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前言

眾所周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了一大批與人發生情感糾葛的妖狐鬼怪,例如《聶小倩》中的善良女鬼聶小倩,《小翠》中的率真狐女小翠,《翩翩》中的體貼仙女翩翩。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聊齋志異》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和傳統意識中的鬼形象大相徑庭的女鬼。據統計,《聊齋志異》中有80多篇中的主角為女鬼。

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蒲松齡筆下的鬼大都與民間傳說中的鬼不同,她們不僅沒有一絲兇殘恐怖,而且楚楚可憐,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似乎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例如香港經典電影《倩女幽魂》中的聶小倩,她的原型便是《聊齋志異》篇章中的女鬼。她傾國傾城,溫柔賢惠,與寧採臣一見鍾情,為了報恩,她心甘情願地做寧採臣的妾,終日勤勤懇懇操勞家務,實屬難得一見的好媳婦,直叫人忘記她女鬼的身份。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倩女幽魂》聶小倩

蒲松齡對作品中女鬼的人物設定,不是憑空想象,而是他個人生活經歷、人生理想的折射,還有他被壓抑在意識深處的某些慾望和動機。

一生未中舉的蒲松齡坎坷且潦倒,孵化出《聊齋志異》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歷代士人的人生追求。要達到這個目標,唯一的途徑就是中舉。所以他們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無非就是“學而優則仕”,把讀書作為晉升官階的一種手段。

明清之際,恰恰也是中國科舉制度到達巔峰的時期。中舉踏上仕途的社會風尚奠定了青年男子專心科舉的思想基礎。

生於此時的蒲松齡也毫不例外,和其他士人一樣,一心只想著考取功名。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蒲松齡

雖然出身於香門第,少年時頗有才名,但是蒲松齡終生未曾中舉。在他72年的生命中,參加過的考試無數次,但每次都是期望而去,失望而歸。

蒲松齡的遭遇跟他的父親頗為相似。蒲父精通詩書,但是卻不曾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失望之下,只好棄儒經商。就和千千萬萬的父母一樣,蒲父把實現中舉的願望寄託在兒子蒲松齡身上。

可惜造化弄人,蒲松齡一次又一次名落孫山。然而,他熱衷功名的心卻從來沒有冷卻過。就算是到了晚年,他還是寄望於子孫早日中舉,出人頭地,一如當年他的父親。

可以說,蒲松齡一直到死,也沒能從科舉的惡夢之中清醒過來。

這也能解釋為何《聊齋志異》中人鬼之戀的男主角一般都是窮困潦倒、落魄不堪的士人。現實的打擊、文人的孤芳自賞令蒲松齡的潛意識裡對科舉制度有深深的憤恨。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科舉中榜

因此,蒲松齡要他筆下的士人們不屑於科舉致仕,而不是像他一樣不能科舉致仕——他筆下的男主角們,不是考中科舉的“人生贏家”,而是兼備獨特優點和人格魅力的中下層知識分子。

這恰恰也是他對自己一直未能中舉的不解、渴望中舉的內心投射。

考場上的失意和生活的貧困,讓蒲松齡經常處於苦悶、無奈之中,因此他借《聊齋志異》的創作來抒發憤懣,尋求心靈慰藉,而

其中的女鬼形象正充當著他的理想載體。

那麼問題來了,在如今還有大部分有著傳統觀念的人談鬼色變,為何古人這麼大膽,竟敢和鬼神相戀,更將她們當成完美的戀愛對象一同相處?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聶小倩

崇拜鬼神、冥婚習俗,催生出對女鬼的遐想

1.崇拜鬼神

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的思維、見識有限,不僅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作出合理解釋,而且很難掌握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因此,在古人的認知中,這便是一種可以操控著人間萬物的神奇力量,更認為人仙逝後能與親友繼續以一種“神靈”的狀態共存。

這種狀態,可以理解為人的靈魂不散。在古人看來,肉體會隨著生老病死而消失,但靈魂可獨立於肉體之外與世人共存,轉化為鬼、仙或神。

鬼神概念的產生使生活中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有了合理的緣由。因此,人們普遍敬畏鬼神,希望通過祭祀等方式來祈求得到他們的保護。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古代祭祀

2.冥婚習俗

早在我國殷商時期,便出現了被稱為“鬼婚”、“陰婚”的冥婚,形式一般分為兩種:

一是“嫁殤”,指己有婚約的男女,還沒結婚的時候其中一方就已去世,另一方仍然信守婚約,女死男娶或男死女嫁;

二是“遷葬”,指男女雙方生前並不相識,死後被合葬在一起,從而結為冥界夫婦。

冥婚的習俗一直在民間流傳,從而推動了“人鬼戀”故事的產生。蒲松齡關於人鬼相戀的靈感正是來源於此。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古代冥婚

不同於“鬼”給人恐怖、陰森的可怕印象,蒲松齡將他筆下的女鬼高度美化,融入最大限度的真善美:除了外貌姣好、體態優雅,不僅溫婉可人,善良體貼,善於家務,而且能歌善舞,有才有情。

公孫九娘笑彎秋月,羞暈朝霞;聶小倩肌膚流露,足翹細筍,嬌豔尤絕;林四娘貌美絕世,言詞風雅;連瑣瘦怯凝寒,弱不勝衣……

《聊齋志異》中的女鬼之所以能讓人感到有血有肉,可愛可親,是因為蒲松齡在她們身上寄寓了關於愛情、人生的美好理想:

女鬼的美與善都能得到世人的肯定,沒有因為異族的身份而被拋棄。在作品中能看到,公孫九娘、聶小倩、林四娘、連瑣等一大批勇於追求愛情幸福的女鬼,最終都得到團圓美好的結局。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寧採臣與聶小倩

真善美的女鬼,曾是生前地位低下的封建女子

女鬼之所以成為了鬼,是因為她們也曾是人。在《聊齋志異》中,不能被忽略的一點是:這些女鬼都是生前命途坎坷,死於非命的年輕女子。

她們中有的是患病而死,如聶小倩,18歲時染病身亡;連瑣,17歲時得病喪命,被葬在異鄉;

也有的遇人不淑,成了封建婚姻中的犧牲品。如章阿端嫁錯郎,不斷遭受折磨、侮辱,最後鬱鬱而終;

還有的被壞人迫害而死。梅女,被受賄賂的貪官誣陷她和盜賊私通,要抓來驗身,最終不堪屈辱,懸樑自盡;竇女,被地主誘騙玩弄後生下了私生子,卻無人收留,母子二人慘被凍死。

正值豆寇年華的年輕女孩還沒享受過世間的樂趣與幸福,就過早地凋謝,去到陰森黑暗的陰間。更可悲的是,這些如花少女死後化成鬼,依舊遭受著陰間厲鬼的折磨與摧殘。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倩女幽魂》中,殘暴的樹妖姥姥

這些女子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依然無法脫離苦難,命運悲慘,雖然略有誇大,但也是當時受封建制度壓迫的萬千婦女的縮影。

小時候,在家從父,只能乖乖聽從父親的指令;長大後,出嫁從夫,嫁給了好人家就幸福無憂,但如果嫁給了性情暴戾的人,可就遭罪了。

除了在家庭中便多處受壓迫,在社會上也面臨著極大的生存挑戰。在兵禍橫行的亂世,很多婦女不但被慘遭殺戮,被當做財物,還要受到身體的侮辱。

即使能躲開戰火,稍微的遇人不淑便可能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比如可能遇上姦淫擄掠的強盜

也有可能遇上性情風流的古代渣男,用完即棄,只剩下受傷的女子黯然神傷。

蒲松齡將內心最美好的理想,投射在女鬼身上

1.渴望充滿陽光、善良的美好世間

《聊齋志異》中的女鬼雖然在陰間、人間過得都很悲慘,可是黑暗沒有一絲照進她們的內心。她們都憧憬著美好和光明,在黑暗與苦難之中不放棄對美與善的追求。

這些“性本善”的女鬼,出於無知或脅迫,曾做出害人的行為。可她們一旦覺醒便立即改邪歸正,走向新生。

而通常給予女鬼生的希望的人,便是故事中的男主角,也就是普通的落魄書生。

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動人愛情故事得以展開,是因為這些女子都是實打實的“情鬼”,她們十分嚮往人間世俗的幸福,通過為愛情作出犧牲,獲得生命價值的昇華。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聶小倩、寧採臣

在追逐美好愛情的過程中,女鬼展現出來的高尚人性是很多人身上沒有的。

女鬼連瑣和楊於畏互生情愫,在楊於畏提出要和連瑣歡愛時,連瑣首先擔心的是害怕損失了對方的陽氣;

女鬼小謝、秋容愛上了書生陶望三,陶望三為了報答她們的救命之恩,表示情願為愛而死,她們卻勸阻陶望三,決不為滿足自己而加害對方。

她們無私且善良,雖然給人“戀愛大過天”的感覺,可是面對愛人的生死抉擇,她們從不勉人所難,而是主動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遷就對方。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公孫九娘和書生的生死之戀

2.憧憬兩情相悅、琴瑟和諧的愛情

蒲松齡筆下的人鬼相戀,大多兩情相悅,琴瑟和諧,表達了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追求婚姻自由的願想。通過《聊齋志異》,不難看出蒲松齡是對自己的婚姻狀況不滿意的。

在古代,婦女在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下,端莊穩重,不苟言笑,連夫妻之間的歡愛也只是出於傳宗接代之需。

蒲松齡的妻子劉氏正是這麼一位傳統的良家婦女,雖然溫柔賢淑,但卻有如恪守規訓的木頭人,沒有任何情趣可言。

蒲松齡一生與妻子聚少離多,既不能從妻子處得到滿足,也因為窮困潦倒不能有青樓女子來補償,他的情愛心理和慾望都備受壓抑。

真正的他,渴望自由戀愛的甜蜜,憧憬愛情裡雙方如魚離不開水般的痴纏。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寧採臣、聶小倩相愛,過著神仙眷侶般的生活

所以,在他筆下的女鬼敢於主動求愛,不羞澀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是蒲松齡內心渴望男女平等、鼓勵女性自由進步的體現,更是他渴望兩情相悅、琴瑟和諧般美好愛情的吶喊。

3.實現“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終極願望

古代士人中的“人生贏家”莫過於既踏上仕途,名利雙收,又能抱得美人歸,和相愛的人組建一個家。

在《聊齋志異》中,不少落魄書生都是在和女鬼相遇、相知、相愛後考中科舉,成為事業愛情雙豐收的贏家。

在蒲松齡筆下,普通士人們往往是因為異族女子的介入,才能中舉出仕,功成名就。

可以理解為,蒲松齡把由於自己仕途坎坷而造成的壓抑情緒轉移到作品中年的士人身上,也把由於謀求佳偶不成的失意寄託在女鬼身上。

最後,把理想化的自己變成作品中既能高中狀元、又娶得賢妻美妾的才子,以此慰藉自己的苦悶潦倒,寄託終極的人生理想。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古代人生贏家兩要素:金榜題名、洞房花燭

總結

蒲松齡借人鬼相戀抒發自身感情,寄託個人理想,用虛幻的世界來展現人生的渴望與追求。

這些故事體現了他內心深處是個渴望得到愛的感性男子,同時也反映了他鼓勵自由戀愛,倡導婚姻自由。這樣的婚戀觀對打破封建約束具有劃時代意義。

而他在人鬼相戀的故事中歌頌的女性美,則是體現出強調男女平等、鼓勵女性自由進步的發展觀。

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聊齋志異》

2.《馬瑞芳揭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