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卡到高拉特:解析2011-2015賽季恆大核心變化背後的意義

2011賽季廣州恆大成功衝超,在隨後恆大的中場先後引入了孔卡,迪亞曼蒂,高拉特三位核心球員。在這期間恆大也贏得了2013,2015兩個賽季的亞冠冠軍。那麼,從恆大三位核心球員的轉換中,我們可以看出怎樣的變化呢?

從孔卡到高拉特:解析2011-2015賽季恆大核心變化背後的意義

恆大的孔卡時期:李章洙和裡皮對孔卡的使用,體現了兩位主帥完全不同的戰術高度

雖然孔卡在恆大的歲月,恆大經歷了從李指導到裡指導的轉變,但同一個孔卡,兩位主帥卻有不同的玩法。在李章洙時期,恆大基本屬於“前4後7”的組合,除了郜林之外,其餘的本土球員基本很難參與進攻。孔卡等外援更是幾乎不參與防守。因此在比賽中恆大雖然攻勢很足,但三條線之間彼此區域劃分分明,不少球迷甚至認為球隊有一種割裂感。

從孔卡到高拉特:解析2011-2015賽季恆大核心變化背後的意義

和李章洙不同的是,在裡皮的戰術板上其實一直都沒有專職前腰的位置。裡皮出任恆大主帥之後,對於全隊的要求都是全攻全守,作為意大利教練的他對防守的要求自然很高,“即便是齊達內也必須參與回防”。因此,在裡皮時期,恆大雖然仍然以孔卡為核心,但全隊的跑動更靈活,且孔卡也被裡皮逐步改造成BTB的球員。在恆大4-1大勝柏太陽神的比賽中,孔卡先是打入一腳世界波,緊接著在回防時又在門線上完成了解圍。但孔卡這樣需要腳下球,移動速度不足的球員很難達到裡皮預想的高度。2014年孔卡離隊,既是一種突然,其實也是裡皮戰術變革的必然。

從孔卡到高拉特:解析2011-2015賽季恆大核心變化背後的意義

2014年迪亞曼蒂到來:這是一次必要,卻有些激進的改革

2014年孔卡離隊,意大利國腳迪亞曼蒂抵達中國加盟廣州恆大。迪亞曼蒂換孔卡,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並不算成功,但對於在2012-13賽季已經拿下中超全滿貫的恆大來說,這樣的變革顯然是必要的。對於裡皮來說,這樣的主動變革既需要野心,也需要勇氣。

和孔卡喜歡把球控制在腳下不同,迪亞曼蒂在場上不但跑位更飄忽,同時也要求隊友們提前跑動,對傳球和跑動有一定的預判性。裡皮此舉如果成功了,中國本土球員的無球跑動能力就會有更強的提高。但由於迪亞曼蒂受制於自己的年齡,他的跑動能力,發揮的穩定係數已經有了極大的削弱,加上2014賽季的廣州恆大因為冬訓不繫統,在體能儲備上和2013賽季有極大的區別。因此恆大在2014賽季的整體表現只能說差強人意,雖然保住了聯賽冠軍,但亞冠和足協盃都出局了。但裡皮在2013賽季球隊達到上限的情況下期待突破“天花板”這次嘗試,無論如何不應該被苛責。

從孔卡到高拉特:解析2011-2015賽季恆大核心變化背後的意義

引入高拉特:一個優秀的“9號半”,一次漸進式的變革

在迪亞曼蒂離隊之後,頂替迪亞曼蒂的並不是一個孔卡式的古典前腰,而是巴西外援高拉特。從球員特點來看,高拉特是控球加強版的托蒂型球員。雖然在一腳傳球的能力上高拉特比托蒂不可比,但高拉特是既可以控球,又可以在必要的時候一腳傳球。在技術全面性上遠勝過孔卡。一個優秀的“9號半”球員既可以讓中國球員有所提高,同時也避免了孔卡同質化的外援容易被對方盯防的弱點。2015賽季恆大最終能夠奪取亞冠冠軍,高拉特的發揮至關重要。在恆大戰勝首爾FC,淘汰城南FC的兩戰中,高拉特的發揮都至關重要。而後續引入真正的BTB核心保利尼奧,更是讓恆大中場的控制力,衝擊力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從恆大的三位中場核心變革中,我們可以看到恆大從李指導到裡指導戰術上的變化,也能夠窺見裡皮當年的野心和構想。當然,由於主觀和客觀的種種因素,2014賽季恆大的表現不算太好,裡皮和意大利團隊在2015賽季甚至沒有等到恆大完成漸進式變革的時刻,這的確是讓人有些遺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