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为什么也有房子“限购令”?

随着电视剧《安家》的热播,让房地产交易又刷了一波存在感。在现代,由于房价越吵越高,很多人都为买房发愁,于是政府也相应的出台了一些限购的政策。那么,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是否也会为"房子"发愁呢?其实,在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出现房地产交易活动了,并且有专门负责的机构。但是在古代,却没有出现哄抬房价的现象,这得益于各个朝代的"限购令"。

限制对象

中国有个成语叫"求田问舍"。意思是只知道为自己置宅田,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志向。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志》里,但是他最初本身的意思却是与房地产交易有关。

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为什么也有房子“限购令”?

中国最早的房地产交易,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1975年2月,在陕西出土了一件周代的青铜器,青铜器上刻着的铭文主要记载了在周恭王时期,有一个名叫矩伯的人以1300亩农田向裘卫换取了玉器,皮裘礼服等觐见天子的东西,当时还举行了隆重的授田仪式,确认了土地的归属权,这大概是古代最早的房地产交易活动了吧。

房地产交易活动在宋朝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并且宋朝在这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完备的制度。双方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并不是两个人同意就完事儿了,这里边还有许多限制。比如买卖双方两人在签字盖章之前,还有一道限制叫"遍问亲邻",意思就是说,假如你有一套房产要出售,你得首先问问你的亲戚们要不要,假如他们都不要,你还得问问你的街坊四邻要不要,以上人都不要,你才能拿去卖。而这项制度,也被后来的朝代沿用,这便是求田问舍最初的含义。

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为什么也有房子“限购令”?

求田问舍的制度早在宋朝之前就发明了,宋朝人郑克曾经说过,"卖田问邻,成券会邻,古法也"。这说明,早在宋代之前,买卖房屋之前先问亲邻的现象就已经存在了。在《魏书·食货志》里面也有记载,凡是遭到贬职或是调往外地的人,没有子孙以及户口断绝了的,荒废的宅邸、桑树、榆树充为公田,以供政府分配,分配的秩序按照亲疏远近而定。在没有分配以前,也可以借给其亲戚经营。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那时政府在处置个人财产的时候,其亲戚是享有优先权的。

到宋朝时,对房产交易的规定更加的细致。在《宋刑统》中, 不仅规定了优先购买的顺序,而且注明了对违反规定的责罚。比如,如果遇到业主、中介机构欺瞒亲邻,哄抬价格,或者亲邻之中有人故意遮掩包庇,应按照被欺瞒的钱数视情状大小酌情而定。

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为什么也有房子“限购令”?

到了元朝之后,政府把这种政策规定的更加的细化,比如,假如你想要卖房,当你去询问亲邻意见时,没有购买意向的要在三日内做出答复。有购买意向的,要在五日内给出具体价格。卖房时要先"问贴",得让族人亲戚在上面签字画押,全部同意了之后,才能交易。所以古人有"千金买房,万金买邻"的说法,古人这样做,也是为了促进邻里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像那种人缘不好的,做人不成功的连房子都卖不出去。

限制官员

古代的限卖令除了限制中间环节外,对出售的对象也有一定的限制。你想卖房,并不是什么人都能买的,比如在西汉时期,刘邦的老婆吕雉就颁布了一道政令,说的是,想要购置房产,必须得紧挨着你现有的房产,否则是不允许的。这样一来,你想购置房产,就必须得买左邻右舍的房子,而且别人还不一定会同意。这样做,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土地兼并的状况。

到了元朝,还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政府禁止蒙古官员买房。因为在南宋灭亡之后,一些蒙古官员在江南一带私自购买住宅,还强买强卖,用低于市值一倍的价钱,逼迫别人卖房,签字画押,弄得天怒人怨。元世祖为了平息民愤,便颁布了这样一道政令。

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为什么也有房子“限购令”?

到了明清时期,对官员购房的限制进一步的加大,其中规定,禁止官员在任职地娶妻买房。为了防止贪官污吏的出现,朱元璋也是煞费苦心。他规定,所有官吏,不准在任职地买房。违者打五十大板,就地卸任,所得房产全部充公。

到了清代,更是加大了处罚力度,《乾隆实录·卷八》记载,旗人在外省为官时,有私自购置房产的,一经发现,所购房产将会由政府强制拍卖,拍卖所得一律充公。如果当地官员隐瞒不报,将会受连带责任。所以在宋朝之后,官员们在进行房地产交易的时候,都非常小心谨慎,一旦触犯了相关法律,头上那顶乌纱帽就保不住了。

限定渠道

除了上述说的两种限制之外,还有一种限制就是必须通过牙行等中介机构去交易。在后唐时期,唐明宗曾规定:凡是进行房屋、奴隶、牲口等交易,必须要通过牙保,如有违反,所有与此有关联的人都要接受处罚。

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为什么也有房子“限购令”?

在宋朝的《宋刑统》中也有类似规定:凡是进行田宅交易,必须要通过牙保,否则按偷盗罪论处。偷盗罪在宋朝可是很严厉的,如果赃款满三匹以上,就要当众处以死刑。如果换成田宅,可想而知会是什么后果。

上面所说的"牙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中介所,通过促成交易,收取中介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类似的机构。那时所卖物品大多是牛、马等牲畜。所谓"伯乐"就是专门对牛、马等优劣程度划分等级的人。到了宋朝,这种中介机构越来越细化。按照交易类型的不同,分为米牙,茶牙,田宅牙等。这个"田宅牙"就是我们所说的房地产中介机构。

在宋朝,只有通过牙行进行的房地产交易才是合法的,被国家认可的。因为如果国家想要"限卖令"彻底贯彻执行,就必须加大管控力度。但是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才需要"牙行"等机构辅助监管,一旦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牙行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为什么也有房子“限购令”?

另外,古人还发明了一种以民治民的方法,那就是让老百姓互相监督。假如有人偷税漏税或者私下进行交易,街坊邻居都有举报的责任。谁先举报谁有赏,谁要不愿意举报,就承担连带责任。另外,政府还会强制性的划分出一片区域交给牙行进行管理,每笔交易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买卖双方姓名、成交金额、记录人都要一一记录在案,每个月都要向政府报告。

限制收益

国家除了要在过程中加强管控之外,最后交易达成时,买卖双方还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契税,比如宋朝时期,在江南一带,契税最高要征到15%~16%。也就是说,假如你一套房你花100万买的,就要向国家缴纳15万的税。除此之外,中介还要收取其他的一些杂费。比如你买房签合同的合同钱,也叫"契纸钱"。还有盖章的钱,叫"朱墨头子钱"。除了房费、契税之外,再加上乱七八糟的杂费,要达成一单交易都要额外的付好多钱。

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为什么也有房子“限购令”?

另外,牙行等中介机构还要承担代收代缴契税的责任,做一单生意,收一单税。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偷税漏税的现象。

通过上述一系列操作,大大降低了人们买房的热情,由于繁琐的手续、严格的政令、额外的费用,使得很多人面临一个尴尬的现象,一种是没钱买不到房,一种是有钱也买不到房,所以他们宁愿租房住。在唐宋时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很多人加入了租房大军。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在《卜居》中表达了自己蜗居的感慨。"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再比如大文豪欧阳修在京城上班很多年,仍然没有买到自己的房子,只能蜗居在一个小胡同里。

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为什么也有房子“限购令”?

宋朝时期,官员的工资并不低,但租房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当场宰相都租房子住。比如宋朝著名宰相寇准,在朝为官40年,仍然没有房子住,无地起楼台。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也说过"虽宰执亦是赁屋,自神宗置东西府,宰相方有第"。从这几点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当朝宰相都买不起房,正是由于限购令以及高昂的中介费用抬高了房屋的价格。有些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做起了租房生意。以至于,有很多游手好闲的官宦子弟因家中有几处房产,便可衣食无忧。司马光曾算过一笔账:"十口之家,岁收百石,足供口食;月掠房钱十五贯,足供日用"。可见,当时房屋租赁市场是多么火爆。

不得不说,古代统治者对限制房屋交易也是煞费苦心。他们知道,只有从源头上加以限制,才能达到防止土地兼并的根本目的。由于买来的房子很难再卖出去,所以人们一般不会把房子当做一种商品来投资,只为解决刚需。使那些希望通过炒房富起来的人,不但捞不到好处,反而会增加额外的税收和费用。因此在古代,很少出现哄抬房价的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