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不菲的王大凡瓷版畫

王大凡(1 888—1 961),名堃,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戰亂,後移居安徽省黟縣,其本人出生於江西省波陽縣皇崗村。

王大凡乃儒商後裔,祖上經商教書。由於戰亂,父親王家耀生意失利,靠母親呂玉翠做粑維持生計。王大凡兒時讀私塾3年,13歲前曾學徒理髮,1901年隨父母到景德鎮投靠姐姐開的“紅店”,與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紅店”學藝。三年學徒期滿,王大凡在姐姐的店裡獨立畫瓷。此時,他姐姐用高薪聘請當時著名的洪憲瓷畫家、淺絳彩畫家汪曉棠來店繪瓷,為王大凡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汪曉棠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瓷上文人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仕女畫尤為著名。汪曉棠早年在杭州以繪紙扇扇面畫為生,書法受清代“二王”影響,繪畫與費曉樓、沙山春、錢慧安一脈相承。汪曉棠比王大凡只大3歲, 因此容易溝通,倆人由友誼發展到師徒。汪曉棠不僅教王大凡的繪畫,而且還教他詩詞歌賦。在汪曉棠的引導下,王大凡刻苦鑽研且嶄露頭角。1915年,王大凡與王琦、潘勾宇、汪曉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業公司、景德鎮商會推薦,送巴拿馬博覽會參展。王大凡的《富貴壽考》粉彩瓷板畫,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是當時惟一的金牌得主。

價值不菲的王大凡瓷版畫

目前,在理財的層面上,有越來越多人傾向於選擇藝術品收藏。一來藏品收藏不僅僅可以顯示個人的收藏品味和藝術造詣,藝術品收藏更是能帶來財富的一種好方式。而在各種各樣的藝術品藏品收藏中,有一部分人是熱衷於收藏瓷板畫,從秦漢時期發展到清代中期,瓷板畫以歷史記錄者的身份在記錄著中國的變遷與文化走向,其收藏意義巨大,不僅僅是中國瓷器文化的代表,更是與繪畫藝術完美融合,成為藝術價值極高的藝術品。

很多人對於瓷板畫收藏瞭解並不深刻,瓷板畫最早可追蹤到秦漢時期,那時候人們已學會使用特殊化學顏料手工繪畫上釉並高溫燒製以形成一種平面陶瓷工藝品,它是工藝手工進步的里程碑,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瓷板畫的使用功能巨多,既能被當成圖畫進行觀賞,也能嵌入屏風、櫃門、床架中用以裝飾。

瓷板畫被稱之為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元素,更兼容了中國陶瓷藝術的特點,一併到位展現了逼真的攝影、古典油畫藝術效果的藝術品,至明代中期開始備受人們矚目,到現如今,它已被當成藏品走入廣大藏友的視線中並且深受大家喜愛。正是因為如此,本次在文博會的瓷板畫展上,一副王大凡款群仙祝壽瓷板畫 就獨領風騷,成為瓷板畫中獨樹一幟的存在。

價值不菲的王大凡瓷版畫

據瞭解,這副瓷板畫以超高的繪畫工藝,栩栩如生的繪畫表現手法,運用中國畫中淺絳彩的繪畫方法進行臨摹和創作,將人物的形象、動作、神情都一一展現出來,讓一幅生動的拜壽圖完美展現在眾人面前。在細節上面更是可以看出作者的細心之處,南印度小葉紫檀邊框,通常100cm 、寬55cm,顏色處理得當,從點到面將瓷板畫的精美細緻與形象生動發揮得淋漓盡致。

雖然瓷板畫的收藏門欄一直稱不上高,但是本次出現的瓷板畫還是贏得了眾人的關注,不少藏家都預估該藏品價值不可估量。收藏瓷板畫這樣的字眼也就頻繁出現在眾人面前,其實收藏瓷板畫並非人們想象中那麼簡單。文博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幅“群仙祝壽圖”能取得這樣的關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原來收藏瓷板畫,與其本身的收藏價值是脫不開干係,瓷板、胎釉、上色以及畫法技巧是考察其是否值得收藏的必要條件。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群仙祝壽圖”瓷板畫,無論是從做工上面,還是字體書寫,繪畫功底上面都是一氣呵成,字體流暢,畫風瀟灑絕不拖泥帶水,做工同樣是精湛且耐得住時間流逝,加上品相保存完好,所以這樣的瓷板畫一經面試也就受到眾人推崇。

當然是否大師創作也成為了瓷板畫是否值得收藏的重要因素之一,晚清民間的藝術家們留下的作品可以說是陶瓷收藏家夢寐以求的收藏品,而“群仙祝壽圖”恰恰是那個時期遺留下來的珍品,故而收藏價值不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