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人苏舜钦,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诗风以豪逸雄健为主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先世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北宋中期诗人。苏舜钦生于官宦之家。天圣初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任荥阳尉。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授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康定元年(1040),任大理评事。庆历四年(1044),由范仲淹荐举而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因倾向范仲淹政治变革而为人所忌,借故诬陷,于是削职为民,寓居于苏州沧浪亭。庆历八年(1048)复职,授湖州长史,未到任而病逝。与欧阳修、梅尧臣齐名,人称“欧苏”、“苏梅”,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人物。

北宋诗人苏舜钦,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诗风以豪逸雄健为主

苏舜钦

在论诗方面,苏舜钦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他在《石曼卿诗集序》中表示,诗能反映“风教之感,气俗之变”,统治者可以据此“弛张其务,以足其所思”,并由此达到“长治久安,弊乱无由而生”的目标,他还称赞石延年的诗能“警时鼓众”,具有警策感化人心的功用。这与梅尧臣强调诗歌关注与干预现实政治的论调较为接近。

北宋诗人苏舜钦,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诗风以豪逸雄健为主

和论诗态度相一致,苏舜钦的诗歌创作往往接触到一些严峻的现实问题。如《庆州败》描写的是北宋王朝败于西夏军队的一次战役,“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通过对北宋军队惨遭战败的记叙,尖锐地批评了朝廷用人不当、防御松懈的弊端。

北宋诗人苏舜钦,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诗风以豪逸雄健为主

《己卯冬大寒有感》,也以严厉的笔触指责军队中“罪者既稽诛,功者不见阅”的赏罚不明现象,并且还将矛头指向无视治军措施的权贵。《城南感怀呈永叔》《吴越大旱》则反映了民间因天灾人祸而出现的悲惨境况,流露出诗人沉痛的心情。

北宋诗人苏舜钦,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诗风以豪逸雄健为主

另一方面,苏舜钦在政治上有过不幸的遭遇,内心抑郁失落,因此在他的一些诗作中表现出个人愤懑悲怆的情绪,基调坦直激越,《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如《对酒》:“嗟乎吾道不如酒,平禠哀乐如摧朽。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秋风八月天地肃,千里明回草木焦。夕霜惨烈气节劲,激起壮思冲斗杓。”在慷慨激烈的语调中寓含一股郁闷不平之气。

北宋诗人苏舜钦,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诗风以豪逸雄健为主

苏舜钦有些写景小诗也较有特色,《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又如《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遣词造意清新别致,饶有生趣。

北宋诗人苏舜钦,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诗风以豪逸雄健为主

与梅尧臣平淡蕴藉的诗风相比,苏舜钦的艺术格调则以豪逸雄健为主,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曾以为:“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然而也正是由于苏诗注重感情的宣泄和气势的营造,有些诗作无暇顾及语言的精心推敲,不免显得直露有余,含蓄不够,甚至出现字句上生硬粗糙的现象。著有《苏学士文集》十六卷。

欢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幸运多多”,喜欢记得点赞关注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