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小孩的“重複”很無聊了?這誤會可就大了

小孩的“重複”很無聊了?這誤會可就大了

文 | 涵涵媽

小孩子的重複,曾經令我們頭疼無比。比如,他會要求你一個故事講四五遍,還喜歡不停地把東西扔掉,由你來撿,再扔再撿……

很多事情,在我們看來非常無聊,他們卻樂此不疲。

比如有段時間涵涵迷上了摺紙,每天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摺紙。前幾天非要我教她疊千紙鶴,一遍教完,她沒弄清楚,還要繼續教。好不容易會折了,追求完美的孩子仍不死心,還要我再教,非得折的跟我差不多一樣好,這才會善罷甘休。

假如我今天不想教她,隨口推脫一句,“媽媽明天晚上教你哈”。結果她第二天晚上,還會想著這件事,說:“媽媽,你不是說今天晚上教我折千紙鶴嗎?來給你一張紙,你折慢點,邊教我邊折哈。”

說實話,最初我並不以為她能學會折千紙鶴,所以一心想著折上兩遍,她自己就會放棄,那我就解放了。

因為當初我同桌教我折千紙鶴時,他說了兩種方法,而我只記住了一種——繁瑣的那一種。

我覺得涵涵現在才5歲,根本不可能記得那麼繁瑣的步驟。

誰知道她竟然會折了,然後我就想是不是千紙鶴並不難折,是我自己想得太難?還是我又小看了孩子?

小孩的“重複”很無聊了?這誤會可就大了

我經常說人家涵涵爸爸總是小看娃,可我又何嘗不是。

去年的時候,我買了羽毛球,涵涵爸下班早的時候,我總會拉著他陪我打球。可涵涵總要湊熱鬧,也要打球。

一開始我可是很小看她的,覺得這根本就是成人的運動,就算打上一百次,她也接不住球。

可涵涵爸比我有耐心,跟他閨女站的近近的,用的力氣小小的,或者乾脆拿手拋球,給他閨女打,咦,竟然能接到球。

想想打羽毛球的經歷,再看看折千紙鶴的情景,我總覺得大人是不是總是小看孩子呀?其實他們的能耐比咱想象的要大,我甚至暗自慶幸,幸虧我們的厭煩情緒,沒有破壞孩子探索的熱情。

像涵涵折千紙鶴的這種重複,是為了學習一項技能。這是重複的第一重意義。

小孩的“重複”很無聊了?這誤會可就大了

前幾天咱免費贈送的那本《0-5歲怎樣讓孩子更聰明》裡面,就曾說過:

經驗是大腦連接系統發育和完善的基礎。當你學到一樣新知識時,腦中就會形成一個新的神經連接。一開始,這個連接相當脆弱和不穩定,但每次你對獲得的新知識加以重複時,這一連接就會得到加強。

更多的實踐會使這一連接更為牢固,並逐漸使其成為長期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那些一再重複強化的神經連接往往十分活躍而易用。

所以,別總是因為我們覺得“這樣會不會很無聊”,去阻止孩子的重複。很多時候的重複都是有意義的。

就像上次咱開團的至簡至美拼圖會有讀者覺得老是這種兩塊的,娃會不會覺得無聊。

其實,不會的,首先拼圖的圖案不一樣。其次,孩子需要在重複中刺激大腦神經連接,以及完全掌握某種技能,摸清某種規律。

小孩的“重複”很無聊了?這誤會可就大了

我們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說過,任何玩具沒有一成不變的玩法,千萬不要以為積木就是用來拼搭的,孩子若是搬來搬去、扔來扔去,就是不愛玩積木,就給收起來。

也許寶寶是通過重複某種玩法,來探索什麼規律,等他重複夠了,他就會再重新尋找一種玩法。

因為大腦本身就有探索新奇之物的特性。

在孩子面對陌生的事物、景象、聲音和人時,大腦最為仔細。這時它的關注點是判別敵我:“這個新東西是什麼?”“我能吃它嗎?它會不會吃我?”“我能拿它做什麼?”

你看,咱有30多年的經驗,一想到積木就知道是用來拼搭的,但孩子的認知卻是有這樣一個過程,所以很多家長就誤以為孩子不愛玩積木,竟然收起來了,這不是阻礙人家的自我探索嗎?

而一旦孩子熟悉了某種經驗,他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轉移到下一個事物上。

比如,孩子突然有一天就不愛坐搖搖了。再比如涵涵自從學會了折千紙鶴,再也不纏著我教她了,而是開始學習折衣服、褲子等其他的。

所以,請給孩子探索的時間,請享受觀看他探索的過程吧,不要心急,更不要錯誤解讀孩子的行為。

小孩的“重複”很無聊了?這誤會可就大了

除此之外,孩子的重複,還有一層意義。

孩子的大腦,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的信息。

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流,大腦會盡力對每條信息都加以分類,以賦予其意義。

一再重複的經驗和感官體驗為我們後來形成的概念、觀點、信念以及對世界運行方式的解釋奠定了基礎。

比如:我一哭,媽媽就會過來。這種聯想型的學習模式,會伴隨我們一生,咱很多知識的習得都是通過這種學習模式得來的。

在兒童時期,這種學習模式就已經存在了,只是孩子會通過多重複幾次,來確定自己的判斷和推理。

還有一種學習模式是因果型的學習模式。主要出現於孩子7-12個月的時候。

小寶寶會花無數時間探索事物的成因,並作出對自己而言合理的結論。

比如:如果我從餐椅上把玩具丟下去會發生什麼?它每次都會以同樣的方式落地嗎?

是不是我只要一動暖水瓶,媽媽就會發脾氣?

如果我把雞蛋扔地上,它會不會碎?

孩子會通過無數實驗來證明“如果……會怎樣”。

所以,也許你以為孩子的某個行為很令人抓狂,根本就算屢教不改,但其實孩子卻是想要通過重複,來驗證他們之間的因果關係。

小孩的“重複”很無聊了?這誤會可就大了

因此,千萬別小看了孩子的重複,也不要自認為很無聊,就去阻止孩子重複,強行轉移注意力。

說不定人家是通過重複來獲得某種技能,增強大腦神經連接,讓腦子越用越靈活,又或者人家是通過重複來完成某一種學習模式的探索,而這種探索熱情如果被我們破壞了,那孩子以後很可能就不主動學習了呢。

我發現,很多大人總是想當然地給孩子貼各種標籤,總是用自己有限的知識體系,去錯誤地解讀孩子的行為。

其實很多時候,就算你不懂兒童心理,不學育兒知識,只要你真心尊重孩子,足夠有耐心,在養育上也不會犯什麼大錯的。

小孩的“重複”很無聊了?這誤會可就大了

最後,重複其實還有一層意義,那就是養成某種習慣。

我小侄女端午節來西安這邊玩,剛開始來的時候,拿有聲書和觸摸書之類的遊戲書給她,她看的時間很短。

可慢慢地,幾乎每天她都會看一會兒書。

昨天晚上,我拿著一本書看,涵涵過了一會兒,也拿出一本書,在我旁邊開始念她學過的古詩。我小侄女看到了,也拿了一本書過來,邊翻書邊嘴裡唸唸有詞。

我媽看見了,就說,你看影響不一樣。

於是,我想到了那句:“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很多好習慣的建立,就是孩子跟著家長日積月累重複的結果。正是這種點點滴滴、日復一日的重複行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

所以,總結下,重複的意義有三:

1. 學習某項技能,刺激大腦神經連接,讓腦子越用越靈活;

2. 探索某種學習模式,如聯想型學習模式和因果型學習模式;

3. 通過重複,養成某種好習慣。

願你看過此篇後,不要再厭煩孩子的重複,不要再覺得孩子的重複很無聊,不要再誤解孩子重複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