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也能成事?

01

罗永浩直播口误事件

“张冠李戴”也能成事?|争议营销爆红的底层逻辑

4月1日晚,骨灰级网红罗永浩,开启了直播带货的首秀,传言60万一个坑位,20坑位全满,仍有许多商家等着排队。

就是这样一个昂贵的直播新手,在职业生涯的第一天,就发生了口误。

罗永浩在介绍产品时,把“极米”投影仪,说成“坚果”投影仪,然后又在直播间非常诚恳地道歉认错。

这次事件制造了很好的话题,一下引起了热议,登上热搜。

同时,老罗的这个“失误”也得到了大部分网友的谅解,也有网友调侃到:本来不知道的品牌,现在一下记住了。

“张冠李戴”也能成事?|争议营销爆红的底层逻辑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他,大多数被引入的流量都是看热闹的和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微博底下的负面评价也数不胜数。

正是这种正负评价,制造了极大的热点。由此称之为争议营销

不管是老罗有意而为之的“营销事件”,还是对老东家执念所致的“无心插柳”,不可避免的是,这提供给广大直播网红一个很好的学习案例。

但是谁又能铤而走险地去用“犯错”来制造争议呢?

本文将为你解读争议营销背后的底层逻辑,然后提供3个方法,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影响力。

“张冠李戴”也能成事?|争议营销爆红的底层逻辑

02

什么是争议营销 ?

所谓争议营销,即是指利用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引起广泛传播,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

2019年11月13日,微信朋友圈出现英菲尼迪的广告片,可仔细一看,投放公司名却是奥迪。

事后,腾讯广告发布道歉信,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内部排查处理。


虽然错误得以纠正,但是“失误”本身引起的舆论热议,再加上广大网友和汽车友商的推波助澜,使得这次事件成为了现象级传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在再看罗永浩直播“口误”,网友各种“神助攻”,使得“极米”投影仪因祸得福。

至于老罗真是大智若愚,还是怀旧情深,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张冠李戴”也能成事?|争议营销爆红的底层逻辑

03

为什么争议性事件会产生营销价值?

01 引发讨论,广为传播

营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播。

信息的全面扩散才给了个人或品牌更好的曝光机会,被大众所关注。

比起负面信息,人们更害怕的是被遗忘。这也是为什么娱乐圈常常有小明星,为了获得关注,不惜制造冲突,成为焦点中心。

争议性事件被广为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制造了矛盾,引发讨论。

一个事件越是有极大反差,越是容易让人忍不住插一嘴,想要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甚至和网友们来一场文字版的“奇葩说”。

而一个小的“失误”背后,更容易让人起疑,为什么犯了不该犯的“错”?

不管是何种理由,只要一个具备争议性的话题出现,更多的讨论将接踵而至。犹如向湖面中央扔入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开来。

“张冠李戴”也能成事?|争议营销爆红的底层逻辑

02 制造情绪,刻骨铭心

营销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被人们记住。

那如何才能被人们所记住呢?

就是让他们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

当他们在看到同类产品的时候,潜意识的第一联想者,就是与你的品牌或产品相关。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心理学家Keith Payne,他和同事发现,情绪记忆是最难刻意忘掉的,尤其当这种记忆源于视觉线索。

情绪记忆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这也是为什么失恋的痛苦回忆往往令人更加深刻。

而争议性事件发生时,人们只要参与争论,就会产生正反两方情绪的不合,这种情绪冲突造成的记忆,将会异常深刻,无意识当中,被人们所记住。

现在是图文视频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传播,都与视觉线索紧密挂扣。

“张冠李戴”也能成事?|争议营销爆红的底层逻辑

04

如何运用“争议营销”扩大自己的职场影响力?

利用“争议营销”扩大自己影响力?我没听错吧?!

对!你没有听错。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故意“犯错”来获得关注度。而是解读“争议营销”里的底层逻辑,来达到影响力传播的目的。

“争议营销”的底层逻辑,满足3个核心元素:曝光、名人、争议。

  • 没有曝光,事件只会被淹没,毫无传播可言。
  • 如果你不是名人,没人会在意你的好或坏。
  • 当大家都开始谈论你的时候,不管好的坏的,那就说明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人们即便八卦或抹黑,也不会浪费时间在那些无足轻重的人身上。

“张冠李戴”也能成事?|争议营销爆红的底层逻辑

那清楚了这三元素,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提升影响力的方法:

01 积极主动,你要成为那条鲶鱼

大家知道,在职场中,大多数人都是懒散的,尤其是资历年长却业绩平平的老员工,在拥挤的格子间里抱成一团,犹如集装箱里的沙丁鱼一般。

而这个时候,你需要发挥一下“鲶鱼效应”。

什么是“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

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

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

鲶鱼效应”。

“张冠李戴”也能成事?|争议营销爆红的底层逻辑

后来“鲶鱼效应”也经常被用于管理之中。比如,公司采取末尾淘汰制度,明明没有编制,却还持续招聘应届生进入部门任职。这些都是为了制造“鲶鱼效应”。

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那条“鲶鱼”,那么你就会是最受关注的那一个,甚至不少人会感觉“怕”你。

“怕”不是坏事,它可以帮助你树立职场早期的威信。

而你要去做那条“鲶鱼”,你必须更努力的打磨自己的工作技能,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成绩。

你需要用“鲶鱼”的身份来提醒你自己,你一定能够影响他人。

这时候有人会说了,我成为“鲶鱼”,那也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呀,大家以后都会针对我了。

我想说的是,你正是需要这种“针对”,这时候你已经完全“曝光”了,具备第一要素。

当然,你也不必担心自己会被所有人“针对”。

别急,接着往下看。

02 扩大公开象限,吸引粉丝

沟通视窗也称“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它把人工作、生活中的事情分为四象限,代表四个不同的种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视窗”。

隐私象限: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盲点象限: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

潜能象限:自己不知道,别人不知道

公开象限:自己知道,别人知道

在所有人中,公开象限最大的是名人、明星等公众人物。比如:马云、任正非、罗永浩、李佳琦。

他们频繁露面参加公开活动,发表演讲、出席仪式,或是直播,这些都是在扩大自己的公开象限的过程。

甚至可以说,成功的过程,等同于不断扩大自己公开象限的过程。

那么如何去扩大公开象限呢?这里做一个简短说明:

“张冠李戴”也能成事?|争议营销爆红的底层逻辑

01 隐私象限:主动表达,破除诅咒。

在你是一条“鲶鱼”的情况下,你需要再适当“曝光”一下自己。

注意,隐私象限里的部分,并不是指你的“隐私”。

它分三个层次:

最深处的是DDS: Deep Dark Secrets“深处黑暗的秘密”,这是不可告人的秘密,每个人都有。

往上一层是不好意思说的,比如有人害羞,不好意思,熟了就好。

最外层其实就是你需要“曝光”的部分:你忘了说的。比如,由于你的表述不清,而误认为对方明白了的信息。

02 盲点象限:他人之眼,明察己身。

多寻求朋友和亲近人的反馈,找到自己平时忽视自己的部分。

03 潜能象限:伯乐识马,能行千里。

积极主动,多奉献,多付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挖掘自己的潜能。

当你公开象限不断扩大,你就能够吸引到喜欢你的人,成为你的办公室“粉丝”,由此你就是职场“名人”。

他们在做决策时,会征求你的意见,在遇到问题时,会参考你的提议。

他们是你的簇拥者,是你影响圈内最核心的人群。

“张冠李戴”也能成事?|争议营销爆红的底层逻辑

03 制造冲突,硬实力就得要“刚”

在职场中,有一个特别令人憋屈的现象就是,一个特别有硬实力的人,却总在关键决策上,没有太多话语权。因为这类人,往往低调又老实巴交。

其实这些有硬实力的人,默不发声,不能被上层领导发现这样的“千里马”,对企业发展是一大损失。

我们总说,“千里马就得出来遛一遛”,大多数人以为,只要像“鲶鱼”那样积极主动就好。

其实并不止如此。

更重要的是,让别人知道你是千里马,你得嘶叫几声,让人发现你,给你机会展示你自己。

“张冠李戴”也能成事?|争议营销爆红的底层逻辑

硬实力的人在会议场合,往往不善于发表意见,尽管同事之间都非常清楚,谁更优秀,但是在“权利的游戏”当中,都不敢发声。

这时候你必须制造冲突,产生争议,让大家听到你不一样的声音。

如果某人在公众场合表达的观点就是非常离谱,提出的方案是无效的,但是都没有反对和抗议。你就应该站出来,“刚”一次!

你放心,这个时代的职场人都不傻,95 00后的同事们不会屈服于所谓“政治正确”的东西,他们有自己信奉的正理。

这时候制造冲突,“鲶鱼”的粉丝群会立马站队。

最后,争议的结果,并不是要谁赢谁输,而是让大家听到更有力量的声音,更有价值的观点,以帮助企业高层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你在职场没有硬实力,就不要去制造“冲突”了,否则就是在找死。分分钟“争议营销”让你成为“跳梁小丑”。

“张冠李戴”也能成事?|争议营销爆红的底层逻辑

结语

上述理论,并非空谈,所描述的方法,正是我2年前在职场中的经历。我就是那条闯进格子间,搅动沙丁鱼的“鲶鱼”。

起初,身边的同事真的非常不欢迎我。因为我工作太积极,行事高效,令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更可怕的是,他们担心上级会按照我的行事标准来要求他们。这样就会受制于绩效考核,搅乱了他们安逸的“晚年生活”。

当我听到这样的话语时,心里只有唏嘘。

难道这群人真的要在办公室养老,荒度余生吗?

三个月后,我工作成绩出色,慢慢有了同事“粉丝”。

会议上,我会认真思考所提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后毫不忌讳地表达我的观点。

就这样,我的领导非常重视我,每次会议结束都会问我一句:还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希望大家都能在拥有硬实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职场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