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秦汉时期农业及水利工程,如何看出国家兴盛与发展的关系?

关于农业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前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在黄河流域。秦汉400年间,农民开辟耕地,改进耕作技术,发明和推广农业生产工具,兴修农田水利,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边远地区还发展了畜牧业。

汉武帝晚期,在全国推广普及铁犁和牛耕法,东汉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为后世犁耕技术奠定了基础。在陕西出土的汉代犁壁,有向一侧翻土的菱形壁、板瓦型壁;也有向两侧翻土的马鞍型壁。汉代农具,种类齐备,从整地播种、中耕除草、灌溉、收获、脱粒直到农产品加工所用的石制、铁制和木制农业机械已有30多种。

汉武帝推行了两种增产的耕作法,其一是开沟作垄的"代田法";其二是《汜胜之书》中记载的开荒抗旱的"区种法"。秦始皇时在骊山山谷中冬季栽培瓜类,种植"葱韭菜菇",并从西域引种葡萄、苜蓿,创造了"温室栽培法"。

秦王朝在边郡设立牧师苑,在西北、西南和四川开辟了许多国家养马场,养殖了许多良种马及许多牛、羊、驴、骡和骆驼等,成为历代王朝建立大规模养马场的开端。汉代,已有了较高水平的家畜鉴定和选种技术。在家畜外形学方面已有了《相马经》。东汉名将马援约于公元45年,铸铜马于洛阳宫中,这是马匹外形学研究上的良马标准模型。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流墓出土的铜奔马(即著名的"马踏飞燕"),就是这种良马模型之一。

东汉时栽桑、养蚕、缫丝、织素在全国推广,已成为农民的家庭事业之一。

从中国秦汉时期农业及水利工程,如何看出国家兴盛与发展的关系?

关于水利

秦汉时期,水利工程比春秋战国有了重大发展。公元前219年在广西兴安县开凿了连结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在宁夏平原开凿了许多引黄灌溉水利工程,使荒凉的宁夏平原变成了塞外江南。汉武帝时,在陕西关东平原开凿了白渠等一系列渠道,使关中地区农业得以增产。还在陕西大荔修筑了龙首渠,创造了开凿竖井,令"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这种减少渠水蒸发的井渠法,后来在干旱的甘肃、新疆等地推广,修建了许多"坎儿井",成为维吾尔等族人民利用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新疆的"坎儿井"长达3000多公里,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汉代还在浙江杭州附近修筑了著名的钱塘江海塘,长约200余公里,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现介绍秦汉时期的几个的水利工程:

一、秦朝时期的水利工程

1.郑白渠

郑白渠是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郑国渠和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省泾惠渠的前身。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十几年后完工。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进入洛水,全长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一钟(六石四斗)。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从中国秦汉时期农业及水利工程,如何看出国家兴盛与发展的关系?

西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弓|泾水向东,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注于渭水,名叫白渠。干渠长200里,灌溉面积4500顷,此后灌区称郑白渠。前秦苻坚时期(公元357年~公元384年)曾发动3万民工整修郑白渠。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郑白渠有三条干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三白渠。灌区范围主要分布在现在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过石川河,在下县(今渭南县东北50里)注入金氏陂。

唐代初期郑白渠灌田1万多顷,后来由于大量建造水磨,灌溉面积减少到6200顷。当时郑白渠的管理制度在《水部式》中有专门]条款,后来历经各个朝代,不断得到修复和发展。

2、灵渠

灵渠是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名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灵渠是世界最早的有闸运河。

秦国统一六国后, 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南(今中国南部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灵渠渠首处用拦河坝壅高湘江水位,将其-股(今称南渠)通过穿越分水岭的人工渠道引入漓江上源支流,并对天然河道进行扩挖和整治后,入漓江;将另一股(今称北渠)另开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岸再入湘江,综合地实现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项功能。

从中国秦汉时期农业及水利工程,如何看出国家兴盛与发展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灵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传统工程面貌,使其成为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览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已无通航作用,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二、汉朝时期的水利工程

三大渠系的建立

西汉定都长安,关中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西汉重视开拓西北边疆,关中又是拓边的基地,肩负着提供粮秣的重任。因此,西汉一代,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 - 前87年) ,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耕等的需求,除凿漕渠60000212_ 0123_ 0, 从东方运粮入关外,更主要的是在关中增建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这就在关中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兴建水利的高潮,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穿凿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

西汉关中灌渠的穿凿,以龙首渠为较早,约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公元前122- 前111年)。当时有一位名叫庄熊罴的人,向皇帝上书,反映临晋(今大荔一 带)人民的要求,希望开一条渠道,引洛水灌溉重泉(今蒲城东南)以东10000多顷盐碱地。武帝采纳这一意见,发兵卒万余人担任凿渠任务。他们自征县(治所在今澄城县西南)向南开渠,到商颜山(今铁镰山)麓,由于土质疏松,穿凿的明渠渠岸极易崩塌,改用井渠结构。井渠由地下渠道和竖井两部分组成。前者为行水路线,后者便于挖渠时人员上下、出土和采光。最深的竖井达40多丈。由于凿渠时挖出许多骨骼化石,当作龙骨,所以称为龙首渠。渠道挖通后,由于解决不了塌方问题,溉田效果并不显著。但却创造了先进的井渠技术。

从中国秦汉时期农业及水利工程,如何看出国家兴盛与发展的关系?

六辅渠是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规模不大,为六条辅助性渠道的总称。后人认为它是引治峪、清峪、浊峪等小水,灌溉郑国渠.上游北面的农田。这些农田地势较高,郑国渠灌溉不到。六辅渠建成后,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工程的作用,据《汉书倪宽传》载,他又规定了“水令”。这是见于记载的我国最早的用水制度。

六辅渠建成后第16年,即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动工穿凿白渠。这一工程由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和主持。渠首也在谷口,渠道在郑国渠南面,向东南流,经池阳(治所在今泾阳县西北)、高陵、栎阳(治所在今临潼县东北) ,注入渭水。长200里,灌溉郑国渠所不及的4500余顷农田。白渠建成以后,谷口、池阳等县因为有郑、白两渠的灌溉,便成为不知早涝的高产区。当时当地,曾流行着这样一首民歌,歌颂两渠的作用: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粟。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汉书.沟洫志》)

白渠的溉田面积虽然远比郑国渠小,但是由于它的比降较大,远比郑国渠合理,因而不像郑国渠那样易被泥沙堵塞,在历史上白渠长期发挥作用,并在唐、宋时还有所发展,而郑渠的下游很快就报废了。“泾水一石, 其泥数斗“。 含泥量高,可以压碱肥田,在短期内确实效果显著。但不能只见优点不见缺点,从长远看,年长月久后,容易淤高渠道和农田,导致田高于渠,渠高于泾,势必破坏整个灌溉系统。

从中国秦汉时期农业及水利工程,如何看出国家兴盛与发展的关系?

西汉时新建的关中地区另一重要农田水利工程是成国渠。它建于何年,何人主持这一工程,史书没有明文记载,只说建于武帝在位期间。这是一条以渭水为水源的大型灌渠,位于渭水北面,渠首在都县境内,傍渭水向东,经[离] (治所在今扶风县东南)、槐里(治所在今兴平县东南)等县,渠尾接上林苑的蒙茏渠。成国渠的长度略小于白渠,溉田面积约万顷左右,是白渠的一倍以上。后来还一度发展成关中最主要的灌溉渠道。上林苑在咸阳西面,周300里,跨渭水南北,是秦汉时帝王射猎游乐之所。蒙茏渠属皇家园林中水道,供浇园、荡舟等用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关中水利一直由三大渠系组成,即以泾水为水源的引泾渠系,以渭水为水源的引渭渠系,以洛水为水源的引入洛渠系。可以说西汉时期这三大渠系已经基本形成了。

除上面所举一批著名的灌溉工程外,武帝时,还在渭水南面建成一批小型的灌渠,如灵轵[纸]渠、[违 ]渠等。它们以发源于南山的山溪水为水源,灌溉渭南的农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