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上文说到李世民最宠爱的两位嫡长子都被证实谋逆,虽在自己和亲臣一唱一和中免去了死罪,可最终做父亲的还是要为他们的性命打算。李世民觉得,立胞弟嫡长子李治就能保全哥仨的性命,为此他是怎么说服群臣的呢?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可是这些都是李世民自己的考虑,朝中大臣均不赞成立年幼的李治为太子。李世民只好在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面前演了一场诸子夺位欲拔剑自刎的戏码。这才将李治扶上了太子之位。既然储君人选已定,李恪何时被提名的呢?大概在李治被立为太子半年多以后,李世民认为李治太仁爱懦弱,且年纪太小。所谓“国赖长君”,曾与长孙无忌提议改立李恪。长孙无忌当即就否定了李世民的这个想法,故此李世民也未再提起过此事。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为何当时李世民在重新考虑立储君的时候不考虑立李恪,当大局已定后又提出这个想法呢?只有两种解释:一就是真的对李治不太满意,认为李恪比较果敢,灵光一现未经思考便试探的问了长孙无忌。二来就是朝中对长子李泰觊觎皇位一事念兹在兹。李世民又对自己的宝贝儿子十分挂念,就像用另一件事分散大臣们的注意。将太子的明争暗斗转移到李恪身上。贞观21年,唐太宗再次将李泰晋封为濮王。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不管是什么原因,李世民提起立李恪为储这件事都不是善意的,反而将他推入了水火之中,也间接导致了李恪日后的冤死。

前面也说了,李世民立李治的时候就将保三位嫡长子的想法融合进去了。如果将李恪真立为太子,自己三个宝贝嫡长子不管是从封地还是名分,又或是在朝野中的影响力看,都是李恪的大敌,李恪如果真的即位,会对这些人留情吗?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退一步来讲,如果李世民真的经过再三考虑想要另换储君,也要在朝野上与群臣商议,再不然也是召集几位重臣商议,怎能只与一人提起?再说长孙无忌又是李治的亲舅舅,怎会赞成换储,李世民不可能这点都想不到。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在立李治为太子之时,李世民更是不惜以死相逼,到提议立李恪为储之时却轻描淡写。长孙无忌提出反对后就沉默的没有下文了。他想立李恪为太子的诚意也不过如此。且虽此时宰相魏征已经去世,房玄龄等大臣依然健在,李世民也正值壮年且手握兵权,就是想真心立李恪为太子,怎可能是长孙无忌一人左右的?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改立李恪为太子再到反对后的李世民,非但没有一点沮丧忧国忧民的意思,更是没几天为李治的长子李忠大摆出生宴,并破例封为亲王,将提议李恪的事情早就置之脑后了。反观刘邦欲立刘如意失败后,为自己宠妃戚夫人母子以后的安宁担忧时的喟然而叹,又留手谕给刘盈的思虑周全相比,对李恪实在是未真心的殚精竭虑过。未给过他什么补偿,也不曾做过过多的安排。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有人认为,李恪没有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随母妃带有隋朝血统。或许是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更可能是因为他不是嫡子,也没有父亲的宠爱。按照古代宗法制度,李恪是李世民的亲生儿子,就是李氏的传人,完全有继承李家天下的资格。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如果说真是母亲是前朝公主而没有资格被立储,那么李世民就根本不会提名他。而长孙无忌也会在反驳李世民这个提议时,首先就提出这一点原因。事实上,长孙无忌在反驳李世民这一看法之时,说了一堆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没有说他血统的原因。可见血统并不是不立李恪的主要原因。况且在这种开国时期,拥有两朝血统的皇子公主都是很常见的。例如十六国时期赵国第三位皇帝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还有北周孝闵帝宇文觉生母是北魏的冯翊公主等等。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李治登基后,不复父亲众望对胞哥十分优待,不管是衣食住行。而其他皇子,尤其是被提名过的李恪就没有那么幸运。毕竟他曾经被提名立储,又是庶长子,就算对皇位本身不能构成威胁,但还是要杀一儆百的。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永徽4年,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策划造反,准备拥立李渊六子李元景为帝。事情败露后李治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也就此运用自己的职权诬陷李恪与房遗爱等人为同谋。史料曾记载,李治曾对侍臣哭诉:“李元景是自己的叔父,李恪又是自己的哥哥,我希望能赦免他们的死罪。”兵部尚书崔敦礼说:“以前周公诛杀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国之乱、汉昭帝时期,燕王和盖长公主谋逆,他们都依照国家的法律处置了。这些事情历历在目,陛下何故为了施恩随意改动律法呢?”这些话也是说到李治的心坎里了,于是杀了李元景和李恪。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不得不说,李治和李世民都是演戏的高手,而下面的臣子也都是能察言观色的机灵人臣。知道李世民不舍李承乾死,就顺水推舟让他贬为庶民颐养天年。李治刚刚上位急需固位,树立威信,他们旁征博引的杀之后快。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二)

再怎么说李恪也是李治的兄长,不留神就被当成乱臣贼子杀害,谁还会觉得李治这个皇帝是持素的呢?与其说是长孙无忌陷害李恪,不如说李治为了甩掉之前还是太子之时那仁厚懦弱的帽子,来威慑众臣和皇亲,“故意为之”。

至于后来长孙无忌倒台后为李恪的平反,更使显现出来皇家的冷血和算计。自古无情帝王家,李世民一次的突有所感,提议将李恪也立为储君对象,不但未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平白招来了新帝和长孙无忌的算计,为日后结局埋下了炸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