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股市穩賺,讓市場變成你的提款機?


如何在股市穩賺,讓市場變成你的提款機?

01

回顧我入市的第一筆操作

做股票,所有人的目標都是賺錢。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賺錢路子,有些人追逐熱門股票和題材,有些人選擇技術分析指導自己每天的操作,還有一小批人更高端,選擇使用程式化交易,當然也少不了價值投資。

資本市場是複雜的,也許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能在市場活下去並且活的不錯。而我深信,低估值就是投資的終極秘訣,低估值是投資的第一生產力。

下面以我入市以來的第一筆投資說起。在2012年,儘管只是一個投資小白,但“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句格言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腦海裡。因此,當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儘量避免虧損。由於資金量很小,我只需要找出一家非常不錯的公司買入。

什麼樣的公司會更安全?那時我想到的是規模夠大的公司。於是我在 2011年中國五百強公司中一家家的找,終於選中了浦發銀行。主要是這幾個數據吸引了我:市盈率 4.5倍,股息率 4.2%,股票價格低於其每股淨資產,過去幾年的盈利穩定增長,之前一段時間沒怎麼上漲。

我考慮到,銀行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在這個價位上,除非銀行業垮了,否則買這隻股票幾乎不可能虧損。當年9月25日,我全倉買入浦發銀行,幸運的是,我幾乎是以當年和今後幾年的最低價格買入的。

買了沒多久,國家成立上海自貿區的消息如火如荼,浦發銀行迎來一波熱炒。不到5個月的時間,股價上漲超過 70%。緊接著來的是 2013年中的錢荒,浦發銀行也深受影響,一度下跌逾 40%,再其後便是令人記憶猶新的 2014-2015大牛市,以及隨之而來的熊市,和 2016年初的熔斷事件。

最可怕的是,浦發銀行成都分行 2017年上半年爆出驚天大案,涉及不良貸款近千億!2018年初銀監會查實,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違規向 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 775億,四川銀監局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罰款 4.62億,浦發銀行內部問責近200人!這一事件大大拖累了浦發銀行的股價。

買入浦發銀行後,我曾想過持有十年來親自體驗長期持有的威力。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發覺得浦發銀行不再值得繼續持有。我也早就認識到,價值投資不意味著一定要長期持有,長期持有也未必就是價值投資,於是在 2018年8月末賣出。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我賣出的時機都差到了極點。可是回頭計算一下,以後復權計,我持有浦發銀行六年的年複合收益達到 15%,這是在我賣出時機極為糟糕的情況下取得的——不僅僅是浦發銀行業績持續低迷、資產質量每況愈下,並且還遇上中美貿易戰帶來的悲觀情緒引發市場大跌。

如果我更早一點賣出(比如說提前半年至一年),年複合收益率至少是 20% 以上。

為什麼我賣出浦發銀行的時機如此糟糕,卻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收益?答案只有一個:我買入時的估值足夠低!

我的買入價格是 4.5倍PE,0.75倍PB,股息率 4.2%,而且當時銀行業依然維持著兩位數的業績增長,這一切構築了強大的安全邊際!也意味著虧損的風險較低,同時盈利的空間足夠高。

02

穩賺的買法

我們都能感受到,真正好的機會並不經常出現。這很容易理解,市場並不傻,當好機會來臨時,市場上的聰明資金就會追逐而來,導致絕大多數時候低估值的坑很快就被填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註定無法抓住低估值的機會——當年我就抓住了一次這樣的機會(那時還是純小白)。那麼,什麼情況會造就低估值機會的出現?

我個人認為,無非以下幾種情況:

1、極端熊市帶來的低估機會

在慘烈的熊市後期,個股普遍會有巨大的跌幅。這樣的機會通常3-5年才會有一次。

猶記得 2015年,市場恐慌性下跌帶來了大量鑽石級別的投資機會,而 2018年A股由於中美貿易戰及左右之憂的深度下跌,也帶來了大量黃金及少量鑽石級別的低估值機會。

當下,新冠肺炎的衝擊下,已經有不少公司出現了或者出現過好機會。

這裡我必須要強調的是,所謂的低估值,並不是低市盈率、低市淨率這麼簡單,而是必須考慮企業成長的空間、所處行業的市場容量、是否永續、槓桿情況、管理層是否有足夠的進取心及誠信度等等綜合進行評估。

我們也不能指望出現一次熊市或者重大利空事件,就非得等到某家看好的公司腰斬後才入場。

一般來說,優秀的白馬公司,股價短期下跌 30%-40% 就已經是非常大的跌幅了,而想著非要等到股價“腰斬”才入局,往往會錯失抄底買入的機會。

比如說我在之前文章中屢次提示的中國國旅、上海機場、瀘州老窖等個股的買入機會,就有許多朋友想著買的更便宜,結果痛失良機。

我們知道,評估一家公司內在價值最科學的方法是自由現金流折現(DCF法),按照DCF的公式,就算某家公司今年的利潤全部損失為0,對其內在價值的損失也就 5% 左右。

市場情緒確實會放大短期利空的影響,但下跌 30% 已經將損失比例放大了 6 倍,還希望市場繼續下殺,買到更便宜的價格,那就屬於過於貪婪了。

2、行業或公司的黑天鵝事件

A股歷史上,這種例子也非常多見,如 2012年反腐及塑化劑事件帶來的貴州茅臺、五糧液等白酒股買入機會;2008年乳製品行業的三聚氰胺事件帶來的行業龍頭伊利股份的投資機會;2018年的長生疫苗造假事件帶來的醫藥行業部分公司的投資機會。

3、行業或公司遇到一時困境

再好的行業或公司,也有遭遇困境的時候,如年度或季度營業收入、淨利潤下滑。當此之時,總會有人無法忍受公司一時的困境,選擇用腳投票,也會帶來公司股價的調整。如果我們確信,公司長期競爭優勢並未削弱,此時買入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如格力電器在 2015年度營業收入、淨利潤同比分別下降 28%、11.5%,回首過往,當時的確是良機。


4、市場長期的偏見

如格力電器、萬華化學等業績增長速度不慢的優質藍籌股,市場長期視而不見,只給出十倍左右的估值,這真是太奇葩了。

5、冷門行業及公司

冷門股一般就意味著低估值——人人都愛的熱門股票,往往是因為股票漲上去才成為熱門的。彼得林奇執掌麥哲倫基金13年年化回報率29%,他的投資箴言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避開熱門股,在冷門股中尋找機會。

近幾年最突出的例子便是涪陵榨菜和安琪酵母,特別是涪陵榨菜,許多人當初都認為,榨菜這個行業沒什麼前途,因此公司最多也就小打小鬧,過個滋潤的日子,故而關注者寥寥無幾。誰知道涪陵榨菜深耕榨菜領域、打造強大的銷售渠道後,小幅提高出廠價帶來了公司淨利潤突破性的增長!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過去 4年股價漲幅超過 500%!

我相信,我自己選擇買入的港股福壽園,也正是這樣一家處於冷門行業的優質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熊市中買入、行業或公司黑天鵝事件買入、公司遇到困境之時買入,特別需要我們有一顆堅定不移的心。在下跌過程中,往往隨著價格的下跌,利空的消息就越多,此時大多數人甚至行業內的專家也會被層出不窮的負面信息擊潰,從而斬倉出局或者不敢重倉買入。

我們也要避免犯過於貪婪的錯誤,即使估值很低了,仍然期望再低一點、再低一點,最終錯失大好機會。過於貪婪和過於害怕風險是投資大忌,無論牛市還是熊市。

利用市場偏見、尋找冷門公司的機會則需要我們能夠堅持主見,不被市場中的噪音如“這家公司爛透了”“這家公司能有什麼前途”所幹擾,否則我們永遠也無法把握住類似格力電器、萬華化學、涪陵榨菜、安琪酵母這樣的機會。

低估值,也並不是低市盈率、低市淨率或者高股息率那麼簡單,正如巴菲特在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所說,價值投資中的“價值”並不是絕對的低市盈率,而是綜合考慮買入公司的各項指標,例如是否是投資者理解的業務、未來的發展潛力、現有的營收/市場份額/有形資產/現金持有/市場競爭等。

近期,受疫情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劇震,A股也受到波及。當此之時,尤其需要記住:低估值是投資的終極秘訣,低估值也是投資的第一生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