的尺度是不同的。自人類誕生有為生存所展開的互動,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開始,文化就誕生了。但是,經濟顯然是一個現代社會才有的概念。用一個現代社會的經濟試圖去覆蓋文化這個跨越時空的存在,顯然是不恰當的。

那麼,文化與經濟的邊界在哪?

我覺得,有這麼四個層面的邊界是可以來討論的。

01文化和經濟對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文化對人的理解是人是一個豐富的生命,這個生命是有衝動、個性、情感、掙扎、苦難、悲憫的,文化與人是相互成就和塑造的關係,人是文化的塑造者,文化也在日用而不覺的塑造著我們自己。我經常夢中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童年時代家門前的那片田野,它塑造了我的人格和所有的抉擇。我經常想起自己在媽媽子宮裡的情形,是那麼的真實,因為它是我生命的原初經驗。我在人生最艱難的幾段時光,是《道德經》《論語》這些經典給我了撫慰和力量,平時它們放在書架上是死的,但你突然有一天拿起來,看到這些文字,這些文字與自己的生命遭遇,就活了。這些經典是中國先人的生命經驗,當你有一天遭遇到生命的困惑時,它就像一個通道,一下子就開了。

文化與經濟,邊界?融合?空間?


而經濟學裡的人是工具理性的人,在經濟學意義上,人與人成為了冷冰冰的交易主體,只有交易才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前提。但是,事實上,除了交易,“人心”與“人心”之間的理解、認同,感召,人與人之間有些東西是無法用交易來衡量的。在經濟學意義上,人的情感、焦慮、抑鬱、傷痛是需要被忽視的,經濟學上的人是一個個經常用數字來抹平的人,比如遊客人數,死亡人數,人均收入等等。我始終對這些數字持有一種警惕態度,因為它把一個個獨特的個體生命的獨特感受、命運吶喊、生命掙扎,是進行了無情的審判,抹平與規訓。

02文化與經濟對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

文化對世界的理解是整體性的,是變化性的,是無法準確描述、定義和抓住的。比如說,什麼叫氛圍?我們有一群人在一個房間裡討論問題,有的人覺得很舒適,有的人覺得很不適,原因在於這個房間裡形成了某種主流性的氛圍和心流,或者是一種無法抓住的那團“空氣”,你說它玄嗎?有點玄,但是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經常說,讀空氣,觀天象,把氣脈,看氣象,比如中國哲學中的陰陽和五行觀念,這些玄而又玄的東西,內在是有智慧在的,只是我們感悟不到而已。

而經濟思維往往是可度量的、可測算的東西。無法進入度量範疇內的東西,經濟學上是不認的。經濟思維往往是零部件式的、單體組合性的、切面解剖式的思維。顯然,空氣是無法測量的,這種思維可以抓住其中的部分和零件,卻很難體認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係”,也更難體認到那個整體的“氣”和“象”。

03文化與經濟的時空存在意義是不同的

經濟的目標是具有即時性的,要追求效率、追求效益,追求規模,或者說經濟的目標是滿足當時當下人的需要而設定的。而文化的效能產生往往是跨越時空的,可能在當下是極其無用的,但是若干年後價值才會得以體現。舉個大家比較熟知的例子,臺灣的漢聲雜誌在40年前開始發掘、收集和整理中國民間文化素材和內容,當時並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但是,今天隨著民間這些文化遺產逐漸的消失,有些民間傳人一個個離去,再也找不到了的時候,我們猛然回頭,發現《漢聲》幫我們保留了那些珍貴的記憶,這個價值是無法用經濟學進行衡量的。

文化與經濟,邊界?融合?空間?

04文化中的"文化"與文化經濟中的"文化"

內涵是不同的

打兩個很簡單的比方,如果一位當代思想家、哲學家寫的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對今天的時代的精神文化狀況有非常徹底的反思和洞見,顯然這是整個時代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但我們很難下判斷它一定是流行的,一定是可以廣泛普及的。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一位非常傑出的當代藝術家為這個時代創作了極其深刻的藝術作品,因為偉大藝術家的思維和思考一定是具有某種遠見和洞察力的,或者說藝術家肩負的往往是拓展人的思維邊界的使命,也就是說是超越這個時代的普遍認知的東西,它也註定很難成為流行的東西。這些文化創造當然是我們時代的極其珍貴的創造,但不一定是文化經濟中的“文化”。

而文化經濟中的“文化”,因為要成為產業,就需要規模化、可複製化、可流行化作為前提,而這種類型的文化必然要在思想層面進行消解的文化,滿足普通人認知、娛樂消遣、慾望滿足的文化,我們不否認這也是當代文化的內容,但不是當代文化的全部。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的提法對嗎?

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仔細琢磨,也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的。我更認同經濟文化化的提法。在經濟發展、消費社會、商品邏輯發展到一定階段,人性自身與經濟邏輯之間的張力就會產生,這必然迫使經濟發展更多的站在人本角度來思考,所以會有生態經濟,經濟倫理等理念的出現。隨著人類物質需求的日益滿足,精神需求的增長,對更具有審美品格、精神內涵的商品需求也會日益增長,商業的文化屬性或者說文化商業的發展,必然成為大勢所趨。我甚至認為,未來的商業,一切皆文化商業。

文化經濟化的觀點我是不完全認同的。如果文化經濟化,那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會留存後世的,會主要是流行文化,消費文化,但是我們試想想,當年的孔子周遊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他肯定不是他那個時代的主流,甚至我們可以想象孔子是當年的邊緣人,但是回過頭來,他的思想是我們今天認知的經典,影響跨越2000多年的時空。

文化與經濟,邊界?融合?空間?


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什麼樣的文化會成為經典?會成為這個時代的代名詞,我覺得不好說。如果我們僅僅把文化經濟化作為這個時代的文化方向標,那麼這個時代的小眾的思想文化創造,就會被我們所忽視,所鄙視,所碾壓。

文化與經濟,邊界?融合?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