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战:赵括战死,马谡败逃,韩信完胜,原因?说了你不信


背水一战,你再熟悉不过,但你深究这里的细节,却这绝对是令你脑洞大开的一次战役。

讲这个战役之前,先说说历史上有三个有名的人物,经常拿他们来做教材,教育后人。战国的赵括,三国的马谡、秦末的韩信。

人生第一战:赵括战死,马谡败逃,韩信完胜,原因?说了你不信

三个人首战,具有绝对优势的赵括,长平一战,赵军四十万人兵败,被坑杀,赵括死无葬身之地。背负着诸葛亮巨大信任的马谡,失守街亭,败逃,最后孔明哭着鼻子把他斩了。

两人按现在说法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家境优渥,典型的高富帅,学识标准达到985、211级别,谈起兵书战策,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能把赵国国君、诸葛孔明侃晕,拿国运赌在两个人身上,怎么会是一般人?结果却是令所有人目瞪口呆。

人生第一战:赵括战死,马谡败逃,韩信完胜,原因?说了你不信

相反看看待业青年韩信,他的过去不忍直视:忍羞钻过裤裆,厚脸皮蹭饭、靠洗衣服老太太接济过活,却靠着自学,精通了兵法,自己首次指挥的战役叫井陉之战,名气不得了。因为它为中国文化创造了两个成语,一个是“背水一战”,还有一个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场战役,韩信以3万人的兵力,击败了赵军20万人。

如果你以为自己真的了解这场战役,那还未必。

人生第一战:赵括战死,马谡败逃,韩信完胜,原因?说了你不信

关于这场战役,你知道的是这样的:韩信让军队在水边列阵,面对敌军,也就是说,后面是河,前面是敌人,没有退路,于是激发起了部队的士气,一战而胜。

韩信总结战役胜利的最有名的话“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大家佩服的不行。

《孙子兵法》也有这种说法。但是奇怪的事情来了。后世所有想学韩信的人,没有一个成功的。比如三国时期的徐晃,也是搞背水一战,结果被赵云杀得人仰马翻。

想想也是,大多数人如果身临绝境,那恐怕第一反应是惊慌失措,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拼死一战啊?

人生第一战:赵括战死,马谡败逃,韩信完胜,原因?说了你不信

其实,冷兵器时代,打仗实力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士气。有专家说,古代的守城战,一般都是倚城而战,就是军队开到城外,背后是城,和敌人开打。守方知道可退会城,心里有底,在士气上就拉开差距了,守方更容易赢,这才是古代城墙真正的价值。

这和背水一战有矛盾吧?哪个才正确呢?

先给你画个韩信布阵的战争地图,你就明白其中的机关了。

韩信的部队在河西,赵军在河东,隔水对望。

人生第一战:赵括战死,马谡败逃,韩信完胜,原因?说了你不信

晚上,韩信先派了2千名轻骑兵,渡河,埋伏在赵军大营北边的山上,记住是埋伏,赵军不知道。

第二天,派出了1万人的精锐部队渡河。在河边列阵,然后,韩信带领2万人渡河,穿过这1万人,到达赵军营前,记住1万人在河边没动。

赵军20万大军,韩信带了2万人就到营前叫板,赵军将领一看,这么几个人,还想打仗?出营打它!

一顿厮杀,血流成河,赵军相对汉军,汉军有秩序地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了河边上。

奇迹就在这里开始上演,河边的那一万精锐部队,是生力军,以逸待劳,加入战斗。两军就在河边开打,这个时候,韩信喊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而战!”

心理学大师韩信早就算到了,外面喊杀声震天,守城的将领肯定待不住了,于是赵军倾巢而出,下山摘桃子来了。

你猜的不错,埋伏在大营后山上的2千轻骑兵上场了。空营,2千人足够拿下了。拿下之后,迅速拔下赵军的旗帜,换上了汉军的旗帜。然后大喊,赵国已灭,赵王已成俘虏。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赵军突然听到,老家被占了,前方还有如狼似虎的韩信主力。赵军军心就乱了。前面我们讲,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士气是关键。一旦军心不稳,军队越多,崩溃得就越厉害。后面的事就发生得很自然了。赵军主将被斩,赵王被擒,韩信一战成名。

看见没有,韩信是个人性大师。

他预见到整个战争进程,他看见了每个环节,每个环节,该做什么,一环套一环,最后等待给赵军以致命一击,这一击,要击中要害,要彻底摧毁赵军,他做到了。

他也在冒险,他担心退兵的时候,军队士气不稳,先崩溃了怎么办呢?所以先过河,背水列阵的一万精锐就是保险。以逸待劳的一万精锐生力军,就像一块钢板一样,稳住了自己这一方的局面。

反复读背水一战,有个最大收获:

人生第一战:赵括战死,马谡败逃,韩信完胜,原因?说了你不信

不要囫囵吞枣地照搬照抄圣贤经典。“置之死地而后生”。现场有灵魂,如果就那这句话指导战争,不究细节,那么请问,置,怎么置,死地,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死地,又是怎么个后生?只听了一句,我们就什么也学不到。

再讲个故事。

古代有个人叫刘阳,老爸是识马专家,暂叫他老马。老马写了一关于识马的书。第一个传给刘阳,让刘阳按书中指导找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找到了马,老马看了半天也没看到马,就问:“马呢?”刘阳像拿宝贝一样把马拿了出来,居然是一只癞蛤蟆。这就是按图索骥的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