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说明了什么?

用户6164616908724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碰撞说明了晚清统治者的危机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他们在试求通过各种办法进行维护自己的统治,搞洋务还是坚持顽固立场,都是其维护自身的一种办法。他们本质上都是要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对待“外国事物”的态度上。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顽固派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局面。顽固派代表了清朝统治集团中最腐朽、最保守的势力。顽固派代表了清朝统治集团中最腐朽、最保守的势力,他们盲目地排外,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外国先进的事物以及技术是歪风邪术,幻想恢复“闭关锁国”,这种盲目自大和自闭态度应该批判和鄙弃,而且国难当头还固执死守老祖宗的宗归和制度,不懂得变通和改革。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们极力维护清朝的统治是效忠的表现,只是他们是盲目地效忠;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顽固派的观点是合他们的心意的,任何统治者都希望能统治国家千秋万代,爱玩弄权术的慈禧更加希望永保清朝江山,所以刚开始慈禧是支持顽固派的。


大明人


你好,历史小酒馆儿来回答这个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主要在于要不要要不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顽固派坚决反对,但是二者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方面是一致的。

两者之间的碰撞说明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对于外来新事物的排斥,也充分说明清王朝最终走向没落是有潜在原因的。

洋务派: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顽固派:顽固派是一批对世界发展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他们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局面。随着洋务派的形成,清政府内部在是否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逐渐分裂为洋务派和顽固派两大派别。


历史小酒馆儿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一方面是新思想与旧思想的斗争,另一方面,这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是统治者在面临危机时的反应。

任何一个时代,当国内出现危机时,统治阶级中必然会有一小撮人眼光长远,提出有利于延续统治的政策,这些人联合起来一边同守旧派斗争,一边努力改变现状。当然,斗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革。

但在守旧势力比较强大的情况下,改革派常常会遇到挫折,而且,遇到挫折不仅仅是因为守旧派实力强大,也是因为改革派很多人是墙头草,也就是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刚诞生,资产阶级比较弱小的情况下也经常出现。

而在中国,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斗争也体现了这一点,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清朝顽固派的势力异常强大。

通常情况下,改革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他们的力量对比,会因外力的介入而产生变化,比如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波旁王朝的复辟,再比如日本黑传来航后的明治维新。

但在中国,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这种变化是好的,洋务派也是因此出现的,但是,外国势力的干涉并没有改变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实力对比,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仍然牢牢地把持着权力,这种对峙又因为顽固派是满族,洋务派大多是汉族,也就是民族之间的对立而强化了,所以尽管洋务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却并没有取得大权。因为民族问题,满族统治者认为汉族官僚进行洋务运动是为了动摇他们的皇权,这是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

总的来看,洋务派与顽固拍的斗争在中国历史上以及在世界其他国家都出现过,但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双方的斗争并没有扩大化直至你死我活的地步,许多洋务派官员最后从洋务派的立场上退缩了,而像张之洞这样更激进一点的官员最后也回到中体西用的老路上来。

最终,洋务派虽然取得一定成就,却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命运还需要无数仁人志士才能拯救。


糊涂大历史


很高兴前来探讨这个问题,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当时中国仍然有相当不少的维护封建传统的守旧势力,官僚阶层因循守旧,极度腐朽,认为治国之道在于人心,不在于“技艺”,这些都是康雍乾时代 守旧思想的延续。上层官僚浑浑噩噩,底层民众又如行尸走肉,民智未开,这些在整个东亚的政治大环境中显的犹为“别具一格”,与日本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即使是不盲目排外的洋务派,在国内的战争中见识到了西方武器的厉害,他们推崇洋务,仅仅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军火制造工艺,就是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说,顽固派与洋务派保大清的江山和封建政治制度是一样的,虽然从这点讲,这是洋务派的局限性,但是洋务派的眼界是高于顽固派的,他们轰轰烈烈引进西方技术、大办工业,大力培养新型人才,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无形间让更多出国留学的知识份子大开眼界,在新思想的触动下,萌生革命之念,所以说洋务运动也间接对清政府给予了致命一击,对后来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个人浅见,不足之处,请指正。





川娃子123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主要内容

洋务派认为,中国的传统制度是完美的,西方的科学技术则是先进的,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二者结合,并开展了以学习西方科技、军事为主要对象的洋务运动。

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认为中国一切都好,西方科学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强烈反对西方。

随后,洋务派与顽固派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修筑铁路、开矿山、兴电报、派遣留学生等许多具体问题上,都曾发生过激烈的论战。双方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向西方学习。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1、洋务派: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2、顽固派:顽固派是一批对世界发展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他们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局面。

随着洋务派的形成,清政府内部在是否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逐渐分裂为洋务派和顽固派两大派别。

3、论战结果

洋务派和顽固派论战的实质是清政府内部开明与守旧的不同政见之争,双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通过论战,洋务派宣传了“向西方学习”思想,开通了社会风气,洋务运动也冲破重重阻力,艰难曲折地推行起来。






搞笑的孙小贱


洋务运动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之前的一次自我拯救运动。

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渴望运用西方先进技术来强大自己。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在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性质有一定的促进。

但洋务运动注定是要失败的,其根本原因,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在中国的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道德的前提下,用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发展中国。

可想而知当时的西方列强正在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他们怎么能够真正的希望中国强大。这是其一,其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备极大的依赖性,所有的这些技术都要看西方人的脸色,他们随时可以拉你的脖子。

而顽固派的阻挠,也注定是洋务运动走向失败。顽固派代表着清朝政府最腐朽,最没落的势力。他们的思想极度腐朽,坚持祖宗的法度不可以改变。妄图使用歪风邪术,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等方式固守老祖宗的思想和制度。

一方面他们也害怕洋务变革,害怕动用了动摇了他们的统治地位。

以慈禧为代表的统治者,他们希望用这种腐朽的方式统治国家千秋万代。

所以一场变革没有那么容易。不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不流血牺牲,一些都是徒劳和妄想。





観滄海


他们的碰撞其实是多方面的。

1.思想的碰撞。要知道“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的思想可不是简单就能被众多士大夫所接受的。在大多数士大夫眼中,“夷”就是“夷”,就是落后,没有学的必要。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偶然而已。世界变了,时代变了,但是人没变,思想也没那么容易变。因此,洋务派的先进之处就在于他们意识到现在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必须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章句小楷可以正人心,单西方的大炮能直接消灭你的肉体。

2.他们的碰撞也是党争的体现。不要小看了这一点。按理说,洋务派中央有恭亲王奕䜣、文祥,地方有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中央重臣+地方大臣,够无敌了吧。但是他们仍然不能权倾朝野。这一方面,慈禧很有发言权。慈禧并不是一个完全旧的人物(比如她就很乐意玩cosplay),也支持洋务,但是她很懂的平衡牵制之术,既不让洋务派太势大,也不让顽固派太憋屈,毕竟不能伤了这天下士子的心嘛!

最后声明,所谓洋务派和顽固派,都认为他们在救国,当然也不能排除这里面有些个混子人物,但是爱国不等于就对国家好。甲午黄海大战,北洋舰队被灭,党争就是一个大问题!!!时代总是在奋力前行,不合时宜者总要被抛弃。




三理悟道


利益的纷争!一方面不愿意放弃天朝上邦的幻想,放不下傲慢的身段。一方面又屡战屡败,视洋人为大爷。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深入人心,尽管到了清朝末期,这样的制度已经风雨飘摇,可是更多的王公大臣舍不得走下他人上人的宝座。少数的明白人知道再不革新大清就要亡国了,不过他们绝对我会去改造思想,他们的本质依旧是维护封建统治,可是换一种方法,一种近似于资本主义工厂的方法。他们学的东西只是照本宣科,学习西方的技术,可不会学习西方的制度。顽固派放不下他多年接受的教育文化一朝崩裂,洋务派不想清廷积弱而亡,失去了高官厚禄。没有什么,只是为了利益。真正的思想解放是从武昌起义一直到五四运动。


寒贞童


回顾晚清这段历史时,我们今天看待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对照一下今天的世界各国,或许会有更多有意思的认识和感悟。

昔日的晚清政府与今天的西方老资本主义老欧美是不是有点类似?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再看晚清的衰弱与腐朽,对比我们国家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我们更应该警醒和自豪。

作为一名学过历史的历史学渣,我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图片来自网络)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说明了许多问题,我认为至少说明了四个问题:

1.晚清时期的中国封闭而腐朽,其发展逐渐落后西方,西方国家处于领先和先进水平;

2.晚清政府内部利益集团的分化与冲突;

3.制度落后不能仅靠引进技术来弥补或者修补,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

4.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受到旧事物的阻挠,新事物的发展是相对曲折的。矛盾无所不在。

最后两点属于哲学与理论,我就不展开了。我们主要还是集中于探讨一下洋务派与顽固派碰撞的表面与历史原因。

一、从时代背景,看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

说到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那么就不能不提洋务运动和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与背景了。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以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代表的晚清政府发起的向西方学习的一场自救运动。

洋务派与顽固派都属于地主阶级,都属于晚清政府的统治力量。他们的碰撞不是阶级矛盾,他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政府的统治,区别在于使用的方式与途径不同。按照现在的理解可以说成是激进派与保守派。洋务派属于激进派,顽固派当然是保守派。为什么同属于一个阶级会有不同的观点吗?这就跟历史大背景有关系了。

当时的晚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内忧外患的局面。

当时的西方各国已经先后进行了社会革命,如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萌芽与资产阶级革命等。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与地理大发现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对封建主义经济的挑战。这种经济关系的变化反映在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殖民与被殖民的战争。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的联系变紧密,殖民战争也随着而来,图片来自网络)

在西方列强眼中,晚清政府治下的中国就是一块肥的流油的肥肉,所以针对中国发起掠夺市场与原材料的瓜分战争。先后对晚清政府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各国在并不断蚕食与划分势力氛围。

(晚清时期,列强瓜分中国时局图,图片来自网络)

晚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发展,经济生产力落后而止步不前,内部矛盾激增。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也在此间爆发,而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与政府内部的开明地主与进步人士也意识到了统治危机。所以,为了挽救地主阶级本身的统治,晚清政府都不得不考虑自救。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洋务运动开始时统治者的一场自救运动刚刚失败,那就是1861年辛酉政。变。洋务派之所以能够发起洋务运动是因为依靠了一个老顽固派慈禧太后,这点说明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其实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但从根本上来说,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反映了时代反展潮流的趋势与新旧经济关系的碰撞;反映了晚清时中国封建主义经济的衰败及落后与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崛起及先进。

二、从代表利益与派别,看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

从根本利益上来说,洋务派与顽固派没有绝对的利益冲突。他们同属于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无论是洋务派还是顽固派,他们的目的都是维护清朝封建主义统治。

但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洋务派是代表了开明的地主阶级,是代表着正在萌芽的资本主义;而顽固派则代表更为保守的传统地主阶级。

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与“求富”,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顽固派的“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在根本目的上都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只不过,洋务派更为务实和开明,而顽固派冥顽不灵,因循守旧罢了。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是自救方法与途径的差异,洋务派主张学西方为生病的国家”吃药打针“,而顽固派是”自然精神疗法“。

说了太多理论,提一点个人的独到见解: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其实还暗含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皇帝派与太后派的一次较量与争执。此外,还有中央与地方的派系,满清系与汉系官员之争等,内部派别也是内部矛盾的分化表现。

研究这段历史的朋友,我建议对比一下辛酉政变与洋务运动的前因后果。在辛酉政变中慈禧老太太扮演的是反派角色,是暗黑势力,不过在洋务运动中,慈禧老太太可是正派角色。与之相反的是同治帝一派的部分大臣与支持者成了反派,比如同治帝的老师等人。

三、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今天,看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

一激动就容易大发表看法,不小心就写多了。简要谈一下,从当今历史维度来看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看法。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洋务运动还是为近代中国留下了许多近代化与工业化的火种。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是西方先进文化技术与当时晚清时代的中国落后腐朽的文化制度的碰撞;是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初步碰撞;是当时中国本土正在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与正衰落但仍顽强而强大的封建主义经济的碰撞。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晚期洋务运动的失败就可以联系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艰难与畸形,正因为近代中国内外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滞后与瘸腿。福祸相依吧,要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畸形的,国内为环境不允许中国本土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然发展,或许今天我们也没法走上弯道超车的道路。

假如封建主义经济与经济关系是1.0的系统版本,那么如今西方世界在运行和使用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与经济关系的2.0系统版本,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是3.0系统版本。所以,我们只要按照目前的道路发展,我们必然超越西方世界,毕竟我们比他们先进一个制度版本。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另一个版本或许是两党制)

从这个角度,我们去看西方世界目前的纷繁复杂,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改革不过是昔时晚清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碰撞罢了。再分析一下他们的政体,什么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不一样与洋务派与顽固派一个样吗?只是换了一个名称,洋务派或许换成了自由派或民主党,而顽固派变成了共和党等等。

如今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全球市场大一统是常态,而某些国家反对全球化,其实与晚清时候的闭关锁国是一个道理。或许某个西方国家逐步走下衰落的趋势与晚清的衰落是类似的,毕竟历史就摆在那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我们学习和借鉴历史的必要性。

文人鬼个人观点,我说自己的观点,写自己的书。欢迎关注与交流、评论。


文人鬼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有列强经济侵略日益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如火如荼,清政府的统治出现严重的危机。面对内忧外患,统治集团内部就如何维护清朝统治产生了分化,形成了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官僚为代表的洋务派和以大学士倭仁、李鸿藻等为代表的顽固派。两派围绕要不要向西方学习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顽固派认为,中国的“忠信”“礼义”足以抵御外侮,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坚决反对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则对外国的先进器物不是盲目排斥而是学习和利用的态度,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最终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与顽固派的阶级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清朝统治阶级,都要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可见,两派论战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新与旧、进步与倒退、开明与保守的不同政见之争。通过论战使洋务派逐渐形成了“中体西用”的观点,即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制度下仿效西方建立现代的军事、工业和教育,以维护清朝统治;这场论战,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扩大了洋务派的影响,得到外国侵略者的赏识,并迫使慈禧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以学习西方近代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开展,使中国近代化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