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67年:鄭滅東虢,震盪50載春秋,秦祭白帝,影響五百多年

一年三百六十五,老樂閒聊話今古,繼續按照年份聊歷史,該說公元前767年了,這一年仍然屬於東周開端,春秋的真正亂世還沒有興起,看似好像沒什麼大事,但是在東周初期,為周平王建功立業的兩個新興諸侯國,鄭國和秦國,卻因為各自國君做的一件事,分別對歷史產生了50年與五百多年不同的影響。

01.鄭滅東虢,震盪五十載春秋

自從周平王東遷以後,鄭國也跟著周王室來到了鎬京以東的繁茂地帶,此前老樂也介紹過,鄭武公於公元前769年滅了鄶國,並且建都新鄭,鄭國進入了興盛期,但是在多年前,鄭桓公慢慢搬家的時候,他需要討好當地的兩個諸侯國,除了剛剛被滅掉的鄶國外,還有東虢國,所以,鄭武公需要做的是,繼續吞併東虢。別看東虢國在歷史上不起眼,貌似也不算什麼大諸侯,但是他們的背景還是很深的,因為東虢國的開國君主是周文王的弟弟,資歷當然不凡,而且隨著大量的文物出土,證明了東虢國的國君在整個西周王朝,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鄶國被鄭國吞併之後,東虢一定會對鄭國嚴加戒備,他們在當時也有這個實力,鄭國想要像偷襲鄶國一樣瞬間吃掉東虢,是不可能的,秣馬厲兵準備幾年是正常情況。

公元前767年:鄭滅東虢,震盪50載春秋,秦祭白帝,影響五百多年

另外,對於鄭武公來說,打東虢也需要他說服自己,因為按照一些史料的記載,東虢國是支持周攜王的,而鄭國面對周攜王的態度是比較搖擺的。說到這裡,要簡單介紹一下週攜王,此人名叫餘臣,說起來身份也比較模糊,有人說他是周宣王的兒子,周幽王的弟弟,也有人說他是周幽王的兒子,因為那個時代資料相對還不是很多,所以這位周攜王的輩分,實在說不清。但不管輩分如何,他肯定是血統純正的周天子後代,因此,在周幽王死後,西周的一些實權派,是承認餘臣繼承人資格的,並且最終在東虢國君的支持下,正式確立了餘臣的王位,這才使得他被後人稱為周攜王。

公元前767年:鄭滅東虢,震盪50載春秋,秦祭白帝,影響五百多年

至於“攜”這個稱呼,基本被認為是惡諡範疇,大概意思就可以理解成餘臣不是公認的周王,不過是個周王室攜帶出來的附屬品,添頭,但又不能稱為“假王”,因為在那個時代,“真”的反義詞是“偽”,不是“假”,假王有臨時當王的意思,跟攜王有本質區別。就像如今的職場中,合同到期的臨時工,和因為違規違法行為而被開除出的員工,性質是不一樣的。由此,一個非常明顯的矛盾就來了,我們作為後人瞭解到的是,周平王在諸侯的保護之下東遷,成為了正統的天子,但在當時不一樣,兩位周王並立,而且血統都沒有問題。可自古以來,大家就明白“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周天子,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他們彼此肯定是將對方看成反叛的。

公元前767年:鄭滅東虢,震盪50載春秋,秦祭白帝,影響五百多年

那麼,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出現了,既然周平王宜臼是周幽王的嫡長子,又是太子,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來看,他繼承王位合情合理,為什麼會有不少人選擇周攜王呢?原因很簡單,周幽王被殺,就是宜臼的外公,申侯勾結西戎乾的,而申侯這麼幹的原因則是因為宜臼早已被周幽王廢黜了太子之位。這就讓宜臼很尷尬了,一個被廢的太子,勾結了“外人”,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於情於理都不適合當週王吧?所以很多人自然更加傾向支持周攜王,更值得玩味的是,鄭桓公是為保護周幽王為國盡忠的,從某一個角度上說,周平王也算是鄭武公的“殺父仇人”,但鄭武公卻果斷地加入了保護了平王東遷的隊伍,究其原因,也許就是為了鄭國可以順利東進罷了。

公元前767年:鄭滅東虢,震盪50載春秋,秦祭白帝,影響五百多年

但攻打東虢就沒那麼簡單了,這意味著鄭國將正式與周攜王為敵,那就等於讓鄭武公更加不能為父親“報仇”,因此老樂才說,鄭武公想要攻打東虢國,先要說服自己。可現實是,鄭武公既然為了能夠順利東移,已經站在周平王一邊,接下來為了吞併東虢,以捍衛周平王的正統身份,懲治支持反叛為旗號出兵,自然也沒什麼了不起的。隨後的事實證明,滅了東虢以後,鄭國並沒有再對周攜王採取什麼行動,而是關起門來經營自己的事業,管他天下是餘臣的,還是宜臼的。反過來說,從那時起的鄭武公,他的所作所為,都已經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了,與盡忠周王室與否,關係不大,所以他的兒子鄭莊公,在後來小霸於天下,公開與周王室分庭抗禮,也不是單純是仗著自己有實力才目無天子的。

公元前767年:鄭滅東虢,震盪50載春秋,秦祭白帝,影響五百多年

巧的是,在鄭國消滅了東虢的整整五十年後,也就是公元前717年,鄭莊公跟周天子正式“開撕”,對於這些內容,老樂將在相關年份的介紹中,再細說一二。總之,這一年算是為五十年後,鄭莊公敢於公然對抗周王室,拉開春秋亂世大幕,埋下了一個重要的伏筆。

02.秦祭白帝,影響五百多年

說完了鄭國,再來簡單看看秦國,剛剛擁有了正式諸侯“編制”的秦襄公,卻沒有相應的待遇,雖然周平王已經下旨,讓他隨意攻取西戎的土地,打下多少都歸秦國,但現實是,這樣一張“空頭支票”能有多大說服力,又有多少人會信服秦襄公,跟他賣命搶地盤呢?本質上講,當時的秦國跟“皮包公司”差不多,實力有限,號召力更小,想要融資,擴大經營,都沒多少人買賬。因此,秦襄公如果要大幹一場,必須先造勢,有了足夠的聲勢,吸引來更多的支持者,甚至是股東,才有機會“上市”。無論古今,造勢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找一個強大的靠山,注入雄厚的資本,這種資本是實體最好,沒有實體,強大的精神動力也可以。而在兩千多年前,最強大的動力,莫過於找一個神聖的祖先,因此,秦襄公選擇了祭奠少昊金天氏。

公元前767年:鄭滅東虢,震盪50載春秋,秦祭白帝,影響五百多年

少昊屬於西方天神,傳說他是太白金星的兒子,被後人稱之為“白帝”,跟黃帝(軒轅氏),炎帝(神農氏),青帝(太昊),玄帝(顓頊)並稱為五色帝或五方帝。雖說這一切,不過都是神話傳說範疇,但在東周時期,還是被普遍相信的,由於秦國出於當時的天下西方,秦襄公才順理成章地祭奠白帝做了自己的祖先,獻上了騮馬、黃牛、公羊這樣隆重的祭品。在這裡,有一個問題是老樂不太明白,但又沒有查到更多資料,無法貿然下結論的——都說少昊是嬴姓始祖,所以秦國君主才通過這一點認祖歸宗,但這會不會是因果倒置呢?因為秦襄公是嬴姓,他拜祭了少昊,所以後人才認為少昊是嬴姓始祖的呢?然後又經過千百年流傳,原因變成了結果?雖說伯益是嬴姓的公認祖先之一,但沒有證據表面,伯益跟少昊有什麼關係。對於這些問題,還望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公元前767年:鄭滅東虢,震盪50載春秋,秦祭白帝,影響五百多年

總之,不管秦國與少昊的真正關係如何,這位祖宗是被秦國人定下來了,這在當時是秦襄公提高威望,聚攏人心,更好地開疆拓土的必要手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位為秦立威的“白帝”,最終也成為了亡秦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在五百多年後,劉邦崛起的標誌就是斬白蛇起義,而這被砍的白蛇是“白帝子”,只有註定肩負滅秦重任的“赤帝子”才有這本事,劉邦正是這位“赤帝子”。用我們現代人的觀點來看,無論是秦襄公,還是漢高帝,他們都是在拿白帝做文章,給自己營造聲勢,再借用劉邦手下幾位名臣的典故,正所謂是:成也白帝,敗也白帝。但白帝能影響這段歷史長達五百多年之久,也算是難能可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