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疏离,一世知己:浅析《清平乐》中“帝后”的情感与理性

《清平乐》改编自小说《孤城闭》。与原著侧重点不同的是,剧本以宋仁宗的一生为主线,一方面从庙堂上风起云涌的政治博弈展现出“仁宗盛治”的形成,另一方面从宫廷下牵扯不断的儿女情长描绘君王外壳下无处躲藏的情感取舍。

剧本鲜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跌宕,娓娓道来。一剧终了,在人物各自匹配的身份和历史结局的同时唯独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各种人物间的往来与纠结的抉择。宋仁宗与曹皇后之间的情感与理性的碰撞尤甚。

仁宗赵祯,是自幼被教导以“克己复礼”“内圣外王”而培养出的君主。前受刘太后牵制,后为群臣台谏监督,他始终被推至于理性的位置。生母不得相见,皇后是太后选择,群臣推荐的,情感于仁宗而言被压制到极致。

和他相似的,是“贤良仁德”的曹丹姝。出生名门之后,年少倾心于仁宗,在被推举为皇后之后,却收敛心性,隐忍割舍,成为朝臣称颂的女子典范。

赵祯与曹丹姝,两人心中藏有彼此,本应是一对璧人,却每每岔道而行。二人在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平衡下,半生疏离,一世知己。

半生疏离,一世知己:浅析《清平乐》中“帝后”的情感与理性

鲜衣怒马,少女情怀总是诗


鲜衣怒马少年时,情感总是胜于理性的。

正如年少的曹丹姝初见赵祯,便芳心暗许。曹丹姝与玩偶的自言自语,对翩翩君子的官家心怀少女的幻想与爱慕。

少女情怀总是诗。当他人问及心上之人时,曹丹姝脱口而出的“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将赵祯比作东方升起的红日,光芒万丈。她与杜蘅笑闹,打趣杜蘅与苏子美,但她心中何尝不是渴望如杜蘅与苏子美一般的爱情呢?

曹丹姝爱慕赵桢,但赵桢无法给予她完美的情感关系。仁宗多情,而曹丹姝到了最后还能不忘初心便是她对赵祯感情的最好证明。

鲜衣怒马,是情感的冲动,赵祯在备受压制之下,他亦是一个心软多情的男子。他爱慕鲜活多姿的陈熙春、情深意笃的苗娘子、性格张扬的张秘晗,也在惊艳于曹丹姝而生情。

赵祯之于曹丹姝的情感,从对礼教典范女性的抗拒,到传闻貌丑不至惑君的无趣,至惊艳于外貌的爱慕,再是不甘心勉强的征服之心。无法控制的情感,对于这样一个规矩的君王,就像是未知的挑战。


半生疏离,一世知己:浅析《清平乐》中“帝后”的情感与理性

宫城巍峨,家国天下孤傲清醒

曹丹姝年幼跟随范仲淹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情怀,促就了曹丹姝情感之外的理性思维。

嫁李家是承诺,即便年少倾慕仁宗,心中首想的却是像男子一般辅佐他。

曹丹姝对仁宗的情感无法得到回应,新婚之夜仁宗未至,曹丹姝便清醒,将情感转化到国家的责任上。 她爱慕的意中人赵祯,为了天下而选择她,成为承担中宫职责的典范,她理性地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赵祯的妻子,更是国家的皇后。

情感是里皓月当空绚烂的烟花,理性则是微芒月夜里熠熠的火炬。当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桎梏,理性便是指引方向的标杆。

自幼以男装厮混的曹丹姝,学习四书五经,并非循规蹈矩的人。入宫成为皇后,她看的书是《齐民要术》,写的字是《女诫》,为的是符合皇后这一身份。这是在宫闱下,重重理性包裹出的家国为先的情怀。

理性如曹丹姝,成为渐渐失去了天真烂漫的曹皇后。在理性压制下是奔涌的情感和不肯俯就的孤高。

曹丹姝爱慕仁宗,但当侍女建议留宿时,她却不愿意做靠魅力取宠之人,也不愿意舍弃责任为私欲。魅惑君主的示爱,她不屑于此;独占君主的宠爱,她不能这般。

理性的人会考虑影响情感的各个因素,因可能存在的风险而止步。

曹丹姝并非看不到仁宗的情感流露。曹丹姝对仁宗的情感,令她害怕和纠结,她害怕仁宗的示好只是黄粱一梦,梦醒便会徒增难堪。仁宗醉酒表白,她认为是酒后胡言;仁宗示好,她便用规矩和冷静,来提醒仁宗保持清醒理智。

半生疏离,一世知己:浅析《清平乐》中“帝后”的情感与理性

相似知己,半生疏离


赵桢与曹丹姝是同一类人,一个追求高洁品性,不放弃理想;一个不愿俯身而就,不愿欺骗自己。

二者都清醒而孤独。他们谈论诗文、议论国事、站在一个维度思考​,面对彼此单向的情感,选择了理性和尊重。

曹丹姝认为仁宗不爱自己,便选择成为携手并肩的同伴,成为一个理性如“木头人”般的曹皇后。仁宗认为曹丹姝只在乎皇后之位,便选择在相处时更注重礼仪,而少了夫妻间的亲昵。

与曹丹姝相左的,是鲜明张扬的张秘晗。面对情感,张秘晗表达直率,全心全意地爱着赵祯。仁宗对于张秘晗的爱,是放下理性的纯粹情感。在这份情感中,赵祯不是庙堂之上的仁宗,而是一个纯粹被爱着的男子。

仁宗对张贵妃的宠爱,在于她与自身(即曹皇后)的截然相反。仁宗与曹皇后的相似,在于两者都具有严格教育出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主导下,情感显得薄弱。

赵祯与曹丹姝的疏离,仅仅是因为二人的“理性”吗?理智与情感的抉择令人难以权衡,过于理智,显得无情;过重情感,显得失控。赵祯与曹丹姝便是在理智与情感间,难以寻求平衡,方才显得“疏离”。


半生疏离,一世知己:浅析《清平乐》中“帝后”的情感与理性

相伴孤城,来世不做笼中鸟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样平民人家的美好情感,怎么不让人羡慕。

仁宗对曹皇后说:“普天之下,最胡闹不得的就是你我二人”,在理性克制之下,赵祯与曹丹姝相敬如宾,敬爱有加,礼数周到。君王与皇后成为社会婚姻的楷模。

理性的人并非没有情爱。在理性而淡泊的婚姻关系下,面对反叛与战争,曹丹姝选择穿上戎装保护赵祯。朝堂之下赵祯与曹丹姝讲述自己幼时的故事,将内心柔软的一面坦露给她。

理性的人只是把爱都藏到了心底。以至于当时间似飞矢离弓,发而不返,直到仁宗生命的最后,二人才寻求到情感与理性间的均衡。晚年两人方知对方的一片真心,打开心结。但赵祯的身体每况愈下,两人一生相伴相知,只能在风烛中相爱。

二者之间,是情感与理性的抉择,更是私欲与责任的均衡。仁宗娶曹丹姝为后,是他身为君王的责任所至。曹丹姝收敛心性,以贤德当表率

。两人身上交织着猜忌和顾虑,用理性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无法放肆地去爱。

赵祯与曹丹姝,可以是情深意笃的璧人;但宋仁宗与曹皇后,面对帝王之家的责任与束缚,他们,也只能是巍峨宫闱下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模范夫妻。

《清平乐》通过对宋仁宗一生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北宋钟鸣鼎盛、人才济济的繁华画卷。宏大的历史背景同情感与理智抉择交织在一起,托载人物形象的同时,又对融入当代人探讨的理性与情感的均衡问题。

在高墙之下,赵祯与曹丹姝身为帝后,用理性来平衡情感,用责任为世人表率。一曲清平乐,唱的是海晏河清天下升平,一世孤城闭,关的是肩负重任抑制情感的内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