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認知調控機制獲解析


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認知調控機制獲解析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岡特·舒曼共同領銜的國際團隊,首次系統性地從多個特異性的認知環路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認知調控機制,並找到了外向障礙相關特徵行為在不同認知領域特異性的功能腦區。研究者進一步從神經影像層面對這些高度關聯的特徵行為進行分型,發現注意力缺陷障礙和品行障礙由行為抑制任務下的右側下額葉區域調控,揭示了兩者共病的腦網絡機制。相關研究成果4月20日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

  人類與強化學習相關的認知能力包括對預期獎賞的反應、對行為的抑制調控以及對情感的調控等,相關認知能力缺陷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造成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品行障礙等外向障礙,以及焦慮症、憂鬱症等內向障礙的重要機制。

  賈天野告訴記者,研究團隊基於全腦體素級別的激活相似度,利用“加權體素共激活網絡分析”的方法,從參與歐洲青少年影像遺傳學IMAGEN計劃的2000名14歲青少年中,獲取了“獎賞預期”“行為抑制”和“情緒處理”三種任務態腦功能影像的全腦功能分區。同時,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Ridge受限典型相關分析的方法,發現了三種任務態的全腦功能分區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解釋“外向障礙”的相關症狀,這主要由獎賞預期和行為抑制獨立貢獻。

  研究團隊將“外向障礙”的症狀分為四個行為域,即多動、衝動、注意力缺陷和品行問題,並找到其各自在獎賞預期和行為抑制任務中顯著相關的核心腦區,這些核心腦區不僅在不同的行為域間具有顯著區別,而且指向了可能的共病機理。

  賈天野表示,該研究也為跨疾病診斷及分型治療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