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强基和综评招生简章扎推,你需要注意这些方面!


4月强基和综评招生简章扎推,你需要注意这些方面!

开篇语:今年高招形势风起云涌,不论是高考延期还是自招取消都对不少家长、考生甚至是中学老师造成很大冲击。

但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今年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招生还是透露出很多利好消息,给2020届高考学子另一个升学机会。


2020年报名时间紧、任务重

根据往年报考经验来看,强基计划(已经明确四月底发布招生简章)、综评招生简章很可能集中公布,报名时间重合。且往年多数高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报名时间仅给予10天左右。报名集中、报名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进行政策解读、院校定位、材料准备等工作,十分繁琐。因此,非常有必要提前了解政策、进行院校专业定位及必要的材料准备工作,当简章公布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就容易的多。

了解政策途径:高校本科招生网、教育部网站、各省招生考试院。必要材料准备:自荐信/个人陈述;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获奖证书以及其他能证明考生优秀素质的材料。

  • 避免被锁档到不满意的学校

根据强基计划政策,校测后依据考生综合成绩择优确定录取名单,上报各省招办审核后直接录取,一经录取不再参与后续批次志愿。这种锁档的情况,在浙江、江苏重点大学综合评价中也存在。这要求考生在报名阶段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能力预估和志愿规划。此外,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不能转专业,这也要求考生必须热爱自己所报的专业。(是否锁档以最终简章为准)

  • 避免被锁档到不满意学校:

1.提前做好择校规划:综评和强基最终成绩除了看高考成绩还要看校测时发挥,在此基础上,考生可选定多所院校,依据发展空间,在高校层级上“冲一冲”。能通过,可以低分进入名校;不通过,也不影响高考志愿填报。

2.对高考估分要科学客观:能否入围决定于本身成绩,目前可参考考生的上学期期末和近期模考成绩,并依据成绩变化可随时调整目标。

3.要有明确的目标:家长可结合院校层级和优势专业综合考量。面对复杂升学途径、繁多的大学、明确目标和生涯规划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4.提前了解高校往年录取分数线、位次线:这样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取舍之间不会犹豫不决,最大限度降低遗憾的发生。

  • 综合评价招生利好,不得错过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综合评价实施范围和试点高校逐年增加。目前,综合评价院校从顶尖名校到省属本科院校,涉及一百多所院校。综合评价政策的利好,加之自主招生政策调整,越来越多优秀考生关注综合评价录取招生,报名热度逐年攀升。从2020年已发布的综合评价招生简章和报考情况来看,今年综合评价会有更多的优秀考生关注。

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综合评价新增云南、贵州、广西、海南四个省市招生;上海科技大学2020年综合评价新增重庆招生;南方科技大学2020年综合评价招生已报名16000人次左右,远超往年同期。

4月强基和综评招生简章扎推,你需要注意这些方面!

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的区别:

1、招生院校不同:强基计划招生院校是36所双一流A类高校,高校层次较高;综合评价招生院校包括省属高校、创新型高校,院校更多更广。

2、招生范围不同:强基计划招生范围更广;综合评价招生范围正逐步扩大。

3、招生专业不同:强基计划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综合评价未限定专业。

4、初审依据不同:强基计划的初审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综合评价的初审依据主要是考生的报名材料。

5、考核时间不同:强基计划的考核是在高考成绩发布后进行,综合评价的考核是高考后进行。

6、录取方式:两者都要参加校考,都是采取折算分数综合录取,但是在成绩组成和占比上有所不同。强基计划中高考成绩不低于85%,综合评价中高考成绩占比各校均有所不同,一般为“631”模式。

7、录取批次:强基计划安排在提前批次或是特殊类批次。各省略有不同,综合评价一般为提前批。

8、培养模式: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综合评价在培养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

通过以上梳理对比,大家可以综合评估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招生方式。如果对强基计划里的招生专业感兴趣,且高考裸分优势较大,或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可以多关注强基计划;如果对裸分信心不足,可以多侧重综合评价。

在强基计划与综合评价简章公布前,申请材料的准备以及校考的准备,提前了解考核形式、考察方向、命题维度等,做好充足的准备。

以下是比较重要的分析内容

招生专业比你想象得多:“强基计划究竟会在哪些专业招生?”恐怕这是强基计划中,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立足于教育部官方文件来看: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此前也看到过很多人把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简单粗暴”的解读为:只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实际上这是非常片面而且错误的解读,对于想要报考强基计划的同学来说,这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误导。要注意的是,教育部官方文件原文表述为“重点在····招生”,而不是“只在···专业招生”,看似相近的表述,实际上却天差地别。

可以看到,强基计划的定位是要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包括但不限于: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那么,数、理、化、生、史、哲、古文字这些专业是否能够完全覆盖国家战略所需人才呢?显然是不能的。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新能源科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生物制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电信、智能制造、智能医学、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等等“新工科”专业都应属于国家重大战略人才培养范围,与其它专业相比,这些专业领域更需要选拔和培养一批拔尖人才。所以,目前对于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仍持乐观态度。

至于《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中所例举的这几个基础学科专业,实际上只是要突出这些专业在强基计划招考中的“引领作用”,并不代表强基计划实际招生范围。

我们认为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比多数人认为的多,除了人才选拔培养需求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很多头部名校都实行“按大类招生”。

近些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高校原有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难以满足社会对顶尖人才需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高校按大类招生应运而生。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合并为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学科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以浙江大学为例,虽然在招生专业类中简化为“理科实验班”,但在具体专业层面,可以细分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应用心理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地理信息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等十余个专业。

回归到强基计划,高校出于某些原因,只能在少数几个基础学科开展强基招生,而这些专业又容易被外界误解为“天坑专业”,这必将导致大量顶尖生源“外流”,这必然是高校所不愿见到的。

所以我们推测,一些高校很可能会通过一些变通手法,留住这些拔尖创新人才,比如在强基计划中实行大类招生,在本科阶段进行基础学科专业培养,到硕士、博士阶段根据学生志愿、成绩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分流。这样一来,看上去强基计划招生被限定在有限的几个基础学科专业范围内,可实际上,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还是很多的。

  • 强基计划,机会比你想象多很多

机会比你想的多,强基计划选拔比自主招生更严格,但实际入围机会却扩大了很多,一方面由于强基计划突破了自主招生“5%的名额上限”,另一方面,来源于流程规则下的漏斗效应。

根据教育部规定:对于以高考成绩入围高校考核的,有关高校在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下同)上,按照在生源所在省份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以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名单。这意味着,会有N倍于招生计划数的考生,有机会参加高校的校考。

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校在某省计划裸分招收300人,理论上你需要考进全省前300名,才有机会被录取;如果强基计划名额为300人,“一定倍数”为3倍,那么理论上将有“300*3”也就是900个考生进入到下一轮角逐。是否就意味着,前900名才有机会?同样并不是!这理论上的900人中,如果有1个人没有报考该校的强基计划,那么第901名就有机会入围,以此类推,最终实际入围的学生排名可能远低于900,有可能是高考排名第1000名、1200名甚至更靠后。有没有想过,裸分前100名会不会再去考一次强基考试呢?有没有想过36个学校乘以倍数,减去裸分直接录取的人数,有资格的学生会是全省多少名以内的人呢?

4月强基和综评招生简章扎推,你需要注意这些方面!

竞赛生价值何在?

大家都知道,高考成绩成为强基计划重要的报考条件,那么是否意味着,学科竞赛作为报考条件将不存在了呢?

对于不是顶尖的竞赛生来说:原本的优势不复存在,在竞赛方面投入过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高考成绩受到影响,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我们认为并不是这样。

首先,由于学科竞赛与生俱来的门槛,使得真正的竞赛党本身就具有比普通高考生更强的学习力和时间规划能力,所以他们的课内成绩虽然会受到影响,但这种影响绝不是“无可弥补”的。

其次,我们此前也多次在文章中提到,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中,高考分数的区分度是明显不足的,高校想要选拔出真正的“拔尖人才”,只能寄希望于校考。这意味着,高考分数以外,高校有了极大的自主权,顶尖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校考环节通过大量的竞赛知识和超纲知识来增加选才区分度;这也意味着,顶尖名校考察形式越来越灵活多元,课外知识的广度和创新性思维,远比只会考高分重要。学习竞赛知识备战新形势下的高考变得尤为关键。

4月强基和综评招生简章扎推,你需要注意这些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