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是智商低嗎?不,這是高效的學習方式

媽媽:“這本書都已經讀了不下10遍了,換一本好嗎?”

孩子:“不要!我就聽這個故事!”

媽媽:“這集動畫片,你看了好幾遍了!有什麼好看的?”

孩子:“我就喜歡看這一集!”

……

孩子喜歡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是智商低嗎?不,這是高效的學習方式

以上對話,在你家是不是也經常出現?

或許你也發現了,不知從何時起,孩子突然出現了大量重複行為:重複看一本書,重複看一集動畫片,重複讓你給講同一個故事,而且還一副津津有味、特別興奮的樣子。

如果你和他商量,給他讀一本新書,或者想誘騙他聽個新故事,也根本行不通。他喜歡的,依然是那個講得你都要吐了的內容。

每當這個時候,就有不少家長在心裡犯嘀咕:“這孩子是不是傻啊?講了這麼多遍的故事,難道還記不住嗎?”

孩子喜歡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是智商低嗎?不,這是高效的學習方式

為什麼面對孩子的重複行為,我們會覺得難以忍受?

看到孩子不斷重複一些行為,我們心裡就會覺得很不舒服,認為孩子把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了。

實際上,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念衝突,是因為在我們大人的思想觀念中,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功利觀念——最大效益化。

最大效益化是指我們在做事時,會期待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對於無法讓我們得到好處的事情,我們也不會去做。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浪費時間去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時,就會忍不住想幹涉,想把他們拉回正軌。

孩子喜歡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是智商低嗎?不,這是高效的學習方式

心理學認為,孩子愛重複,是“操作條件反射”的作用

其實,這是對孩子的重複行為存在誤解。孩子的重複行為不僅有意義,而且會對一生的能力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0世紀30年代,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在動物做了一個動作之後,會緊跟著出現一個結果。如果這個結果是愉快的,動物就會重複該動作;如果結果是不愉快的,動物就不再重複了。

這一理論在人的身上同樣適用。

一般來說,只有在結果得到多次重複後,學習行為才會開始發生。即,孩子在一遍遍重複的行為後,才能從中發現和體驗到新的東西。

孩子喜歡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是智商低嗎?不,這是高效的學習方式

所有孩子愛重複,是因為重複會讓他們覺得特別高興,會讓他們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就拿孩子喜歡聽同一個故事來說吧。

聽第一遍的時候,孩子可能只是對故事產生了好奇,想知道結果是什麼;聽第二遍的時候,就會認真聽事情發展的過程;聽第三遍的時候,會開始關注故事中的重要情節和人物......在這過程中,孩子對故事內容越來越熟悉,也會開始有自己的思考和認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在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會通過分步驟學習吸收要點的方式去努力掌握這些技能,而這需要一次次的重複。

所以,別看孩子每天聽的是同一個故事,看的是同一部甚至同一集動畫片,他其實每一次都在學習不同的東西,都是有所收穫的。

孩子喜歡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是智商低嗎?不,這是高效的學習方式

重複帶給孩子的收穫,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重複幫助孩子增強記憶,提高心理發展水平

重複是有效的學習方式,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沒辦法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所以,即使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孩子也無法一下子理解。

為了真正理解故事,孩子需要進行大量的重複。在重複中,孩子會檢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體會。

比如,如果你只是和孩子講了幾遍故事,就向孩子提問,她可能只能藉著提示回答一兩句話。

但是,當你一次次地重複講述後,孩子慢慢開始懂得了整個故事的概要,能記住的情節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詳細。

這個過程,既是記憶力得到增強,理解力得到提升的過程,也是孩子心理發展水平提高的過程。

孩子喜歡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是智商低嗎?不,這是高效的學習方式

第二,重複幫助孩子獲得掌控感,提升自信

人本能的會追求掌控感,所以更願意做有把握的事情,更喜歡接觸熟悉的事物。孩子也是如此,熟悉的故事能帶給他掌控感。

想想看,當孩子瞭解了故事的情節後,就沒有了聽新故事時那種對未知的緊張感,也能夠留出更多的大腦空間,邊聽邊回憶,邊聽邊思考。

對孩子而言,可以選擇自己喜歡聽的故事,選擇自己喜歡看的動畫片,甚至可以學著家長的樣子一點點講出來,是一件特別有成就感的事情,自信心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孩子喜歡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是智商低嗎?不,這是高效的學習方式

如何幫助孩子進行重複行為?

既然重複有那麼大的作用,我們就應該給孩子重複的自由。可是,重複也有學問,我們要避免機械化,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第一,每次變化一點點,鼓勵孩子發現其中的差異

比如,在給孩子讀同一個故事時,可以先一字不差地讀給孩子聽。等到孩子對故事情節與細節掌握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變化著講給孩子聽。

我們可以變換語氣,可以變換具體詞彙,可以在講的過程里加入自己想象的情節,可以故意漏掉一些細節,可以有意打亂故事的順序,看看孩子有何反應。

如果孩子發現了這些變化,我們就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一來,孩子也會因為自己的洞察力而獲得成就感。

孩子喜歡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是智商低嗎?不,這是高效的學習方式

第二,拓寬興趣範圍,鼓勵孩子嘗試新鮮事物

有些家長擔心,重複會剝奪孩子學習新事物的機會,其實是一種誤解。重複不必完全一樣,在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後,完全可以據此進行拓展,加點新料,不斷拓寬孩子的興趣範圍。

這樣一來,既滿足了孩子對“重複”的需求,也能讓他學到新的東西,緩解家長的焦慮。

比如,孩子喜歡聽恐龍的故事,就可以找一些和恐龍相關的動畫片、書本,兒歌等,增加孩子對恐龍的認識。

比如,孩子喜歡玩飛機,可以在孩子玩得時候,多教他一些飛機的玩法,還可以給孩子講和飛機相關的故事,提一些和飛機相關的問題等。

所以,面對喜歡“重複”的孩子,家長既要適當滿足孩子的需要,也要嘗試用新鮮的事物去吸引他。

孩子喜歡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是智商低嗎?不,這是高效的學習方式

對於低齡孩子來說,重複是學習的最佳手段。孩子喜歡重複做一件事,是要發展個人能力的表現,需要家長的鼓勵與支持。

如果想要升級孩子的重複行為,可以幫助孩子在重複的過程中有一點變化,不斷擴大舒適區,得到更大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