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種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總有幾種適合你

溫馨提示

1. 本文提到的所有「工作」一詞都是泛指,不是指上班,而是指我們為某個成就所作出的努力。

2. 不知不覺寫了一萬字,共21個方法,想要提高工作效率的朋友,可以挑幾個試試。方法介紹都是忠實於原書《深度工作》,而每一部分都有我個人的實戰反饋。

《深度工作》是一本實踐指導價值很高的書。關於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哪些可操作的方法呢?經過我的總結和實踐,給大家提供一份【工作效率提高篇】的萬字筆記。


首先我們先同步兩個理論建設,有助於理解後面的方法。

1. 我們的大腦一天專注工作時間的極限是多少?

大概是3、4個小時。幾乎可以肯定的說,絕對不超過5個小時。


人的注意力和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們就像肌肉一樣,會疲勞,也會通過休息得到恢復。

2. 我已經明白深度工作很重要,我以後一定會更多地專注深度工作,這不就行了嗎?幹嘛還需要方法來幫助我記住「我要專注」這麼簡單的事情?

想要做到專注,並不簡單。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礙是,人們天生就有將注意力轉移到浮淺事物上的衝動。大多數人能意識到這種衝動會使專注於困難工作的努力變得無效,但是大多數人低估了這種衝動出現的頻率及其力量。

大部分方法要解決的問題在於,啟動深度工作非常非常難。我們享受深度工作狀態和成果,但是排斥進入深度工作的瞬間。

所以,我們需要好的習慣和好的策略。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使得進入並保持高度專注狀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作者把深度工作方法歸類為4個準則,分別是——

準則一:工作要深入

準則二:擁抱無聊

準則三:遠離社交媒體

準則四:摒棄浮淺工作

準則一將介紹一些培養深度工作的長期策略、習慣。準則二、三、四將展示一些培養專注能力和抵抗無孔不入的煩心事的策略。

下邊,我們就把這4個準則中可操作的方法彙總一下,共21個。作者是把理論和操作方法穿插著寫的,這裡我以提取方法為主線,必要的理論會在實踐反饋中加以說明。

特別提示:不同的方法適合不同的人,推薦大家挑感興趣的嘗試下,看看哪個方法能真正幫到你提升效率。

相信總有一兩條適用於你,並讓你終生受益。

準則一:工作要深入

下面這4種方法,是4種不同的深度工作哲學,適用於不同的客觀條件,你可以從中挑選一種最適合你的。

方法1:禁慾主義哲學(Monastic Philosophy)

通過摒棄或最小化浮淺工作,從而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通常是封閉式的創作,儘量避免與外界發生聯絡。

有些科學家、哲學家、大作家會採用這個策略。康德在格尼斯堡的住所獨自一人待了一輩子,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思考之深,工作狀態之深。

實踐反饋

適用於禁慾主義哲學的個人是有限的。事實上,這類人有明顯的特質:有明確且價值極高的職業目標;之前已有能證明自己強大能力的突出工作成果;所從事的工作極少需要和別人協作。

換句話說,用這個方法的都是牛人,都很任性,你讓他們幹貼票報銷的事兒是不可能的,比如物理學家費曼那種。如果你掂量自己還不夠牛,那就慎用這種方法。老闆讓你做個ppt你不鳥他,讓你發封郵件你不搭理,吃棗藥丸。

方法2:雙峰哲學(Bimodal Philosophy)

這種方法要求你將個人時間分成兩塊,將某一段時間用於深度工作,餘下的時間處理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時間裡,像禁慾主義者一樣追求高強度無干擾的專注;在浮淺時間裡,處理非首要目標。

但是,雙峰哲學對深度工作的連續時長有要求,至少是一整天起步,保持高目標高專一度。

實踐反饋

再次,這不是適合職場人的深度工作策略。但是,這種策略非常適合學習技能。如果你想學完一門技能課,比如PPT或者PS之類的,每天1小時、2個月學完,完全不如封閉起來幾天學好這個技能。

方法3:節奏哲學(Rhythmic Philosophy)

節奏哲學的目標時創造一種工作節奏,讓你不需要投資精力便可以決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時需要進入深度狀態。

實施節奏哲學的常見方式是設定一個啟動時間,每天在這個時間開始深度工作。比如,早起深度工作60-120分鐘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實踐反饋

節奏哲學難以達到雙峰哲學那種強度的深度思考,但是卻更符合人的天性,尤其是職場人,現實中某些工作不允許我們在需要深入的時候一連消失幾天。

我就是在用這種方法,這裡提供兩個實操要點。

1. 找一個本子,在你認為接下來較長一段時間(1-2小時)不會有人打擾你時,在本子上寫下一個開始時刻,然後開始深度工作,知道某任務完成或者覺得累了,在本子上記下一個結束時刻。

2. 非常建議早起。早點去辦公室,在無人干擾環境下工作1-2個小時。知道麼,「我知道鐵定不會有人來打擾我」,非常容易進入高強度深度工作。

精彩書摘

演員傑瑞·宋飛曾提及「成為優秀的喜劇演員就是要創作出更好的笑話」,而後又解釋說,想要寫出更好的笑話就要每天都寫。宋飛接著介紹了用於律己的一種特別技巧。他在牆上掛一本日曆。每天他寫過笑話就會在日曆的這一天畫一個大大的紅X。「過幾天你就能連成一條鏈子。」宋飛說,「只要保持下去,這條鏈子每天都會變得更長。你會喜歡上看這條鏈子,特別是有一定經驗之後。你下一步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讓這條鏈子斷掉。」

方法4:新聞記者哲學(Journalistic Philosophy)

在日程安排中隨時插入一小段深度工作時間。一些記者和專業作家,經過訓練後可以隨時轉入寫作模式,哪怕在火車上,哪怕在會議間歇的15分鐘。

實踐反饋

這種方法不適於新手。如果你每天深度工作時間很少,認為自己目前還是一個很難專注的人,那麼別指望這個方法能幫到你。未經聯繫,這種轉換反而會嚴重削弱我們的意志力儲備,嚴重打擊自信心。

如果你評估自己深度工作技能足夠熟練,每天深度工作時長和產出都不錯,那麼可以嘗試切換到這個高手模式。

方法①-④,是4種不同的「大策略」,每個人都可以挑一種適合自己的。我使用的節奏哲學,作者卡爾·紐波特使用的是新聞記者哲學(膜拜大神)。我感覺大部分人適合採用節奏哲學。

方法5:習慣化

假設現在你要進行深度工作了,你先思考清楚工作相關問題,並努力把這些問題調整為固定模式(習慣化),這樣將大大減少你每次進入深度工作時需要的切換時間。

實踐反饋

你將在何處工作:指定一個或幾個深度工作場所:安靜、隱蔽、抗打擾。

工作多長時間:前面我們說過,每天的深度工作極限也就是3-5小時,你還要想想自己每次大約多少合適。一般來說,持續45分鐘-2小時是合理的(番茄工作法中25分鐘的設置並不適合有難度的任務,相信我。)

工作開始之後你將如何維持工作:比如,約定不賺使用任何網絡;設定每20分鐘需要產出的工作量;戴上降噪耳機。事實上我認為高中時我們考試的狀態,是強度合適的深度工作。回憶一下;有緊迫感;有明確任務;除了答題不會想著去幹別的。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比如,深度工作前準備好一杯上好的咖啡或食物、水;提前做好散步等精確休息;把工作原材料做一些事先整理。而且,這種支持也需要習慣化,這樣你才不會浪費能量每次都去思考該做什麼。

方法6:要有大手筆

對周圍慣常環境做出巨大改變,輔以可觀的精力或金錢投入,只會支持一項深度工作任務,由此提升了這項任務的表觀重要性。

J.K.羅琳在完成哈利·波特最後一部《死亡聖器》時,搬進了愛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爾默勒爾酒店套房,在這裡完成了這本書。據我所知,連嶽也是住在酒店裡進行寫作。

大手筆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比爾·蓋茨的「思考周」;全團隊為項目上線通宵奮戰。

實踐反饋

呃,這個實踐我沒有(錢)。但書中有一個例子讓我印象異常深刻。

精彩書摘

著名演說家彼得·尚克曼簽了一本書的合同,要求用兩週時間完成手稿。為了達到極度專注的狀態,他預定了一張往返東京的商務艙機票,在飛往日本的航班上寫了一路,抵達日本後在商務休息室裡喝了一杯濃咖啡,然後馬上登上了返航的飛機,又寫了一路。等他回到美國時,已經有了完成的手稿,這距離他最初離開時僅僅30小時。「這趟旅行花了4000美元,但完全物有所值。」他解釋說。

方法7:不要獨自工作

對於很多類型的工作而言,特別是追尋創新的工作,協作深度工作可以產出更好的效果。但是操作過程中要時刻牢記下面兩個要點。

1. 打擾心神之事仍然是深度工作的大敵。

2. 與默認肩並肩解決某個問題時,要有互相推動感,這樣容易激發更深層次的深度狀態。

實踐反饋

我覺得,任務明確且有挑戰性的工作,非常適合協作深度工作,確實可以互相激發。想想上學的時候,和小夥伴搭伴寫作業,或者尖子生在一起討論難題。

方法8:像經商一樣執行

4DX(The 4 Disciplines of Execution)在個人工作習慣培養上的應用:

1. 關注點放到極端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其實有很多事不幹也沒什麼的,因為大部分事情並不重要。

2. 抓住引領性指標:花在極端重要的事情上的深度工作時間。關注自己是不是花了最多的時間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然後不斷優化。

3. 準備一個醒目的計分板。對於上述引領性指標和產出成果,要做好記錄和統計。這個,時間統計法就派上大用場了。

4. 定期問責。每週回顧自己的計分板,慶祝表現好的一週,搞清楚是什麼導致了表現差的一週,然後找出解決方案。

實踐反饋

這個我沒有刻意去做,但時間統計法可以給我帶來類似的效果。

方法9:圖安逸

每天在工作之外享受一些自由時光。你每天要有一段時間是是屏蔽工作的,這樣才能讓你的深度工作效果更好。

作者列舉了3個原因:

1.安逸時光有助於提升洞察力。

2.安逸時光有利於補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3.安逸時光裡屏蔽的工作往往沒那麼重要。

實踐反饋

有兩個細節做好了,特別管用。

1.設置一個完工儀式。每天工作結束之後,做一個簡單的今日總結和明日安排,不用太細,幾分鐘就夠了。然後跟自己說:今天的工作結束了。

2.告誡自己,完工儀式之後絕對不再去想任何和工作相關的事情,靜靜享受一些沒有刻意安排的時光就好了。可以這麼認為,除非有人給你打電話,否則你就不要去主動留意任何工作信息了。

準則二:擁抱無聊

所謂擁抱無聊,就是指少做讓自己分心的事情。我們處在一個分心成癮的時代。排隊5分鐘,刷會兒微博吧;吃飯20分鐘,看會兒綜藝吧;廁所一小時,你可能光顧著看抖音了……

分心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習慣了分心會讓我們的專注力受到永久性的傷害。所以,如果你有幾分鐘的無聊時光,不如試試別掏出手機,就這樣擁抱著它靜靜流逝吧。

這一準則的要點是,專注力是可以通過一些訓練方法得到提高的。

方法10:從專注中規劃出用來分心的時間

應對網絡、手機成癮,應該預先計劃好使用網絡的時間,然後在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絡。操作要點有三:

1.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網絡和快速回覆電子郵件,這個策略也適用。這需要你做好規劃,保障離線時段的完整性。

2.不論你怎麼計劃網絡時段,都必須保證在這些時段外徹底屏蔽網絡。

3.在工作外也按計劃使用網絡,可以進一步提升專注訓練的效果。

實踐反饋

一般有幾分鐘空暇,我還是會掏出手機看幾頁書的。我覺得作者說的有一定道理,也許這種特別碎的時間就應該用來浪費。「總覺得該乾點啥」,可能是永久損傷我們專注力的!

方法11:衝鋒式工作

找出一項優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務,估算出通常完成此類任務需要的時間,然後設定一個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時間遠遠少於估算時間。可以的話, 公開自己的這個截止期限。

此時此刻,解決深度任務的方法只有一個:高強度工作——不查收電子郵件,不做白日夢,不刷朋友圈,不一次次來到咖啡機前。

剛開始時,一週進行這種實驗的次數不要超過一次。當你有不斷的成功經歷時,可以提升自己衝鋒的頻率。

實踐反饋

作者說,只要你用上吃奶的力氣,你應該總可以趕在最後期限前完成任務(至少是接近)。呃……我用這個策略的效果不大好。可能我定的任務太難了……我倒是試過公開自己的截止期限……可惜被打臉……好疼……

我以後還會嘗試的,我不服 : )

方法12:成就冥想

在身體勞作而心智空閒的時候(比如走路、慢跑、淋浴),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義明確的專業難題上。這個難題可能是一篇文章的提綱,推演一個證明,或打磨一個商業策略。

如同冥想一樣,你的注意力可能會渙散,你必須不斷地把它重新集中在這個問題上。

實踐反饋

我本來也有冥想的習慣。作者這個成就冥想我覺得特別棒。冥想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而成就冥想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具體的問題上。

目前我在淋浴時,或刻意去會議室閉著眼睛踱步的時候,經常做成就冥想。效果是非常好的,經常可以在5分鐘左右想出一篇文章的提綱。

方法13:用記憶宮殿法記住一副牌

記憶宮殿法是記憶表演者常用的一種記憶方法。簡單說一下如何用記憶宮殿法記住一副洗過的撲克牌。

現在想象一下你自己的房間,從進門到臥室,途徑玄關、廚房、廁所等,你會遇到許多物品,儘可能湊齊52件,然後默默回憶幾遍,直到你能按順序回憶起這52件物品為止。

然後,你將52張撲克牌的每一張都與一個人或物進行對應,比如方片K代表特朗普。

接著,你用聯想記憶法將52件物品與洗好的這副牌中每一張按順序對應。比如第一張是方片K,第一個物品是墊子,那就想象特朗普在墊子上搞笑地蹭鞋底的泥巴。

最後,你只需要按順序回憶這空間裡這52個物品,對應的52張牌就想起來了。

實踐反饋

記牌我沒試過。我試過記憶別的東西,比如用身體部位做記憶宮殿來記住中國56個民族。

記憶力和專注力有什麼關係呢?確實是有關係的。有實驗表明,那些記憶力超群者和普通人的區別,在於注意力控制能力。

準則三:遠離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不是壞人。它有很多好處,也有一些壞處。作者在這裡論證為什麼要遠離社交媒體的原則是:只有一種工具對你的益處大於害處時,才值得選擇。

對於需要專注力的深度工作能力來說,社交媒體害大於益。以下我們還是重點說遠離社交媒體的方法。

方法14:在網絡工具選擇中採用關鍵少數法則

著名的關鍵少數法則:在許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所以,你在決定用哪些工具佔用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的時候必須謹慎,關注和使用的宜少不宜多。

實踐反饋

我用的工具不多:Ulysess是用來寫作的,Google文檔和釘釘是用來公司協同的,微信是用來交流的,微信讀書是用來讀書的,得到是用來學習的,網易雲音樂是用來聽歌的,BlockTime是用來記錄和統計時間的……

方法15:戒掉社交媒體

嘗試30天不用某種社交媒體服務。比如朋友圈、微博、抖音、Facebook等。

30天后,作者讓大家自己問自己兩個問題:

1.如果我一直在用這種社交媒體,過去30天會過得更好嗎?

2.人們是否關心我有沒有在用這個社交媒體?

如果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否」,那麼就永久戒掉這項服務。

作者說,這一點可能對網紅不適用,因為他們的工作本來就紮根於社交媒體。

但作為一名內容創作者,悄悄放棄使用這些社交工具可以幫助你檢測自己真實的地位;對於其他大多數人來說,除了親朋友好友,甚至沒人會意識到你沒有登錄。

實踐反饋

我目前只會偶爾看看朋友圈,也就只專注寫寫微信公眾號。非常贊同作者, 沒必要關注很多社交媒體,你的時間都被他們吃掉了。

方法16:不要用網絡來消遣

如果你想低於娛樂網站對你時間和精力的誘惑,那麼就給大腦找一些高質量的替代活動,比如,閱讀。

實踐反饋

閱讀你一種享受。你會愛上它的,它比玩遊戲、漫無目的地瀏覽熱點都要高質量,獲得的體驗也是非同凡響的。當然,我認為看電影和紀錄片也是高質量的替代活動。

準則4:摒棄浮淺工作

浮淺工作的害處經常被低估,而作用卻經常別高估。我們必須對浮淺工作加以限制,不單是因為它和深度工作時間此消彼長,還因為它會損傷我們深度工作的能力。

浮淺工作並不可怕,只有其比例增加太多影響到你當天的深度工作上限時才需要注意。假設一天工作8小時,沒有一個熟練工作者可以保持超過4小時的深度狀態(這個狀態我認為和高考考場下的狀態差不多才對)。這樣,一天中你可以有半天做浮淺工作。

方法17:一天的每一分鐘都要做好計劃

這是一個作者深度實踐的方法,有很多實操細節,我必須要大段摘錄:

專門準備一個筆記本,在每個工作日開始的時候翻開新的一頁。在頁面的左側,每隔一行寫下這一天的每一個小時,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時間。接下來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將工作日的每一天劃成方格,把活動放在這些方格中。例如,你可以把上午9-11點安排成為客戶寫新聞稿的時段。

並不是每一個方格都要安排活動,你可以安排一些午飯或者休息的方格。

每個方格最短時長為半小時。舉個例子,你並不需要為一天的每一個小活動(比如回電子郵件、提交退款單、詢問某項進度)安排方格,你可以吧這些活動按批次放在一個更通用的任務方格里。針對這種情況,你可以從任務方格引出一條線,引到頁面的右手邊,在右手邊你有充足的空間列出需要完成的每一個小任務。

做好計劃之後,你已經為這一天的每一分鐘安排了工作。下面就開始按計劃工作吧 : )

大部分人到這裡會遇到大麻煩:計劃的時長不符合實際;會被別人或新任務打斷。

如果計劃被打斷,你應該花幾分鐘修改一天餘下時間的計劃。你可以翻到新的一頁,也可以擦掉原有的重畫,還可以劃掉原有的方格,在右邊為今天的剩餘時間畫出新的方格。

有時候,你可能一天要修改十多次計劃。千萬彆氣餒,你的目標並不是竭盡全力維持既定計劃,而是在時間推進中掌握工作的主動權,即使在一天中,我們的決定也會一變再變。

如果你覺得計劃改變的頻率高得難以接受,這裡有一些可以增加穩定性的訣竅。

首先,你應該承認,你對大多數事情所需要的時間是預備不足的。剛開始嘗試這個習慣時,很可能會一廂情願地制定計劃——完美一天的樣板。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你應該嘗試準確地(甚至有些保守地)預估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

第二個訣竅就是使用備用方格。如果你不確定一個既定任務需要多長時間,先初步預估需要的時間,然後在下面再多安排一個方格,這個方格可以有多重作用。如果這個既定任務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完成,那麼就佔用下邊這個備用方格。但是如果你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了任務,那麼就把備用的方格安排做其他的活動(比如說一些非緊急事務)。這樣就可以保證在不改變日程的情況下,容許不可預知的事情發生。我們回顧一下前文用過的寫新聞宣傳稿的例子,你可能安排兩個小時來寫這個稿子,然後預留接下來的一個小時繼續寫,但是如果不需要額外時間,就可以去查自己的電子郵箱。

我建議的第三個訣竅就是靈活使用這些任務方格。方格安排多一些,上午的方格安排的時間要比預計的多一些。在知識工作者典型的一天中,很多事情會發生:預留出時間方格來處理意外事件,會讓一切更順利。

在我的日常安排原則裡,除了經常會為探索性思考和探討預留大塊的時間格之外,還時刻保持著一項準則,即一旦有靈光乍現,有了突破性的洞見,一天的其他日程安排就都可以暫時拋到一邊(當然,實在拋不到一邊的也沒有辦法)。之後我會堅持探究這種新的洞見,直到理清其中的頭緒。這之後我會抽身出來,重新安排一天餘下的時間。

換言之,我不僅允許日程中有突發性改變,甚至會主動尋求這種改變。很多人認為日程表就是強迫一個人嚴格按計劃行事。然而我所說的日程計劃的核心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強調謀劃周到。在一天裡時常拿出一點時間來詢問自己“在今天剩下的時間裡,我做什麼最有道理”,是一個很簡單的習慣。這是一個讓你思考如何產出最大化的習慣,而不是讓你對自己的答案保持不折不撓的忠貞。

我甚至要說,一個同時具有綜合計劃能力和修正自己計劃的意願的人,相比那些採用傳統“自發性”方法、一天沒有任何計劃的人,將享有更多的創造性洞見。沒有計劃,你的時間很可能被浮淺事務佔用——電子郵件、社交媒體、瀏覽網頁。這些浮淺事務雖然在短時間內會令人愉悅,但是並不有助於培養創造力。藉助計劃,你可以確保經常性的安排時間來處理新主意,或者在有挑戰性的領域進行深度工作,或者在一個固定時間內進行頭腦風暴。因為當創新性想法出現時,你也願意放棄原本的日程安排,所以在靈感湧現的時候,你也可以像那些紛擾中搞創新的人一樣跟進。

實踐反饋

我沒有按照作者的這套方法嘗試。我的日常策略是:時間統計法+能量管理,以後我會重點介紹。

之所以要把作者的日程計劃方法詳盡地展現出來,因為我相信這是一套有效方法,細節很重要。而且後半部分的闡釋,讓人信服:計劃不是用來限制自己的,計劃是扮演一個協助者的角色。

我相信對於一部分人來說,這是一套好方法。

方法18:定量分析每一項工作的深度

我們需要判定一項工作是深度還是浮淺。但有些任務看上去比較模糊,比如:製作一個本季度銷量的PPT;參與一個重要工程的討論會議。

所以,我們可以做一個工作深淺度計量表,對工作進行分類。這個因人而異。

實踐反饋

作者並沒有說這個深淺度計量表應該怎麼做。但原則是按照一件事情可能花費的時長來做。一般來說,需要主動花費很多時間、需要高專注度的事情,深度就比較高。比如我寫專題稿時,差不多一篇文章花費的淨時間在8-10小時,涉及選題、調研、撰寫、排版和最終優化等。

方法19:向老闆申請浮淺工作預算

你的時間應該有幾成投入到浮淺工作中?如果你有老闆,應該和他談談這個問題。作者建議大多數知識工作崗位的人將浮淺工作時間控制在30%-50%。

你需要讓你共事的夥伴清楚一件事:你需要拒絕一些事情,簡化一些事情。因為最重要的產出價值,而不是確保每個人工作舒適、簡單。

這個溝通非常必要。假設你的老闆說,「你的工作百分百都是浮淺的。」或者「你應當馬上做任何我們需要你馬上做的浮淺工作。」

這樣的回答對你也十分有價值。你該明白這份工作並不需要深度工作。一份不需要深度工作的工作不可能使你在知識經濟時代取得成功。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謝謝老闆的反饋,然後謀劃如何轉型到一個重視深度工作的新崗位。

實踐反饋

為了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深度工作,我們需要做好溝通工作。沒有溝通直接放棄一些浮淺工作,會招致不解和怨恨。

方法20:5點半之前結束工作

給自己設定工作時間上限,每天到點兒就停止工作,或者每天達到一個工作時間上限後就停止工作。他作者把這種策略叫做固定日程生產力。

這種策略的最大好處是,你會對自己的時間非常負責任。你將自動獲得「知道該拒絕什麼事情」的能力。

有人約你喝杯咖啡聊聊?出席一個不必要的活動?旁聽一個其他部門的會議?如果你知道今天下午5點半必須停止工作,那麼哪些事情該說不,你很清楚。

相反,如果你沒有固定日程生產力的策略,很多事你會覺得參與一下也無妨,你老覺得今天還剩下很多時間。

實踐反饋

「固定日程生產力」這個概念很棒:給自己限定今日的工作截止時間。它會讓我們更加重視自己的時間安排,杜絕在工作時間進行無效或低效的時間損耗,並學會適度拒絕與捨棄。

要學會拒絕,要學會說不。作者分享了一個不錯的拒絕技巧:明確地表達拒絕,但對拒絕的理由模糊處理。這樣做的關鍵是避免給請求人提供論證理由合理性的機會。

「這聽起來很有趣,但是和我的行程有衝突,實在參加不了。」

方法21:變得不容易聯繫到

這部分主要是針對如何處理電子郵件展開的。有3個小貼士:

1. 讓發電子郵件給你的人做更多工作。關鍵步驟是設定你對寫信人的期望。比如在留下郵箱的公開頁面寫上:「我會回覆那些與我日程安排相匹配或符合個人興趣的郵件。」

2. 收發電子郵件的時候採用流程導向。

流程導向的要點在於:收發郵件不要有太多廢話,邏輯清晰,直奔主題,目標是推動一件事向前進行。這類郵件的格式也許都很固定,但無疑會節省很多時間,一封主旨清晰、導向明確的郵件,會大大減少郵件收發的次數。

3. 不要輕易回覆。如果你收到的郵件不夠有說服力,那就不要回復。你要深信,使郵件值得一讀或值得回覆是發件人的責任。不常回復郵件會影響別人對你的預期,以後給你發郵件就會更謹慎,更用心去撰寫;同樣,你在回覆別人郵件時,也要本著「值得別人一讀或回覆」的原則去寫,參考貼士2。

實踐反饋

我倒沒有電子郵件困擾,定向發給我的郵件很少。但這個策略在處理微信溝通時也是有用的。你不需要隨時查看微信上誰跟你說了什麼,然後馬上回復。微信對我們的打斷是非常頻繁的。

所以,我們最好不要那麼容易被聯繫到,養成隔一段時間統一處理信息的習慣。隨時在線不是我們的義務。你要相信,真有重要緊急的事情,不會有人只通過發微信來聯繫你的。


這麼多種深度工作方法,我們不需要每一個都採用。有些只要掌握原則就可以;重要的是挑幾個適合自己的去實踐。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必須要行動。那麼,請開始吧 ^_^

21種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總有幾種適合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