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比较主流的说法是源于纪念屈原。相传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尚情怀的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插艾草、饮雄黄酒等。下面就来看一看在端午节里都要做些什么吧!

一、赛龙舟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民不舍得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二、吃粽子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妇孺皆知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有果品、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三、佩香囊与挂五色线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在民间,五月被称为恶月,五月初五更是恶中之恶,此时人们极易受到各种病菌、邪鬼及毒虫的伤害。传说端午节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甚是可爱。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五色线,古时称之为“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线”、“五色丝”、“百索”。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的时候,禁忌儿童说话、五色线不能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场大雨时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被河水冲走。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四、插艾草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五、悬钟馗像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民间流传钟馗能捉鬼,一般人们在端午节前后悬挂钟馗之像,用以镇宅驱邪,此习俗民间传说源于唐明皇。

唐明皇有一次夜晚做梦,梦到一大一小两个鬼,小鬼穿的是红色的没裤裆的裤子,它偷了杨贵妃的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从殿中逃跑。大鬼穿的是蓝袍,带个帽子,它捉住小鬼,挖掉小鬼的双眼,一口吞下。唐明皇问大鬼:你是什么人?大鬼说:我是钟馗!我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我面貌丑陋,除名没被录取,很气愤便自杀了,从此我下决心要除天下妖魔,为民除害。唐明皇醒来,久病的身体便痊愈了,于是下旨命吴道子画梦中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端午节家家张贴,以除邪魔,保护平安。

六、饮雄黄酒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七、吃五毒饼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在我国北方,端午节还有吃“五毒饼”的习俗,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当天吃下五毒饼,就可以避开毒虫带来的瘟疫。

最后,预祝朋友们端午节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