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民间的铜镜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首先从纹饰上来看,多选用来自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题材,如牡丹、菊花、桃花、缠枝花、双鱼纹、鸟兽纹、双龙纹、双凤纹、山水人物、亭台楼阁、神 仙故事等,都是最常见的图案。

流落民间的铜镜

在收藏界存在这样一个共识:真正的收藏佳品必然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历史意义。而只有精品佳藏才能成为大家竞相追捧的对象,升值潜力也最不可限量。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如今很多手机上都有“镜子”功能,更加方便了我们的日常对自身形象的要求求。而铜镜作为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久,铸造数量最多的铜器。从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到一百年前的清末民国,以其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的魅力,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自身形象和家居环境的品味与要求。

流落民间的铜镜

唐代是在铜镜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节点。隋唐铜镜开始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这样铜镜的质地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

到了现代,铜镜随着玻璃镜的普及,就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像我们这一代铜镜只在电视上看见过,以为铜镜的效果也就100多像素,但其实古代的铜镜打磨的非常光滑,照影效果和现代玻璃镜几乎差不多(这点真的很惊叹古人的手艺),不过还是由于材质受限,照出来的形象都是偏发黄的。也正是这一点瑕疵,到了明代以后,玻璃镜开始盛行并逐渐取代的铜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