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


活着不是非输即赢

白岩松在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去报到时,被告知不要人了,关系已退回广播学院去了。

对于一个21岁的热血青年,在大学毕业包分配的年代被拒,要比现在这个时代更绝望,没有多项选择权。

去乡下锻炼一年等转年分配,结果分到了全是中老年同志的《中国广播报》,新闻出身一心想奋斗在一线的白岩松,万分沮丧。

然而,这两次所谓的“倒霉事件”,他虽然心怀愤怒,但最终都做出了良性的决定,第一次去圆明园划船静心,第二次化悲痛为力量,找资料学习写报纸。

正是由于他成了报社独当一面的编辑,才有机会被推荐到《东方时空》创建团队中,进入央视。

白岩松: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

褚时健创建玉溪红遍中国,晚年锒铛入狱光景凄惨,换做常人天壤之别的处境,会消沉萎靡,然而褚老保外就医一边治病,一边打造了中国“褚橙“。

导演李安曾经赋闲在家6年,剧本到处碰壁,机会与他无缘,妻子养家糊口,他的任务给媳妇宅家做饭。但假如就这样放弃了呢?就没有现在拿奥斯卡奖拿到手软的李安。

很多时候,上天想给你一个更美好,更有趣的人生,可是在小陈抱怨中,机会一一错过,待到终于意识到那是机会之门时,大门已关闭。

所以有时候只要竖起耳朵,随时都可以听到怀才不遇的抱怨,有时候方寸大乱之时,也许是成功的开始。


最难的事最需要时间


很多人面对困难问题上,经常需要迅速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快速有效,最好立刻见效。

白岩松在高校演讲,学生的提问都是非常有指向而且目的性:“我该怎么办?我应该怎样选择?你直接告诉我一个答案吧?”

白岩松每次的回答都是:我治不了“急病”,只能说一些“慢道理”。

白岩松: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

也有很多人问白岩松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功利性结果,“影响最大”的一定最有用。

这种心理背后,隐藏着这个时代的病:一切都功利求快,希望有那么几本书,读了就快速地让自己脱胎换骨,这可能吗?

白岩松说:除了新华字典,所有读过的书都像是不断汇入江河的涓涓细流,塑造了人的思想,无法真正界定到底哪一本书塑造了其人。

世界上所有难得事情,都需要时间的浸泡,读书就像生命中的一日三餐,大鱼大肉清粥小菜都需要,暴饮暴食反倒会脾胃失调。

中国人喜欢速度,因此中国的高铁长度占整个世界高铁长度的70%,但不是什么事都可以讲速度的,譬如思考和总结,读书与公益。

白岩松让学生体会“慢与静”上课时给他们泡功夫茶,规定三十分钟都不许说话,安静中体会茶的滋味慢慢浮现出来,倾听远处的鸟叫和时钟的滴答声,这些声响与滋味,在年轻的岁月中,常常是被忽视的。

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寻找第二答案

白岩松的成功源于思维的深度和视角的独特,总在答案之外寻找另一个答案。第一个答案往往具有欺骗性。

在他采访很多名人时发现,很多人回答问题都习惯于先说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很安全很平衡的“标准答案”,其后接着说的,才是他的个人想法,是真正思考之后的答案。

白岩松从进入央视,很多栏目都是他一手创办的,《东方时空》、《东方之子》等大牌栏目,都是他创新的杰作,如果没有好奇去寻求改变,就不会有更精彩的成就等着你。

很多人面对改变,都会恐惧,害怕变了就不够好,可如果不变,你就一定是利益的获得者吗?不一定。

改变随时都在发生,即便不想承认,一味的坚持固有的,不见得是好事,一味的抱怨已经没有可更改余地,是思维的死角。

白岩松: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

美国有一位电影导演叫昆汀·塔伦蒂诺,他曾说过:“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经拍过了。”“我们这代人要用新方法去拍老电影。

大家都用一种固定思维方式,一种衡量标准去鉴定成功,也许把精力专注于思考,去寻找“第二个答案”,带着好奇而不是恐惧,去面对一切变动和未知。

这个是世界发生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可视角是我们的。

最贵的最无用

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往往是看起来“无用”的,譬如“不生病”和“自由”。

在平时,辛苦的上班族白天奔波,晚上网络上泄愤,怪这个世界没有给他们真正的自由。

在这次疫情期间,赶上春节全民宅家防疫,“不生病”又有真正的“假期自由”突如其来,我们又在干什么?

刷视频,玩游戏,吃了睡睡了吃,还隔三差五上网络上抱怨无聊。

我们已经不习惯与自己对话,不习惯仰望星空,不习惯独处的宁静,不习惯“无用”的时光。

没钱,是穷人,有钱没闲,也只是打工者,不管你有多少钱都是。有一些钱又有一些闲,才有可能让生命多些有质量的色彩。

白岩松: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

但有钱不会闲,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也依然离成为生命的贵族太远。

生命不只使用,还需要奖励,把看似“无用”的时间,当做生命的奖励与激励,也许是生命质量迭代更新的最佳时机。

30做减法,40很困惑,50很好奇

白岩松在去年的一次演讲中,讲述了步入50岁之后的心路历程,心态变化,让人不禁对年龄对标化,每段年龄有着不同的心境,阶梯性成长,才会活得恣意通透。

30岁左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要在做了一系列加法和四处乱跑之后要做一次减法的重要时机,否则就晚了。

为什么要做减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也不是适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该去做。

30岁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幸福目标都是跟物质挂钩的,40是困惑,物质没有给我带来我以为会带给我的幸福。

40岁要回答自己整个的问号,40岁的时候还要思考,如果周边的环境不发生改变,尤其是软环境,该如何前行?

如果30岁是“减法”,40岁是“困惑”,50岁就充满“好奇”。

对于50岁的人来说,有两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你自己,是不是还对很多事情好奇,人生观是如何的?

50岁最大的启示应该是:善待每一个今天。

20岁的时候容易活在明天里,一不注意,50岁容易活在昨天里。但努力地克制自己,既不活在明天也不活在昨天,那就会善待每一个今天。

白岩松: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