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各自為戰

1、


3月的最後一天,意大利的確診病例突破10萬,彭博的一篇報道援引該國緊急事務委員會頭頭的話說,意實際感染人數可能是確診數據的10倍。這意味著百萬之巨的感染人口,同時也意味著其時逾11%的死亡率是高估狀態。與一些國家比如韓、德人群進行大規模檢測不同,意大利不對未出現症狀者進行檢測,但會去檢測未確診的死亡案例,確診後會統計在死亡人數里面。最嚴重的倫巴第大區死亡率高達18.2%,檢測陽性率達30%以上。想象一出門,目之所及3個人左右就有1個被感染,被感染的人會有18%的概率去世,人口流動未控制前病毒已自然傳播開來,然後遭遇醫療資源不足時慘烈至此。很遺憾人類現在來不及為一個個逝去的生命哀悼,而不得不忙著統計數據,研究拐點的跡象。目前從日新增和日死亡數看,美英仍未趨穩,並且世界普遍擔心醫療資源更弱的第三世界會面臨什麼。


請別各自為戰


2、


在公共危機面前 ,民間對加強公權力的期待成為跨越制度的共有現象。


這邊廂愛國熱情高漲,記錄負面的文字是與此相違背的,何況人還越戰越勇,簡直不像話。反對的意見指向兩個方向,哪怕你在疫城生活,你只是聽這個說聽那個說,道聽途說,與造謠何異?另一個方向認為,此時此刻,與國家站在一起面對不懷好意的外敵是公民的義務,然而偏偏有人為了一己名利,只撿壞的說,好的不說。這是不是等於說,你只要有一點不確切你就講得不對,居心何在嘛;講得對,現在也不該講,不然就是千古罪人?


那邊廂,不管它們本國抗疫到底做得怎樣,本國內分歧聲音大小几何,整體而言,無論是川普還是安倍晉三還是文在寅甚至是鮑里斯,他們的支持率都在疫情期間明顯上揚。在公共危機面前,當個體的渺小感突顯時,會尋求什麼呢?如張醫生所言,全球疫情控制不取決於做得好的國家,而取決於做得差的國家,只要有一個還在變差,事情就還沒有結束。個體能不能安然度過疫情危機也是如此,並不取決於自己做得有多好,而取決於別人有沒有做好,只要每日仍有新增,自己出門便不得安全。要管好別人當然沒法靠自己,至少有一部分對安全性、確定性的需求,落到了對公權力的期望上。當然對病毒的敵人化敘事也無形中加強了這一點。


己方的集體凝聚力相對應的,是敵方的可惡。除了病毒這個外敵外,人類內部的敵我之分也隨著疫情的全球擴散而嚴峻起來。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或許加劇了這個現象,卻不是這個現象的肇始者,事實上疫情加劇了很多東西,而幾乎不是所有這些東西的肇始者。是的,人類自己的問題,別想把鍋甩到瘟疫上。


美前財長四年前出版的 Deal with China 便提到,那個時候的十多年前,他因為更積極推動合作而會被質疑為某種背叛。不管是各國的民粹化還是全球的經濟增長瓶頸,顯然被疫情加速了、催化了,卻並不始於疫情。


3、


疫情也放大了微觀個體的具體遭遇。當隔離在家的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延長時,更可能發生的情形是,感情好的更好了,感情差的更差了,而不是反過來。那麼家暴的呢?


國內疫情仍嚴峻時,有一天看到一個貼子,網友聽到附近不知哪戶人家傳來的疑似家暴聲,擔心家暴會否在居家隔離期間加重。後面似乎並未看到相關的報道,直到前兩天看到NYT那篇“親密恐怖主義”時倒吸一口涼氣,原來全球範圍內,家暴的確在疫情期間明顯增加。


報道中,社會學家瑪麗安·赫斯特表明,只要是在諸如聖誕節或暑假這種家庭成員在一起的時間變多時,家暴都會增加,疫情期間幾乎一定會。報道援引了中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各國相關求助熱線同比增長的數據以及個案的描述,證明了社會學家的洞察力。有一個章節的小標題叫“無處可逃”,如果家是讓一個人最感到恐懼的地方,還能去哪裡呢?讓人窒息。


4、


這世上,也許殺人仍有某些時候存在道義的可能性,但性侵,與性相關的暴力,任何時候都不存在任何正當性。這是一個叫Daniel Sloss的90後喜劇演員在一場脫口秀中所說的話。


多年前看過一個數據,差不多10個女生中,就有一個女生在未成年前遭受過性暴力,並且絕大部分來自於認識的人。來自全國各地、各個年齡段的女生們在評論中一條條補充著發生在各自身上的故事,很多人小到案發當時並不清楚那是什麼事情,甚至是由父母親自把自己交給那個“叔叔”照看一下。


深大傳播學院曾經有一個叫《風吹菩提》的畢設影視作品,講的是其中一個師妹作為移二代在深圳的成長故事。裡面有一段讓人心碎,有一天她母親不在家,她父親剛好帶一個朋友回來喝酒聊天。她父親喝醉後回房睡覺,那個她叫叔叔的人在她房間強姦了她。影片拍得很柔和,記得有風吹過菩提、吹過巨大佛像的畫面,觀影者卻始終籠罩在絕望中。


Daniel在那場脫口秀中提到的強姦案例來自他的女性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倆一起吃飯,碰到他在另一個圈子的朋友,便互相介紹認識,稍晚他先行回家,幾天後再見那女生,問她可玩得開心,她告訴他她那天晚上被他的朋友強姦了。那個他認識了八年的至交好友。


Daniel和他那位勇敢的女生朋友,竟然通過幽默完成了深刻的反思。如果你因為氣不過把他打一頓,接下來那個施害者便成了受害者。這如此荒謬又如此常見,乃至近期在網上引起很大關注的煙臺性侵養女案也有這麼一個細節,警察竟然告訴受害者,因為你反擊了,那便成了互毆。難以想象,一個受害者是怎樣經歷這一波波的二次傷害。Daniel引用的數據足以讓女性在養育面前望而怯步:全世界97%的性犯罪者從未坐過一天牢。他這場脫口秀最終呼籲所有男性參與進來幫助女性,因為女性每一天都在努力避免被強姦,男性只要不去強姦遠遠不能夠使世界變得更好。一個人會是強姦犯是否毫無跡象可尋?當然不,當Daniel回憶那個朋友時,有很多不是那麼妥當的細節都漂浮出來。


但讓我感到不是那麼樂觀的是,是的,Daniel如果早些注意到一些細節,他不會讓他的女性朋友單獨留下,他或許阻止了這一場強姦,但其它的呢?他有提到那個朋友並不是初犯,他仍然活著,仍然酗酒抽大煙,不曾坐過一天牢,甚至,他現在控訴Daniel和他的女性朋友誹謗他。讓我在這些冰山一角的案例中很難擺脫絕望感的是,性侵施害者既很少受到懲罰,也很少會痛苦、會反思、會悔改,不,他們逍遙於他們的逍遙法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