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表現自我的德國新表現主義流派概論「129」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

新表現主義藝術概論

德國新表現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從德國開始的一個新流派,它比表現主義更大膽粗獷、怪異和複雜。新表現主義的這一代畫家經歷了二戰和冷戰,及戰後德國東西分裂的政治危機和恐怖主義,這些是表現主義所沒有的,他們表現出戰後新時代畫家群體不同於前人的獨特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狀況。新表現主義以表現自我為主旨,探索內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語言,在畫面、筆法、情調等方面跟表現主義相似,但在藝術思想、題材選擇、表現手法上又有不同。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德國新表現主義迴歸繪畫的原始表現力,主張還繪畫以本來面目,注重繪畫性。由無形無象的觀念藝術回到有形的架上繪畫,由極度理性冷峻的極少主義抽象畫轉向寫實抒情的具象畫風。新表現主義在西方不同國家有不同叫法,我們現在講的新表現主義是德國畫壇的叫法,它在德國還被稱為“新野獸主義”;在英國稱為“新繪畫派”,而在法國被稱為“自由具象藝術”,在意大利則叫作“超前衛藝術”,在美國稱為“壞畫”或“新意象畫”。新表現主義的興起標誌著西方藝術由現代主義時期進入了後現代主義階段。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基弗《迴歸》

德國新表現主義的六位代表性藝術家:安塞爾姆·基弗、喬治·巴塞利茨、約爾格·伊門多夫、西格瑪·波爾克、馬庫斯·呂佩爾茨、A·R·彭克。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喬治·巴塞利茨《法勒》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喬治·巴塞利茨《吃桔者》

新表現主義以存在主義的哲學觀念作為理論基礎,它的表現手法是抽象表現主義的,講究繪畫過程的情感突發和即興處理,作品沒有具體的題材內容,追求自由表現﹑自由聯想和粗狂、原始主義的簡單直觀的美學風格,表達感情率直﹑天真。採用了最少派藝術的直接表現法和波普藝術的形象。他們的作品運用歷史、神話、民間傳說和文化史詩來引喻畫面的主題,用德國的浪漫傳統表現緬懷民族傳統的抑鬱情境和反思戰敗歷史的悲愴心態,有的作品鞭撻社會的醜惡現象,有的作品則嘲笑自己的無能。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約爾格·伊門多夫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約爾格·伊門多夫《德國咖啡館1》

西貝爾貝格(Syberberg)認為,德國現代文化被美國文化所侵蝕,被猶太左派和民主政體所破壞。他相信真正的德國性存在於德國曆史上偉大的文字、音樂和其他藝術之中,存在於德國土壤之中。西貝爾貝格的政治、社會和審美觀同他的藝術不分,同時也是其藝術創作的核心。有人認為,西貝爾貝格對德國浪漫傳統既迷戀又批評。歐文斯認為西貝爾貝格對希特勒時代的德國有一種毫不掩飾的懷念,認為那時的德國最像德國,最具德國性。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西格瑪·波爾克《女友們》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西格瑪·波爾克《無題 鏡頭繪畫》

追求民族性的德國畫家並不是民族主義者,只是在面對美國藝術時有些排外。例如加赫南格(Gachnang)認為他並不是懷有沙文主義色彩,他只是在尋求"文化之根"。藝術與文化發源於歐洲但沒有得到認真保護,反而被後起的美國文化所侵蝕。批評家南希•馬默(Nancy Marmer)在1981年指出:"一方面,尋找德國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對於美國文化和美國軍隊的恐懼,對於德國作為東西戰爭中原子彈試驗場位置的擔憂,使德國努力從自己本土,從悠久的歷史中尋找文化資源,以抵抗美國,增強自信。"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馬庫斯·呂佩爾茨《唐老鴨結婚》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馬庫斯·呂佩爾茨《沒有女人的男子·帕西法爾》

二戰後德國藝術中對民族性的探索被納粹問題所抑制,藝術家必須找到自己創作的立足點。後來,他們學習較為先鋒的巴黎和紐約的抽象藝術,特別是波普和極少主義藝術。通過吸收外來現代藝術的精華,德國藝術家從藝術發展的歷史中尋找自己的道路。新表現主義就是在對美國波普、觀念和抽象表現主義主流藝術的反叛中產生,它的出現,讓戰後歐洲藝術重新登上歷史的舞臺,從而改變了美國藝術一統天下的局面。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A·R·彭克《黑暗中的蛇》

約瑟夫•博伊於斯(Joseph Beuy)於六十年代晚期和七十年代初期努力探索新的德國藝術之路,他是第一個直面希特勒主義和大屠殺並將之作為先鋒藝術(Avant-Garde))主題的藝術家。他"在恢復德國藝術的自信心"方面至關重要。通過直面自己的過去,藝術家可以再次將自己的創作置身於德國的歷史與文化,不必隱瞞或絕望。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任教之時,博伊於斯影響了大批學生,包括珀爾克、裡希特、基弗和伊門多夫,啟發基弗和伊門多夫反思德國曆史文化與民族性。巴澤利茨、呂佩茨和彭克在"展望(Prospekt)"上展出了他們的具象繪畫作品。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約瑟夫•博伊斯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約瑟夫•博伊於斯《我不認識週末》

有一個爭論熱烈的問題是:德國新繪畫是不是真正的德國藝術?是否存在一種德國民族性?如果存在德國民族性,它在藝術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富克斯斷定,浪漫主義傳統和它在二十世紀的發展以及表現主義才是真正的德國藝術。他認為希特勒曾經壓制過表現主義,造成了德國藝術的斷裂。許多德國藝術界人士認為:德國文化的獨特的使命就是發掘原始的、精神性的圖像的意義。新表現主義繪畫體現了德國繪畫和文化的偉大歷史傳統,是真正具有德國性的藝術形式。

西方艺术史:表现自我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概论「129」

A·R·彭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