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浅析司马迁的战争观

导语

《史记》作为司马迁的绝笔之作,其中包含了司马迁的很多价值观。其中《匈奴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就体现出了司马迁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对汉武帝讨伐匈奴的观点。

本文将通过司马迁的寓论于史的写作方法。通过三个视角,就司马迁对于战争的观点进行浅要的分析

读《史记》浅析司马迁的战争观

匈奴

从司马迁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匈奴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并且在血缘关系的源头也属于炎黄子孙的一部分,但是却是一个生活习俗与中原人截然不同的民族。

司马迁的《匈奴列传》中涉及到匈奴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将眼光着眼于战略军事方面则不难发现,虽然匈奴没有像中原汉王朝一样拥有完善强大的军事系统,却也有适合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从而拥有了牢不可破的军事体系,有着极高的战斗力。

在匈奴当中,凡是男子都是战士,下属各国的子民也可以从军,因此匈奴的兵源充足,而支撑匈奴可以奋勇作战而无后顾之忧的则是其惯有的生活方式,由于整个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因此在匈奴中无论男子、女子都能够骑马射箭,一旦发生战事,男子便作为战士,沙场杀敌,而女子则负责游牧迁徙,粮草运输,这样一来便可以解决战争中粮草的问题。

读《史记》浅析司马迁的战争观

除此之外,匈奴还有不同于中原的婚嫁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对于这种习俗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站在战争的角度上看待却有着其独特的优势,这看似违背伦理纲常的行为,实际上可以避免孤儿寡母流离失所,也免除了战争的后顾之忧。而这一点便是匈奴在军事战略方面相比起大汉王朝较为突出的优势。

又由于匈奴的军事系统和政治系统是相统一的,因此军政合一,兵将的关系十分密切。将领和手下的军士互相都十分了解,默契度高,有利于作战。

从以上几个方面便可以看出匈奴拥有非常强大的武装力量,并且其在中原人眼中看似不合理的风俗习惯,也有其中一定的道理

在描写匈奴的时候,司马迁不同于在他之前或和他同期的文人,他放下了种族偏见,也放下了高傲的华夏中心论,客观的去看待这个民族,并且发现这个民族的优点,这是司马迁超越时人的民族胸怀。

读《史记》浅析司马迁的战争观

主要军事将领

既然涉及到司马迁的战争观,自然而然也少不了司马迁对于各将领的描写。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非常有名的一名大将,司马迁也专门为卫青立传,描写了卫青的生平,以及生前大大小小的战役功绩。

卫青具有非常高超的战略才能,并且还有一定的政治分析能力。由于出身卑微,所以爱护手下,很能体会将士的苦处。

这其中有两处描写最能突出卫青的性格特点,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皇后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元朔五年卫青率领三万将领去攻打匈奴,等到战争胜利凯旋而归之际,汉武帝对卫青大为赞赏,然而卫青在封官加爵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手下的将领,而是是一同向汉武帝寻求赏赐,此事让卫青大得人心,同时也体现出卫青的为人。

读《史记》浅析司马迁的战争观

还有一次就是苏建和前将军赵信一同攻击匈奴时,由于赵信背叛,因此苏建几乎全军覆没,当众将领都建议卫青斩杀苏建,以此来立军威时,卫青却由于苏建是皇帝亲点的将领而没有处置苏建。

这件事便体现出卫青极高的政治分析能力,虽然他战功赫赫,但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以及权利的范围,因此卫青也算得上是一位军事全才。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军事天才,17岁就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22岁时便以便已经和卫青并列同名。霍去病算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才,但是在《史记》中的描写却较为平庸,这原因便要从司马迁寓论于史的写作手法说起。

司马迁一向与李家人交好。也正是由于司马迁替李陵向皇帝求情,因此才被打入狱中,而霍去病则是冤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 也就是李陵的叔叔。因此司马迁对于霍去病的不满,便从司马迁对霍去病的描写当中表露了出来

除此之外,对于李广的自杀,卫青和霍去病也有免不掉的责任,因此在司马迁的笔下霍去病少了一些往日传奇的色彩,也便不足为奇。

读《史记》浅析司马迁的战争观

李广,臂力奇大,擅长射箭,有谋略,由于作战骁勇,使匈奴闻风丧胆,并且为官清廉,爱护将士,从总体而言,司马迁对于李广的描述都较为正面。但是历史上李广驰骋沙场几十年却没有被封侯,是李广一生的遗憾。对于这一点,虽然司马迁明面上并没有做出清楚的解释,但是在叙事的时候已经将原因说得清清楚楚。

李广虽然优点众多,能力出众,但是心胸狭窄,当自己落魄时,被一个县尉堵在了霸陵不让通过时,他便怀恨在心,直到自己再掌握了权利便杀死了那个县尉,而此事汉武帝也是知晓的,但由于用兵之时将领急需,因此汉武帝对于这个行为给予了褒奖,而并没有惩罚,但却是将李广的为人看得清清楚楚

除此之外,李广还犯了最大的一个错误,便是杀死了已经投降的几百号人。这哪怕是在司马迁的眼中,也是不能容忍的错误,而也正是如此,李广即便在沙场驰骋了一生,也终将没有被封侯,直至后来请求与卫青、霍去病一同攻击匈奴,受到卫青刁难而自杀身亡。

汉武帝

汉武帝十七八岁便登基做了皇帝,那是雄心壮志的汉武帝,便立志要将匈奴彻底铲除,以绝后患

汉王朝从建朝汉高祖开始,经历了白登之围一直到汉武帝,在此期间汉文帝汉景帝,都秉承着以屈辱的和亲事宜来获取边境暂时的安宁的原则和匈奴相处,但也无法完全杜绝匈奴侵扰边境的情况。由于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期间有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打下了坚实的国力基础,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因此才彻底铲除了匈奴的大患。

读《史记》浅析司马迁的战争观

司马迁在对汉武帝的功绩描述当中,对于汉武帝铲除匈奴安定国事的作为给予了肯定,但也同时对于汉武帝穷兵黩武,赶尽杀绝的做法感到不满。漠北一战,虽然汉朝以胜利结尾,但司马迁列举出的血淋淋的数字,却也表现了司马迁对这场战役的深刻反省。

在司马迁看来,漠北之战大伤了汉王朝的元气,加重了百姓负担,也牺牲了许多无辜的生命,是一场真正的灾难,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却都基于汉武帝想要统一疆域的雄心壮志。

司马迁的战争观

在一部《史记》中针对于历史上有着赫赫战功的各个将领司马迁褒贬不一,针对在统一中国疆域的进程上贡献突出的汉武帝的事迹,司马迁也没有完全赞同。但迫于时代的压力,以及政治的因素,司马迁将自己对于战争的观点融入于自己的叙述当中

汉朝正处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而司马迁的《史记》则是深受着《左传》的影响。《左传》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因此司马迁自然也摆脱不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读《史记》浅析司马迁的战争观


司马迁对于汉武帝时期的战争,既肯定了战争的积极性,同时也指出了战争的消极一面。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向世人体现了战争的利与弊。

同时也更是体现出了儒家思想中的礼乐思想,比如漠北之战中穷兵黩武对于司马迁来说不符合礼的要求,因此并非正义之战,而对于李氏家族的遭遇,则体现出了司马迁认为应该提拔贤才为国效力的思想。

但真正贯穿于司马迁战争观的,依旧是司马迁超越时代的民族情怀,不难看出司马迁爱好和平,认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包容,而匈奴也应是兄弟手足,不应赶尽杀绝

结语

《史记》中虽然没有一字一句总结了司马迁的观念,但是却从字里行间中体现出来司马迁的博大情怀,真正体现了一位儒家史家的博爱之心,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司马迁居然可以超越时代,拥有民族情怀的思想的确是非常让人钦佩的事情,而他的战争观不偏不倚一直都警醒着世人,直到现在,真不愧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大使家。

参考文献

《史记》

《太史公书》

《司马迁论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