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这句话出自哪里?有何寓意?

今古杂坛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出自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篇。

天下本就是大家的,你非要占为己有,岂能不乱?

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都是于公于私的矛盾与统一。因为私心杂念而引发战争,又因为无私而达成统一。

有句话叫做自私的人不适合做领导。国家领袖也一样,没有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格局,只是单纯为自己贪图享乐,那一定会让国家分崩离析。

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虽然不懂治理国家,但我们知道喜欢什么样的国家,愿意追随什么样的领导。一个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人或民族必定成就不了大业,即使偶尔得到也会失去,因为没有天下为公的境界,世界必定会出现纷争,你的私心,就是你的致命弱点,就会被七情六欲所击败。



燕九文化


把欲望关进自律的笼子,才能虚伪从容。大公无私得人心。出自《吕氏春秋》


潙洎己笩訁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的巜吕氏春秋-贵公》。意思是说,古代贤明的国君治理天下,一定会把大公无私放在首位,只要做到公平公正,天下就太平了。《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中也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社会公平正义、人人安居乐业,只有达到了这个愿望,才能把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社会和谐、百姓幸福、世界和平。


红凤信美


出自《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原文为“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寓意:古代贤明的君王治理天下,首先能做到大公无私,只有公平公正,天下才会太平祥和。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落脚点。我们只有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努力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才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精卫填


【原典】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吕氏春秋· 贵公》

【注译】从前,古代贤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一定会首先做到大公无私,只要大公无私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是因为大公无私而得到的。

【解读】吕不韦的这个结论,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他说:“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意思是说,看看上古的记载,得到天下的人很多,他们都是因为大公无私而得天下,而他们失去天下一定是因为偏私。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生长一类东西;甘露和及时雨,不独独偏私于一物;万民的君主,不私爱一人。

伯禽要出发前,向周公请教怎样治理鲁国。周公说:“一心给百姓谋利,而不要从百姓那里得到私利。”

楚国有一个丢失了弓的人,不肯去找回它。说:“一个楚国人失落了它,另一个楚国人得到了它,又为什么要找它呢?”孔子听说此事,说:“去了那个‘荆’字就可以了。”老聃听到这件事,说:“去了那个‘人’字便可以了。”老聃是达到了公的极点了。

天地之大,生养众人,却不把人看作是自己的儿子;成就万物,却不为自己所私有。万物都受到天地的恩泽,得到天地的好处,而没有人知道这好处从何而来。这就是三皇五帝的道德。

管仲病重,齐桓公去看望他,说:“仲父病得厉害了!病重时,所有的人都不回避说生死,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掌管)呢?”管仲对答说:“过去我殚精竭虑,也没把这事搞得十分明白,如今病得朝不保夕了,我又怎么能说得清呢?”桓公说:“这是大事,唯愿仲父告诉我。”管仲恭敬地允诺,说:“您想用谁做丞相?”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说:“不可以。我与鲍叔牙相好,鲍叔牙的为人是清正廉洁,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不和他们亲近,一听说某人的毛病,一生都不忘。”“不这样,那隰朋可以吗?”“隰朋的为人是:记住上世贤人,要求自己仿效他们,因为自己的德行不如黄帝而自愧,又可怜不如自己的人;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抓总纳,对一些小事不去过问;对不是自己范围的事,并不求什么都知道;对人,也有看不到的地方。如一定要选,那隰朋是可用作丞相的。”丞相,是大官,做大官,不应什么事情都搞清楚。不应表现小智慧来矜夸。

所以说高明的匠人,不亲自用斧斤砍削;高明的厨师,不亲自摆设餐具;大勇之人,不亲自上阵厮杀;王者之师,扫除无道,却不做害民的兵。齐桓公行公道而不记私怨时,起用管仲,使自己成了五霸首领;而齐桓公徇私情呵护自己所爱,任用谄谀之人竖刀,以至死后尸身腐烂得蛆都爬了出来还不得下葬。

人小的时候愚笨,长大了就有了智慧。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天天喝醉了还想穿戴整齐,利欲熏心还想出以公道,贪婪暴戾还想成就王道,就是舜都不能做到,何况凡人呢?


你聴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语出《吕氏春秋·贵公》。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首先做到公正,公正就能使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是因为公正。公:公平;公正。平:治。



天一商道矿疗养生


战国末年,吕不韦任秦国相国后,集合门客共同编写了一部集“儒士,使善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合十余万言。备天地古今万物之事”的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全书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各家之言,引证了许多古史旧闻及天文.历数.音律方面的知识,对于研究很多秦以前各家思想提供了详实资料。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正是出自《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篇,古代贤明的君王在治理天下时,一定会把公正放在第一位,这样就能把天下治理的井然有序,人们安居乐业,天下自然就会太平。

吕不韦

天下不是某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人们设立君王的本义,是期望在君王的管理下,能公平公正的处理一些事情。能得到天下的人,一定是能大公无私的人;而失去天下的人,一定是因为过份偏颇,有失公允的人,在《尚书.鸿范》中说:“不偏私,不结营朋党,君王之道平坦宽广”。

这好比万物的生长,离不开阴阳的协调,雨露均沾,不偏不移某一物体。而做为君王,应该大公无私,不能偏私某—些人。想当年周公的儿子伯禽刚被封为鲁国国君,在去封地以前,专门去请教周公施政方法。周公对他说:“施行对老百姓有利的政令,而不能做藏私,做对自己有利对老百姓有害的事。”

楚国有一个人丢失了弓箭,不但不去寻找,还对人说楚国人丢失了弓箭,一定是楚国人拾到,又何必去找它呢。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楚国人还有私心,应该去掉“楚国”二字;而老子听孔子这样话,说去掉“人”就行了。失之得之,有失有得。

贤明君王的德政大公无私犹如天地,孕育万物生长,而不视为己有,让万物都能得到恩泽而不知这些恩泽的来处。天地不偏不移生长万物,日月不偏不移照耀万物,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正是由于天地日月四季无私地施其恩德,万物才能得到生长。

为了更好的治理天下,尧有十个儿却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而舜也有九个儿子,他把帝位禅让给了禹,因为他的公正无私 ,才使得当时的天下太平,人们的生活稳定。

晋平公因南阳缺个邑令,问询祁黄羊,祁黄羊对晋平公说“解狐可以”。晋平公不解的问:“你不是和解狐有仇吗?”祁黄羊答:“大王问谁可以担任南阳邑令,没问我和谁有仇啊。”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任命军事尉官的事,祁黄羊直接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孔子听说后,赞叹道:“外举不避仇人,内举不避家人,祁黄羊可谓大公无私也。”祁黄羊以公而无私赢得了朝野内外的赞誉,他的言行也随之成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而晋平公在祁黄羊的辅佐下,国力大盛,与宋.卫等国结盟,再次恢复晋国霸业,一时天下太平。


刘敦杰


《吕氏春秋》


陇上老妖


这是《吕氏春秋》的一句话。寓意是要治理天下,一定要大公无私,只有大公无私天下就太平了。吕不韦这句话是对治国者的一种警示,心怀天下,心怀庶民,从政之德,律己之心,一切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考虑,做任何事都不搀杂私心杂念,如此才能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愚湖之


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古代贤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一定要首先做到大公无私,只要大公无私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是因为公平而太平的。只有天下为公才能让人民信服。

吕不韦遍读历史经史子集,观察社会风气的变化,得出的结论。他说: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统治者得天下,是因为公平,失去天下,是因为是新原因。社会的发展进步取决能否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自古以来,人心向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警示始终是历史的真理。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个道理。治理天下必须心有百姓,你才能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