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還記得我們“追”過的那些“星”嗎

今天(4月24日)國家航天局正式發佈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

任務名稱、任務標識

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還記得我們“追”過的那些“星”嗎

而今天也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讓我們一起回顧

跨越半個世紀的追“星”之旅

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還記得我們“追”過的那些“星”嗎

△2020年“中國航天日”宣傳海報

50年前的今天——1970年4月24日

一曲《東方紅》讓全世界

聽到了中國衛星的聲音

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

依靠自己力量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50年過去了

今天中國航天的成就舉世矚目

超過300次航天發射

超過200顆衛星在太空運行

這些“高大上”的中國衛星都有什麼本領?和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答案就在這裡:中國擁有由通信、氣象、導航、高分、空間科學等各類衛星組成的衛星大家庭。

這些衛星“各顯神通”,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看直播買買買沒它不行——通信衛星

沒有它,我們每天看電視、視頻通話、上網都將成為天方夜譚。

說起通信衛星,人們並不陌生。這個衛星家族,就好像空中信使,收集來自地面的各種“信件”,然後再“投遞”到另一個地方的用戶手裡,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還記得我們“追”過的那些“星”嗎

△“東方紅一號”衛星

通信衛星一般採用地球靜止軌道,位於地球赤道上空約3.6萬公里處。從地面上看,衛星像掛在天上不動,這就使地面接收站的工作方便多了。由於位置高,不受地理條件限制,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比其他通信方式更可靠,特殊情況下甚至是唯一的通信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了它再也不會迷路了——北斗導航衛星

現在,當我們打開手機或者導航儀使用導航服務時,並不是僅僅接收GPS的衛星信號,而是北斗、GPS等衛星定位系統的融合信號。

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還記得我們“追”過的那些“星”嗎

△北斗導航衛星示意圖

衛星導航系統,是一個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在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等導航系統紛紛以單一軌道衛星部署星座的背景下,中國北斗獨樹一幟,採用三種軌道衛星組成混合導航星座,由MEO衛星(地球中圓軌道衛星)、GEO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IGSO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三種不同軌道的衛星組成,分別運行在距離地面2萬公里、3.6萬公里、3.6萬公里的軌道高度上,既能覆蓋全球,又能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和導航服務。

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還記得我們“追”過的那些“星”嗎

△北斗導航衛星示意圖

今年,我國還將發射一顆北斗衛星,完成北斗三號全部組網衛星發射。今後,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人們都可以靠中國的衛星導航尋找到方向。


出門帶不帶傘就靠它了——風雲氣象衛星

我們平時收看天氣預報,手機刷天氣APP,背後都離不開風雲氣象衛星。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8顆衛星在軌運行,可對全球和區域範圍內的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事件進行及時高效觀測,成為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的衛星,還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

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還記得我們“追”過的那些“星”嗎

△風雲氣象衛星示意圖

氣象衛星目前主要分為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兩大類。靜止氣象衛星高度大約距離地面3.6萬公里,因為它的運行軌道是地球同步軌道,所以從地面上看衛星在空中是靜止不動的。由於站得高看得遠,靜止氣象衛星可以對目標區域進行連續氣象觀測。

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還記得我們“追”過的那些“星”嗎

△風雲氣象衛星示意圖

極軌氣象衛星的運行軌道為太陽同步軌道,飛行高度約為距離地面600~1500公里,每天在固定時間內可以經過同一地區2次,每隔12小時就可獲得一份全球的氣象資料。由於離得近看得更清,極軌氣象衛星可以獲得全球氣象信息。兩種類型衛星相互補充,協同觀測,形成了1+1>2的氣象觀測效果。


它能給地球拍“3D大片”——高分衛星

高分簡單說就是高分辨率的意思。我們手機上使用的導航地圖,有了高分衛星後,可以更精準!

以去年11月我國發射成功的首顆亞米級高分辨率光學立體測繪衛星——高分七號為例,大到“一帶一路”重點項目規劃、雄安新區的建設、冬奧會場館的選址,小到住宅小區、學校、公園的選址佈局,都需要大量高精度測繪數據作為決策依據,而這都有賴於高分七號提供的1:10000比例尺測繪數據產品。

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還記得我們“追”過的那些“星”嗎

△高分七號衛星資料圖

高分七號還有一項神奇的本領——能給地球拍攝“3D大片”。與一般光學遙感衛星只能拍攝平面圖像相比,高分七號可以繪製立體圖像。建築物在地圖上不再只是一個方格,而是一個個三維“模型”。因此,高分七號能夠高效地繪製地面地形模型,甚至是城市三維模型。

“千里眼”一樣的高分衛星還能對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質災害的潛在隱患進行早期識別和監測預警;通過災前、災後高分衛星的影像對比,可以直觀展示災害發生位置和災區建築物坍塌損毀情況,為應急救援決策提供有效數據支撐。


它在替人類仰望星空——科學試驗衛星

仰望星空,大家是不是也會對神秘的太空充滿好奇?那麼,這些星際的秘密就交給科學試驗衛星家族來解決吧!

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還記得我們“追”過的那些“星”嗎

△“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

聽聽這些衛星的名字吧!“悟空號”“墨子號”“慧眼號”“張衡一號”……

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名頭可都不小。這些衛星都運行在高度約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上,技能非常“高大上”,專注研究發生在地球、行星際空間乃至整個宇宙空間的各類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每有研究成果,都會引發顛覆性創新,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大動作”。

△視頻:3分鐘帶你回顧中國航天發展歷程 來源:@人民日報|微博

中國航天的奮鬥歷程

航天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

每一次成功發射的背後

都凝聚著成千上萬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

今天是第五個航天日

記住這些我們“追”過的“星”

也記住這些造“星”的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大珩、王希季、任新民

孫家棟、陳芳允、楊嘉墀

錢學森、趙九章、錢驥、郭永懷……

星空浩瀚無比!

探索永無止境!

(來源:央視新聞 喬全興 李雯婷 關紅妍/文)


有溫度、有態度、有深度!《讀者報》封面欣賞:

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還記得我們“追”過的那些“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