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与我们生活中的“道德”有什么不同?


老子的“道德”与我们生活中的“道德”有什么不同?

“善于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人,自然,她的“心灵”开了一扇窗户”。这扇窗户的作用,打开了她的眼界,拓宽了她的思维。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不满意自己当下的人生,所以,内心与外界有着一道“横梁”。修远,在过往也是这样的心性,以至于错失很多当下的快乐。可对具于“高级动物性”的人来说,如不能天天饱餐一顿,随时流浪街头的日子如何快乐起来?

我们总会拿“活在当下”去安慰自己,说教别人。可事实的人生中,你没有经历过他人的生活,是无法感受到对方内心的不安。“经历”是任何人疗愈内心不安的良药,这里面有时间、思想、认知等等,最重要是独自面对活着的勇气,还要自我激励前行着,这份“孤独”成了内心的秘密。

年轻有为的傲气是需要的,要不我们怎会明白青春岁月的美好。或许这份傲气的背后有不为人知的真相,哪怕这个真相让你难以启齿,但事实因为有这个真相的存在,人的生命才有了“动力”。

人通常“有心”用人性道德看待与标准化他人,可就“无心”看待自己的一切思想言语行为。用自己的标准制定的“道德”,除了自己本该遵守,我们无需强加给任何人。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来自亚洲新闻周刊杂志的报道,李嘉诚公开回复国人:

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我更像你的邻居老头而已

李嘉诚:我是一个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无论高的,还是矮的,我都不想有。因为我不是道德家、教育家、更不是什么阴谋家、政治家,我仅仅就是一个商人而已。了解这一点,你就很容易读懂我的自我辩护。很多时候,我的选择,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不是因为我想进行这样的艰难选择。

以上报道是否来自李嘉诚的自述?我们不论真假了。但在社会中,对类似“李嘉诚”人物,进行自我标准化衡量“道德”的,无不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他人的。“鱼不可脱于渊,国这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说,不同人,生存本质都无法离开自己的“道德”,但不同人生存法则必然会引起争论。所以“生存”物质优越的人,不要把自己生存利器(利益与产生利益的工具)向其它人们展示炫耀。老子在这里说明,人性这个东西是很难平衡的,往往越是没有。得不到都会生出排挤之心,从而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

“李嘉诚”有自己的“道德”尺度,但他说明了,自己只是个商人。以其它形式来“道德化”他,完全是不道德的行为。每一个时代,人们生存环境是不同的,自然人们生存选择与认知会有很大差距。我们何需拿当下去看待六十年前发展的果实,用当下的“道德”来衡量呢?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是说,“大德”的形式,唯有随着“道”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怎么理解?“道”是一直在运行的,不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与时代,“德”也会随着“道”的运行发生改变。用远古的道德,六十年前的道德来标准化当代的“道德”,这是违背自然规律性的。

老子的“道德”是万物发展自然规律性的不断延伸,而儒家思想的“道德”是一成不变的,以伦理来标准化,有点“侏儒”的形象。永远让人存在于过度“保守”的状态,这是非智慧的特征。

修远,经常会跟朋友聊,道家的思想是汪洋大海,而儒家的思想被世人引向了小河流,大海与河流里面都有水,可哪个“水量”足?明显是道家的思想。为何?跟我们烧开水一样的道理,想要满足人们喝水的需求,自然要看几个人要喝水。用一壶水量满足百千万人需求,那“壶”的容量够吗?显然不够。有时人的思想观念就跟“壶”一样?而又想要得更多,得不到,就开始人身攻击。这是何其的不睿智,又降低自己的人格。

老子说“孤独”。

“孤独”这个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领悟,文字的狭窄性会让人发生“遐想”。而“遐想”的空间是每个人当下与未来生存状态。人在自己的“遐想”空间里,又把自己置于阴暗与阳光的一面。活脱脱把人性点都表达了出来。

我们总会透过自己“遐想”的空间来看待身边人事物,别人做的一切跟“我”有关系,那是高兴的事。如果跟“我”没有关系,于是,内心的阳光被乌云遮住了,有时还会下起大暴雨。自己淋湿了全身还不行,把身边人都拉进来。

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人都属在“孤单寂寞”的孤独里,本质原因,这类人从内心深处给予不了任何人需要的东西。于是,只能向外寻求满足内心缺失的。其实人类有个共性,“爱”,这个“爱”不是表面的“爱“,而是潜意识里有种,“我跟你一样,我需要,你也需要”。需要什么?需要“爱与被爱”。

当人内在缺失时,很难有付出的“爱”。本质原因,他想去爱,可是能给出去的东西有限,发现没有办法给出。这一系列的思想意识都在“潜意识”里,可潜意识需要人自主“察觉”到,才能表达与付出。往往,我们都活在“主观臆测”与“遐想”里,以至于自己“孤单寂寞”,同时觉得他人也很孤独。

人的“内在缺失”,是心里能装的人事物太少了,也可以说该装的不装,不该装的全装心里。人与人不同,就看心里“装的是什么”?修远,曾经一位老师讲课维次比较高,圣人心里装的是天下,而我们心里装的是他人不是,那人不善……,所以,我们与圣人的区别在这里。

那为什么,我们多数人装不了呢?本质原因,漠视了自己身边一切人事物,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漠视”并非人人意愿的,而是在无形的人文情感中与从小生活环境中带来的,以至到成人,不知不觉的漠视自己内在与外在的一切。

当人内心独立而有力量,像这样的人,他整个人生完全可驾驭“孤单寂寞”。本质原因,体验生活的成长让她内在丰富了起来,不在游历人群边缘。相反,如果为了摆脱孤单,为了所谓的“合群”就去拼命伪装,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而费力表演,就像你明明是一滴油,却非要溶进水里。

当人在生活中戴着面具去伪装,这才是一种痛苦,才是最大的孤单,因为你丢失了自己的乐趣。

可要想让从人群中脱离出来,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中国的人情社会,对人情看待及为重要。我们受大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做了别人,同时痛苦的是自己。

在老子《道德经》中,提出人的一切行为只要“违背”自己的意愿,皆偏离了道。不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人所说的话与做的事称作“离德”。离德不是没有德,而是德性越来越小。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何为上德?能顺应自然规律说话做事的人都是上德之人。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表现为外在形式的“德”,所以实际上是有“德”;下德的人固守着形式上的仁义之类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

“顺应自然”应用在生活中,能遵循四季轮回春夏秋冬成长生息的过程叫做顺应自然。在生活起居上能早睡早起,在饮食规律上能正常饱腹,在情感交往上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在工作事业上能有自主选择性。

“德”是很大载体,古说“厚德载物”。它没有标准化形式,一切以万物自然生长为本,比如说,苹果树只能结出苹果,我们不要想着苹果树能结出香蕉。那在人们言行举止上,每个人自然生长不同,必然人的思想观念也不同。以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想改变对方不符合道,偏离道就没有德性。

人为什么要学文化?因为有了文化才知道如何说对话做对事,在行为上自我求变来影响身边的人就叫做德。自己做不到拿形式上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称为“下德”。

老子说的“上德”是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做出来的人,与我们儒家道德思想不同,我们要“仁义礼智信”。可仁义礼智信是固化模式,意思是说,它无法发生变化,只能按这一个标准来。苹果树只能结出苹果,我们偏要它结出香蕉。于是这棵苹果树既没结出香蕉,连苹果都没有了。本质原因,苹果的的根源与香蕉的根源不同。

有时修远跑到花草市场游玩,为了观察每个花草生命不同状态。我相当有耐心,一天都呆在那里。终于有一天我领悟到,我们人类跟花草树木的生命本质是相同的,人从表面看上去都一样,实质每个人的根源天赋不同。也就是说,人生来都有自己要做的事,这个事有没有结果,跟那些花草树木一样,是不是独立生长的形态。

人如果没有独立的形态,就是偏离了道,没有道才说德。事都没做对,那么德肯定会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呢?人的生活状态是复制别人的,走别人的路,那么德会越来越薄弱,直到德性消失殆尽。

而,我们生活中的“道德”是用儒家仁义礼智信来固化标准的,自然无法随着道的运行变化,离德就越来越远。

当下的社会风气缺少自然变化,是从根本上没有发生改变。文化不能说是属于哪个体系,而是社会人群的分工。社会是整体结构,如:平台。这个平台的作用就是承载独立个体发展的根源。

修远,觉得21世纪看似问题很多,存在着不稳定性,同时也表明了“机会”很多。移动互联网到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也改变了个体发展的需要。重要的是,人人自主找到人生方向,分工协作,这样社会才越来越和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