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識李鴻章,後來方知真中堂——論李鴻章的千秋功過

曾幾何時,李鴻章在歷史書中,一直是一個負面的形象存在,無能、貪腐、賣國,好像李鴻章的存在就是為了把大清賣光賣淨,坑害人民,專門討帝國主義歡心一樣。後來,隨著閱歷的增加,對李中堂當時的處境也逐漸瞭解,越來越體會到李中堂當時的不易,真可謂年少不識李鴻章,後來方知真中堂。

年少不識李鴻章,後來方知真中堂——論李鴻章的千秋功過

李鴻章的那個負面形象,來自於年少時的二元價值觀。畢竟歷史需要反面教材,李鴻章簽訂了那麼多的賣國條約,對於年少無知的學生,自然認為無能、貪腐、賣國,就是為了把大清賣光賣淨,坑害人民,專門討帝國主義歡心。

因為如果以單純的二元角度來看,李鴻章就是個賣國賊,因為結果就擺在那,一份份簽有他的名字的條約就在那,不管是想還是不想,主動還是被迫,就已經是做了賣國之事。

有句話說的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討論李鴻章的千秋功過,必須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才有意義。瞭解到李鴻章當時之困境,體會李鴻章那一代人的時代背景,才能真正的瞭解歷史,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時代背景一:封建社會的忠君愛國思想,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

古典愛國主義是在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文化條件之下產生的,他的形成是受文化的長久薰陶來自於我們腳底下的這篇土壤,適應了古代社會的需要。

封建社會,講究的是忠君愛國,忠君在前,愛國在後。也就是說,當忠君與愛國發生衝突的時候,作為臣子,什麼也不用說,為了忠君,什麼都可以也必須要拋棄。

李鴻章所遇到的情況也是如此,既然不願意做一個被後人“唾罵”的亂臣賊子,那麼就要忠君愛國。

既然忠君,那麼就要懂得為清政府收拾局面,就要懂得處理一些對皇帝不利的事情,就要明白該承受下來的罵名就要承受。

學過中國古代史的人都知道,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所愛的國是楚國,楚國的疆域在今天的長江中游及其附近;越王勾踐所愛的國是越國,其疆域位於今之浙江一帶。如果我們沒有歷史上的國家觀念,那麼,古代的吳、越、秦、楚在今天都是一家人,無論是侵略被侵略,都可一筆勾銷,反侵略的光輝歷史和民族精神也不值一提了!但事實上,每當中華民族遭逢深重國難的時候,屈原投江而死、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總是在鼓舞著人們滿懷信心去克服困難,戰勝敵人。毫無疑問,它已成為全民族的寶貴的愛國主義思想遺產。

這個是沒有得選的事情,他固然是在為清政府背黑鍋,但與此同時,如果他不選擇成為一個正統意義上的“忠臣”,他完全可以拒絕,只要他肯捨棄自己的權勢地位。

所以,李鴻章簽訂種種條約,不應該完全說成是清政府讓他背鍋。當然,毫無疑問的是,造成李鴻章這種“不得不賣國”局面的根源,就是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固步自封和不思進取。

時代背景二: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高度中央集權下李鴻章很難大有作為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有長期集中統一的政府。自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把國家的軍政財文大權全部集中到朝廷或個人手中,這種“君臨一切”的政體和統治思想,就成為非常適合分散的小農經濟的農業社會需要的社會政治結構。

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是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源——曾經它有足夠的時間做出改變,但始終沒有。

都知道洋務運動的最終結晶,就是建立起了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強大到什麼程度?足以令那時的日本都望而生畏。

可是,這麼一支強大的水師,卻在甲午戰爭中,未作出什麼實際性的貢獻就覆滅。究其根本,是清政府的文恬武嬉、挪用經費,使得軍備不足、彈藥缺少,最終是空有其殼。

可同樣要清楚認識到的是,李鴻章也是清政府的一員,而是位高權重。換言之,造成戰爭失敗,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這樣的局面,李鴻章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可否認,他為了改變清政府的衰敗、落後的現狀,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收穫了很多成果,然而一次的失敗,直接將這些自己的努力全部葬送。

李鴻章一生,少而聰慧,勉勵讀書,後隨曾國潘學習,繼承曾國潘辦實事的作風。為官後,強悍鎮壓太平天國,領導洋務運動,開辦實業,建設海軍,增強海軍實力,後幾次大戰戰敗,以個人之力,周旋於列強之間。他一生做了許多實事,也代清朝簽訂了幾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主要的歷史事件有三件,可謂個個驚天地泣鬼神。

歷史事件一:組建淮軍,鎮壓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起義是一群被清朝壓迫到無法生活,進而揭竿而起的貧苦農民。但是你讓我選擇支持它還是很難。清朝的腐朽專制固然可惡,但太平天國的統治也好不到哪兒去。

可以說,太平天國的領導層比清政府更腐朽,太平天國的領導層決定了它只會為中國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一將功成萬骨枯,用來形容太平天國也許是最恰當的。

馬克思評述太平天國“除了改朝換代外,他們沒有給歷史提供任何有用的東西。他們給與民眾的驚惶比起與統治者的驚惶還要厲害--是用醜惡萬狀的破壞來對抗清朝腐朽,它沒有一點建設的苗頭,太平天國是魔鬼的化身,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

孫中山評價太平天國“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權;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過是歷史上又一個封建王朝而已。”

再者以當時的情況,長期內耗只能加快列強瓜分中國的腳步,鎮壓是必然的。最後如果不鎮壓,真讓一群什麼也不懂的平民,領導一個國家,這以後的事情會如何,便無需多說了。

李鴻章臨危受命,組建淮軍,前往抵抗太平軍。當時是兩淮地區,民風強悍,尤其是“兵、匪、發、捻”交乘的皖中腹地,民間紛紛結寨自保圖存。當聽聞李鴻章招募之後,紛紛上前投靠,而李鴻章也通過他在兩淮地區的關係,使得淮軍順利組建,以致後來成為一支雄師。

歷史事件二:領導洋務運動,創建北洋水師

清末積弊,整個國家處於水深火熱、內憂外患的境地。昔日以鐵騎征服中原的大清帝國,抵不過列強的船堅利炮,成為實實在在的“東亞病夫”。在頑固派死守祖宗規矩,不圖維新之時,李鴻章頑強的站了出來。帶頭創辦實業,領導洋務運動,與守舊派作鬥爭。

1872年底,李鴻章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現任朱其昂為總辦,後以唐廷樞為總辦,徐潤、朱其昂、盛宣懷為會辦。由此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其後,在整個七八十年代,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1875年)、江西興國煤礦(1876年)、湖北廣濟煤礦(1876年)、開平礦務局(1877年)、上海機器織布局(1878年)、山東嶧縣煤礦(1880年)、天津電報總局(1880年)、唐胥鐵路(1881年)、上海電報總局(1884年)、津沽鐵路(1887年)、漠河金礦(1887年)、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1887年)、上海華盛紡織總廠(1894年)等一系列民用企業。

北洋水師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落後日本。

北洋水師,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洋務運動的最終結果雖然是失敗,但是其對中國近代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1)對近代軍事的影響: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

洋務運動,是從軍事自強開始的,為實現軍事自強,洋務派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軍,同時改進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三是建立近代軍事學堂,培養新式陸海軍人才。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軍事工業相繼問世。1885年設立的海軍衙門,統領海軍、海防事宜,推進了海軍建設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清軍隊戰鬥力有所提高,對外國的侵略勢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使中國軍隊以近代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開始了中國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2)對近代經濟的影響: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洋務運動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資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問題,於是在“自強”口號興辦軍事工業之後,洋務派又在“富國”口號之後開始興辦民用企業,著重點在於採礦、冶煉、航運、鐵路等一系列配合軍事工業的項目。在洋務派的倡導下,許多達官顯貴以興辦洋務為榮,深深的動搖了從商鞅變法開始的,中國幾千年文明中“重農輕商”的概念,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社會經濟中明顯增長,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對近代政治的影響:洋務運動,大大推進了中國政治體制的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洋務運動的創辦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而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務運動的缺陷,刺激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4)對近代文化的影響:洋務運動是近代教育的開端。

要開始洋務運動,興辦洋務就必須要有精通洋務的人才,但是中國傳統的科舉制教育卻遠遠無法滿足洋務運動隊人才的需要。因此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就成了洋務運動進行下去的一項總要的舉措。開辦新式學堂,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共創辦24所新式學堂,主要為翻譯、工程、兵器、通訊、醫務等培養新型人才,雖然學堂規模不大,但是依舊打破了古老的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不同於傳統的近代科技知識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會文化風氣,為後面科舉制的廢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派遣留學生,為了更系統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洋務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學生,為洋務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西學知識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對中國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準備了最初始的文化條件。

也許在今人看來,洋務運動並不是徹底的革新,並沒有真正的挽救國家於水火。當在當時能夠站出來,足以證明李鴻章的前瞻性,事實上後來與列強周旋,很大部分都是依靠洋務運動的積蓄來鬥爭的。所以李鴻章功績極大,更不用說他創辦的北洋水師了。

歷史事件三:以一己之力盡力在外交上為國家爭取利益

李鴻章代清王朝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諸如《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這是他後世最大的罵名。可是如果靜下心來細思,李鴻章已經做到了最好。“弱國無外交”,並不是一句空話。

如果他強悍的不簽訂條約,那之後會發生什麼?諸國征戰,炮火將會在中國各地點燃。那個時候,剩下的是生靈塗炭,剩下的是殘破河山。所以這些條約只能籤,但在籤之前,李鴻章一力爭取利益。在八國侵華後,簽訂條約,李鴻章以“義和團”挾持清廷為藉口,抹去了割地條款。

在簽訂《馬關條約》時,與日方討價還價。一直磨到點燈時分,只求削減五千萬兩,實在達不目的了,又說減少二千萬兩也行,最後甚至滿眼含淚向伊藤博文哀求,放下尊嚴,說那少的就當送給我回國的路費吧。在簽訂條約期間,李鴻章甚至遭遇刺殺,可日方給中方只有兩個選擇“允”和“不允”。如此情況,後世之人如何說?世人只記得他簽訂的條約,而不清楚期間內情,對其評價實為有失公允。

簡單來說,李鴻章並不想賣國,也在為避免賣國事情的發生不斷努力,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做錯了事情,最終不得不承受因此產生的惡果。

因此,不管是認為賣國,還是認為被誤解,其實都是走向了極端。李鴻章其實只是在做著,那個時代一個臣子應該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