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書的人和不愛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

愛讀書的人和不愛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

又是一年的世界讀書日。

總有人喜歡問,愛讀書的人和不愛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讀書有什麼好處?

讀書不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閱讀和打遊戲,彈琴跳舞吃喝玩樂等其他愛好一樣,並沒有什麼不同。

此外,讀書還是一件極累人的事。翻開一本書,同一個話題,你會遇到多個作者的多個不同的觀點與方法,這些例子和論證與你以前的認知是如此的截然不同,以致於你需要到處尋找資料以補足自己的認知短板,否則便不知所云。過了這關,你開始會對作者產生懷疑,你會開始爭辯,這又需要你有強大的邏輯自洽能力與背景知識支撐,否則容易淪為“手無寸鐵的槓精”。

囫圇吞棗,翻翻即可的口水書籍,不費腦細胞地快速讀書,這樣的無效讀書並不值得提倡。

在這個講求速食的社會,一切事情有個結果,最好是極少的付出能撬動極高的成果,可惜讀書偏偏是效率不那麼高的事,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塑造人的過程極緩慢,免不了要經歷一番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恰恰與講求高效的現代社會南轅北轍。

所以大量的工具書受到追捧,諸如《一本書讀懂***》《高效掌握***,這本書就夠了》等書籍充斥書店。

“有用”成為所有事情的出發點。即便結果可能不算太好,但是必須要有個結果。

愛讀書的人和不愛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

發朋友圈的自拍,必須反覆CUT 過N次,呈現出自己最滿意的效果;談一個朋友,心裡得掂量著對方適不適合結婚;寫一篇文章,得看看能帶來多少流量折多少現。

就連讀一本書,心裡都不經盤算,這本書有什麼用呢?

賈平凹曾經說過:

什麼人說什麼話,有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就會有什麼樣的文學語言。有人心裡狠毒,寫出的文學就陰冷,有人正在戀愛期,文字就燦爛。有人才氣大,有人才氣小,大氣的文字如大山莽嶺,小才的寫得老實,講究章法,是小盆景。

書讀得多,不會使你輕輕鬆鬆實現暴富,女神男神也不會因為你讀過的書多,就對你多幾分愛意,在菜市場買豬肉,攤主也不會因為你讀過的書多就給你少點錢。說白了,讀書就是一個普通行為,沒有必要將它捧上神壇,打造成“高人一等”的高雅行為。

讀書,使我們得以窺見千百種人生的可能。

愛讀書的人和不愛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

每次翻一本新的書,就在認識一個全新的人,這個人的生活狀態,喜怒哀樂甚至性格特徵,學識偏好等等躍然紙上。看汪曾祺,會不自覺被高郵鴨蛋饞得吞口水;看劉慈欣,會沉醉在另一個時空的未來,那是一個我們永遠沒機會窺見的未來;看木心,筆下的文字宛如一道精緻的菜,講究擺盤與美味;看梁漱溟,一個老者在你眼前徐徐道來他所悟的人生智慧。看盧梭,才知道作家也是普通人,也會犯各種錯誤。

讀過千百本書,認識了千百個作者,也就看過了千百種人生。

慢慢的,面對自己真實的人生,我們才得以不急不躁,因為豐富多彩的模樣你已經見過,大概率知道自己該如何面對,也許會知道寬容的美好。當我們瞭解世界運行的規律,貫古今,串未來,也許就會對自己和他人多一份寬容,在與自我和解的同時,接納他人。

愛讀書的人和不愛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

正如賈平凹在《好讀書》一文所言:

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信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但是讀書會很累,費時間費精力費腦力。這是無可辯駁的。

所以我厭倦了每每到這一天,各大媒體才會掀起來的“讀書潮”現象。不僅推動閱讀的成效微乎其微,且在電商媒體共同造勢的狂熱情緒下,人往往高估了自己閱讀的決心,買了一堆書,最終角落蒙塵,使人“望灰興嘆”的同時,進一步磨滅了對閱讀的激情。喜歡讀書的不用推一把也會讀,不想讀書的刀架脖子上也沒用。

我們的問題更多在於都知道該讀書,卻都不知道該讀什麼書。

愛不愛讀書其實沒有高下之分,讀書本該如吃飯喝水一樣稀鬆平常,但如今我們卻要廣而告之再三強調讀書的意義。

是挺令人遺憾的。

正文到此結束。

另外,文中所提到的引語來自賈平凹的書《自在 獨行》,讀罷使人平靜。在今天推薦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