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毅仁父子故居,赏梅绝佳处,无锡“梅园”!

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安石曾有咏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十分形象地刻画了梅花的风姿与品格。梅树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栽种历史,我国人民又特别喜爱梅花,把它与松、竹并称,誉为“岁寒三友”,绘画中也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古往今来,以梅花为题,借梅言志的诗词、书画极多,许多园林也是以梅颂山,以梅组景。在江南,赏梅胜地东有苏州邓尉山,西有南京梅花山,无锡梅园在两者之间,尤其引人注目。

荣毅仁父子故居,赏梅绝佳处,无锡“梅园”!

梅园,它始建于1912年,位于无锡市东山、浒山和横山之间,前临太湖,背倚龙山,东距市区7公里,南离太湖1.5公里。位置之绝,在于它四面有山,风景如画;选址之胜,则在于傍而又离,离而又接的妙处。梅园因何而建?这里还有这么一段历史:当初,生长在无锡的民族实业家荣德生、荣宗敬兄弟怀着“为天下布芳香,与众人同游乐”的心情,购进了清末进士徐殿一的小桃园,种梅数千株,著名品种有玉蝶梅、墨梅、杏梅和朱砂梅等。因敬重梅花“群芳之先觉”的品质,故以梅为题,始称“梅园”。解放后,荣毅仁先生于1955年将梅园献给了无锡市人民政府。经过历次大规模的扩建与整修,现有面积约27公顷。每当早春二月,5000株梅花凌寒怒放,山翠梅艳,暗香阵阵。冬日,踏雪寻梅,领略那脉脉浮动的幽香,疏影横斜的风韵,自会别有一番雅趣。只要人们一提起“梅园”之名,就会顿感芳香四溢。今日的梅园老藤修竹,古梅瘦石,桂树荷塘,牡丹花圃,亭台楼阁,更是清新飘逸,使人游趣无穷。那无限的芬芳能让您陶醉于梅园之中。

荣毅仁父子故居,赏梅绝佳处,无锡“梅园”!

进入园中,有块高达2米,长0.7米,重约1.5吨的紫红色巨石,上刻“梅园”两个字,它以太湖石为背景,在紫藤和古柏的掩映之下,显得十分隽逸秀丽,这就是梅园刻石。当年荣先生在此建园后,遍求书法名家题写园名,无奈一直未得佳作。1916年,荣德生先生亲笔题写“梅园”,把它刻在这块巨石上。但是,在动乱的年代,连这块巨石也不能幸免,梅园改为“大荣公园”,直到1971年才恢复原名。1980年,得到荣先生手迹,巨石得以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风采不减当年。在“梅园”刻石的后面矗立着一块古色古香的太湖石。太湖石以高大为贵,往往设置于轩堂前后,以及花卉树丛之间,颇为美观,梅园中还有几块更为隽秀的太湖石

荣毅仁父子故居,赏梅绝佳处,无锡“梅园”!

经过紫藤花棚,在它的东面,我们看到的这一口泉,名为“洗心泉”。此泉凿于1917年,四周用黄石驳砌,深为0.66米,泉水清冽。原来有“洗心泉”刻石,并镌有“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吾浚此泉,即以是名”的题跋,署名是“东农居士”,这是荣德生先生的号。后来,荣先生还特命儿子荣毅仁写了《洗心泉记》,文中说:洗心者,用以洗心中无形之污耳,借以寓警,非真可以泉水洗人心也。可惜,这泉久已湮没,直到1983年,园林部门在改建梅园时,挖出此泉,进行了修复,遗憾的是荣先生的刻石题跋也已散失,无从寻找。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宁静致远游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