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尋夢環遊記》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第19部動畫長片,由華特·迪士尼電影工作室、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李·昂克里奇、阿德里安.莫利納執導。影片講述了熱愛音樂的小男孩米格和落魄樂手埃克托在五彩斑斕的神秘世界開啟了一段奇妙冒險旅程的故事。該片於2017年11月22日在美國上映,2017年11月2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2018年3月5日,該片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coco》豆瓣截圖,排名No.30

電影一上映就廣受好評,不少人在影院直接就淚灑當場;劇情關於亡靈題材,本來過審的幾率不大;但據說當時審核的工作人員都被感動到了,所以破例引進。這是一部關於講述墨西哥亡靈節的動畫片,也是一部探討親情,音樂,同時也涉及到了死亡這類永恆主題的電影。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這部影片也引起中國自古以來的一個禁忌話題的討論,由此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但“死亡”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必須要面對的終極課題,這部動畫片所蘊含的理念和對生命傳承的理解,對我們來說依然有深刻的啟迪和思考。

01一個人的死亡不是永別,遺忘才是。

亡靈節是墨西哥人特別注重的一個傳統節日,他們認為離世的人並沒有真正死去,會還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著,在亡靈節這天,這些離世的人就會來到現實世界裡和親人歡聚。

所以在一天全國都要隆重慶祝,人們在剪紙上裁出骷髏,製作骷髏零食,帶上骷髏面具,載歌載舞,到處遊玩,沒有半點悲傷的意思。

《尋夢環遊記》本身是的基調是歡樂的,親情和音樂兩大重要元素給我們增添了很多的歡聲笑語,也給我們揭示了死亡的內核和深層含義。

“死亡”對於中國人來說從來都是帶來沉重和恐懼的禁忌話題,它意味著悲傷和痛苦,也意味著天人永隔,永不相見,然而在電影《尋夢環遊記》的世界裡面,認為人死後,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活著,一個人的死亡不是真正的離開,遺忘才是。在這層意義上,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遺忘。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關於死亡有三個層次: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從人際關係網裡消逝,你悄然離去;

而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你所有存在過的痕跡都將被抹去消失,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

第三次,才是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死亡,也就是電影中所闡述的“終極死亡”

也就是說:一個人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所以只要有人還記得你,你就將繼續存在,活著他人的心中,直至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正如諾貝爾獎得主墨西哥作家帕斯說過的那樣:

“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鍾愛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恆的愛。對於紐約、巴黎或是倫敦人來說,死亡是他們輕易不會提起的,因為這個詞會灼傷他們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卻常把死亡掛在嘴邊,他們調侃死亡、愛撫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

這是墨西哥亡靈節對待死亡的態度,深刻而又愉悅,彷彿肉體的死亡只是另一種形式的重生,它的方式是和諧的,它的實質是歡樂的,它並不含逝去的那些悲傷,它啟發我們的是肉體逝去的同時,亡靈也能夠在另一個世界重生,並且與你前世的親人再次重聚。

02思考死亡,中國一直缺少真正的“死亡教育”

對比國外亡靈節的輕鬆氛圍,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要沉重得多,也沉默得多;在中國,任何關於死亡的話題,通常都是禁忌,在絕大多數場合,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是絕口不提,任何有關“死”這個字的話題,幾乎都是不吉利的。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這些現象一方面跟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關,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忌諱死亡的民族,“死是晦氣的”“不吉利的”這些想法,在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里根深蒂固,我們所受的儒家教育也是:未知生,焉知死?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很忌諱,他們往往到了老年也有長生不老的願望,對死亡諱莫如深;人們也常常需要各種避諱,父母長輩也百般自覺,嚴禁談論任何”死亡“的有關話題,等到不得不提的時候,也是委婉地一句“百年之後”帶過,我們的文化教育我們的是,彷彿一切跟”死“字有關的都是不吉利的;就連跟“死”字諧音的“4”或者“四”字也要避諱。

在中國,古往至今人們常常對談論“死亡”這個話題感到沉重和恐懼,“死”字似乎常常意味著禁忌和不祥。

所以中國人從古至今最缺的三種教育:性教育、愛的教育、死亡教育;其實死亡教育也是最禁忌的,閉口不提的,甚至可以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對多數人是個完全陌生的概念。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03避諱死亡,我們常常不知道如何面對逝者的離開

生命很長,屬於我們每個人的70多年的平均壽命,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活法,但對於人在彌留之際,我們卻不知要怎麼樣去面對,我們從第一聲啼哭開始,到最後一口呼吸聲結束,這一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得到和失去。

每個人不可避免地,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就是他人的離開,世事的無常,意外也不知啥時候會來,每個人今生都只能陪伴我們走過一段路,哪怕是我們最親最愛的家人。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奇葩說》有一期討論了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該不該鼓勵絕症病人撐下去?這一期看得我心情異常沉重,沉重的不是親戚朋友的離去本身,畢竟生老病死是世間常態,誰都無法避免;沉重的是我們無論是長到多大,都從來沒有做好過這方面的準備,

我們因為完全避諱對“死亡”的思考,等它真正來臨時,甚至我們都不知道怎麼樣去真正面對和接受逝者的離開。還是那句話:中國從古至今都沒有過真正的死亡教育。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我們常常會遵循一個簡單而粗暴的原則,叫“好死不如賴活著”,卻幾乎不去思考什麼才叫“有尊嚴地活著”,我們也不知道如何面對逝者的離別。

由於缺少對人的“死亡”教育和身邊人的思考,我們往往等到真正面對離開的那一刻都顯得無比手足無措,我們只能一遍一遍寄希望現代醫措和醫生的努力,祈禱上天慈悲。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所以中國人的死亡質量(病患的最後生活質量)太低了,臨終關懷也做得太差了。

2015 年,經濟學人發佈的《 2015 年度死亡質量指數》顯示,在全球 80 個國家的排名中,英國位列第一,中國位列第 71 位,排名倒數第 10 位。

一個人能夠有尊嚴地死去,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人終有一死,對於即將離世的人來說,什麼才叫走得有尊嚴?對於家屬而言,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去接受和麵對親友的逝去?要跟生命說再見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卻都是人人都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當親人朋友的逝去是無法避免時,如何做好臨終關懷也是我們需要學習和提升的重大課題。

04希望我們不再對死亡無知,要好好活著,好好告別

以前中國很忌諱談死,現在不怕談死,希望健康地、有尊嚴地活著,還要舒服地、有尊嚴地死去。

正如《入殮師》裡面的一句臺詞——

死亡像是一扇門,它不是終結,而是超越,引領人們走向下一程。

我們如果能夠認識到一個人從生到死是必然規律,對死亡這件事情不再無知。以終為始,我們能夠了解這一個過程,也能幫助我們從自身去更好地審視人的生命歷程本身。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心理學上有個“向死而生”的理念,意思是說,人們通過面對死亡、思考死亡,從而去了解自己應該如何生活。只有坦然接受生命終究會逝去,我們才能在談死色變的社會里,向死而生。

曾經有個小學生寫過一首詩:如果從我必然死亡那天算起,那我從來就沒有失去時間,反而一直在獲得時間。雖然我們每個人都終將會死去;但不是每個人都曾經好好活過;在我們年輕,應該為生命應有的精彩和綻放好好努力,不浪費不辜負時光,這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死亡不是永別,遺忘才是。有人依然長久地記得你,你心裡也仍有歸屬和牽掛,這便是我們活過的最大幸福和意義。

這也是《尋夢環遊記》向我們揭示愛與成長的目的,還有死亡的終極意義,也是對一個人離開最好的告別,追憶和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