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濰坊:鄭道昭與玲瓏山《白駒谷題名》

北朝著名政治家、詩人、書法家鄭道昭任青州刺史期間,題玲瓏山北麓一山谷內書法題刻,世稱《白駒谷題名》。巨大石壁上刻有“中嶽先生滎陽鄭道昭遊盤之山谷也”“此白駒谷”共19個大字,字徑一尺見方,整個題名結構寬博,筆意蒼秀,雄渾淳穆,為濰坊境內一處彌足珍貴的書法藝術瑰寶。

官場失意出任青州刺史

  出身名門望族 受孝文帝賞識

  鄭道昭(455—516),字僖伯,雅稱中嶽先生,北魏滎陽開封(今河南開封市)人。北朝著名政治家、詩人、書法家。工書,善正書,體式高逸,作大字尤佳。

人文濰坊:鄭道昭與玲瓏山《白駒谷題名》

鄭道昭塑像。

鄭道昭出身於北魏簪纓世家,父親鄭羲學識淵博,不僅是朝中重臣,也是當時著名的學者,鄭氏家族是北魏時期崔、盧、王、鄭四大名門望族之一。鄭羲字幼麟,歷官北魏中書令,秘書監,安東將軍,兗州刺史等職。鄭道昭哥哥鄭懿,氣度雍容,謙和美好,器望兼資:早年就掌管朝廷政要,能聲徽著,喜歡《詩》與《禮》,尤其精通《易》理。

  《魏書》載,鄭道昭“少而好學,綜覽群言”“好為詩賦”,在父親的指點下,接受了嚴格的儒學教育。他7歲隨父兄入平城,11歲與兄鄭懿以博士子弟身份入中書學,26歲娶孝文帝寵臣李衝之女為妻。

  鄭道昭23歲時就在朝中做了秘書郎,且深受孝文帝寵信,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孝文帝喜歡讀書,篤好詩賦,愛惜人才,對鄭道昭的文采尤為賞識。太和十九年(495),鄭道昭隨孝文帝南征,在懸瓠(今河南汝縣)君臣聯句作詩,傳為佳話,這是他一生中最為得意的時期。

  鄭道昭所作《中嶽賦》,為孝文帝所愛,稱為天下第一,自此鄭道昭得到了“中嶽先生”的雅稱。鄭道昭的書法同樣為時人稱道,孝文帝下令全國學者學習他的書法,後人稱之為“魏體”。

  《鄭文公碑》載:“季子道昭,博學明,才穎秘書之冠,精於研圖注篆,獲破格提拔於中樞機關。每鄭公(羲)行於前,鄭懿(任吏部郎中)鄭道昭(任秘書監)隨其後……”同僚無不欽慕,有識之士則比之“漢時三傑”。

  然而,宦海風雲,吉凶難測。景明二年(501),鄭道昭從弟鄭恩和因參與謀反伏誅,鄭道昭受牽連,被降為諮議參軍,開始了他歷時10年的坎坷之路。

  政治理想破滅 轉而寄情山水

  宣武帝正始元年(504),鄭道昭被任命為國子祭酒,他三次給魏宣武帝上表,建議重視國子學,崇尚文治,重刊石經,加強對國子學生的教育,而宣武帝只是表面褒獎幾句,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同時,宣武帝佞佛,大興佛事,波及國計民生與意識形態。鄭道昭經世濟時的政治熱情和對信念的追求化為泡影。

人文濰坊:鄭道昭與玲瓏山《白駒谷題名》

《鄭文公碑》拓本。

永平三年(510),鄭道昭出任光州刺史、平東將軍,後又任青州刺史,在任三年。光州地處邊陲,民風淳樸,山海形勝的自然風光在鄭道昭面前展示了一個新的世界,使他找到了撫慰自己心靈的樂土。儒家入世與道家避世兩種思想的此消彼長便在潛移默化中開始了。

  鄭道昭開始喜歡修身養性,煉氣化丹,曾於延昌元年(512年)在萊州大基山以東、西、南、北、中虛設“青煙寺”“白雲堂”“宋陽臺”“玄靈宮”“明壇”等煉氣之處,並刻字志之。

  鄭道昭遊山玩水、談玄論道、寄情自然,揮灑人生。但其“無為”之中也是有所為的,在“愛仙樂道”之道家思想傾向的背後,世人依然可以看到鄭道昭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風尚。史學家魏收對鄭道昭政績的評價為“其在二州,政務寬厚,不任刑威,為吏民所愛”,其為政之道還是深受基層官吏、平民百姓稱道的。

暢遊玲瓏山留題刻 白駒谷獲稱“字峪”

  青州玲瓏山山勢雄奇、洞窟眾多、通體玲瓏,因此而得名。元代人於欽所著《齊乘》贊青州時說“三山連翠(雲門山、駝山、玲瓏山),障城如畫”,玲瓏山之美可見一斑。山上寺、廟、祠等歷代建築散落其間,歷經世代滄桑,大多被毀。玲瓏山的靈氣,最主要的還在於鄭道昭留下的魏碑書法題刻。鄭道昭在玲瓏山上的題刻有三處,分別為《白雲堂題名》《北峰山題名》(今已不存)《白駒谷題名》。

  大動盪孕育魏碑體 雲峰刻石價值重大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大動盪大變化的時代,朝代更迭,南北民族交融。由於南北地域差異,形成了所謂的“南帖北碑”,如北方書法家長於碑榜、志銘,風格莊重朴茂,豪邁渾穆;南方書法家書體流便婉麗,瀟灑飄逸。書體在這個時期逐漸由漢隸向楷書演變,“魏碑”體在這種情況下便應運而生。

  鄭道昭在青州、光州期間留下了大量的魏碑石刻,合稱雲峰刻石,對我國書法藝術和文學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於年代久遠,保存到現在的魏碑寥寥無幾,全國不到200種,其中自成流派的大概只有10家。鄭道昭的碑銘,現在有40餘種,不論從數量還是藝術造詣來講,都冠群家之首,主要集中在現山東的青州、平度、萊州等地。

人文濰坊:鄭道昭與玲瓏山《白駒谷題名》

玲瓏山北側的巨大石峰,更像是相連的文官武仲雕像。

雲峰刻石中比較著名的有天柱山的《鄭文公上碑》,雲峰山的《鄭文公下碑》《論經書詩》《觀海童詩》,玲瓏山的《白駒谷題名》等。

  他的書藝風格特點是:下筆多用正鋒(偶用側鋒),大起大落,起落轉折,處處著實,間用側鋒取勢,忽而峻發平鋪,既有鋒芒外耀,尤多筋骨內含。妙在方圓並用,不方不圓,亦方亦圓。或體方而用圓,或用方而體圓。故能給人以結體寬博、筆力雄強的感受。

  怪石嶙峋洞窟眾多 漢代曾建道教宮祠

  玲瓏山,坐落在青州西南16公里處的群山環抱之中,主峰海拔567米,怪石嶙峋,洞窟眾多,山林蔥翠,鳥語花香,遊客如織。

  玲瓏山在秦漢時期稱逄山,因殷商時有逄伯陵而得名;北魏時又稱石膏山,因山石色澤潤滑如膏,故名;此外,還有北逄山、筆架山等名稱。康熙初年,隱士吳三恪發現山腰石畔有隙,依稀有微光,遂召集子侄挖掘,越挖越曲折,上下相連,通體玲瓏,因此又名為玲瓏山。

人文濰坊:鄭道昭與玲瓏山《白駒谷題名》

山上有眼水井並修有石階,多有造訪者。

玲瓏山為石灰岩結構,三面崖壁如削,只有一條蜿蜒石階小路可以通達山頂。崖畔怪石林立之間,洞穴密佈。穿心洞、通天洞、仙寶洞、觀音洞,洞洞曲折勾連,各具妙處。遊客穿往洞間,忽而狹窄難行,伸手不見五指;忽而豁然開朗,別有洞天。洞中怪石千姿百態、變化莫測,令人目不暇接。至於那些人跡罕至的峭壁懸崖上,各種洞穴究竟還有多少,裡面景緻如何,怕只有棲於此的山鷹、麻雀知道了。

人文濰坊:鄭道昭與玲瓏山《白駒谷題名》

山北有觀音洞入口。

山巔之上,玉皇頂、凌霞關、卡天門等都別開生面,獨有妙處。天降石、飛來石,如天造神設,蔚為壯觀。

  玲瓏山歷代建築較多,但大多被毀,現在還殘存的遺址有“王母行宮”等。漢代皇帝和上層貴族崇尚道教、迷信黃老之術,山上香火頗為興盛。西漢中期的漢宣帝曾派欽差大臣專程到此祭祀“石社”“石鼓”。“石社”指的是山上的石質建築逄宮祠;至於“石鼓”,酈道元所著《水經注》稱,逄山有鼓狀石頭,每逢荒亂年景,它會自然發出特殊聲音,數里之外都能聽到。《齊乘》說石鼓“今不存矣”。

  三處題刻現存兩處 “解衣冠處”留佳話

  玲瓏山的靈氣,最主要的還在於鄭道昭留下的魏碑書法題刻。

人文濰坊:鄭道昭與玲瓏山《白駒谷題名》

鄭道昭在玲瓏山上的題刻有三處,因其字徑大,居鄭道昭諸碑刻之冠。一處為《白雲堂題名》,刻於山頂崖畔的通天洞,全文是“滎陽鄭道昭白雲堂中解易老也”,共十三字,字徑一寸四分,現保存完好。一處為《北峰山題名》,全文九字,乃“滎陽鄭道昭解衣冠處”,據志書記載,它刻在“山巔祠宇東北門側”,可惜年代久遠,祠宇毀壞,今已不存,現僅有碑上半部的拓片傳世,極為珍貴。在山陰有一道名叫“白駒谷”的山谷,當地群眾稱作“字峪”,著名的《白駒谷題名》即刻於西崖壁間。

  據說當年玲瓏山有一座道教廟宇“白玉堂”,這裡山清水秀、林壑幽深,是鄭道昭忘情遊樂的地方。有一天,鄭道昭忽發遊興,順著南陽河溯流而上,來到玲瓏山。玲瓏山山勢陡峭、道路崎嶇,鄭道昭邊走邊看,興趣盎然。登上山頂,飛掠的雲霧,磅礴的山勢,盡收眼底。遊興之極,鄭道昭索性脫掉衣衫,摘掉冕冠,怡然自得,令白雲觀道長準備筆墨,揮筆寫下“滎陽鄭道昭解衣冠處”,九個大字,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好一派放浪形骸的魏晉風度。

人文濰坊:鄭道昭與玲瓏山《白駒谷題名》

玲瓏山南側石壁上刻有鄭道昭字樣,從風化程度上看年代久遠。

鄭道昭遊玲瓏山時的感情是複雜的。他在白雲觀解讀道家“易老”(《老子》《周易》),如同古代許多失意文人一樣,是為了在道家哲學思想中尋找人生答案。但是,凡塵之中,官身不由己,最終還是要下山回衙門做事。回程中,他來到南陽河發源的谷壑,看到這裡泉水叮咚,涼風習習,心潮澎湃,意猶未盡,隨即揮毫潑墨,寫下了震撼千古的傳世之作:“中嶽先生滎陽鄭道昭遊之山谷也,此白駒谷”。“白駒”出自《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鄭道昭感慨歲月已逝,年華不再,人生如白駒過隙,一生抱負難以實現,一種蒼涼之感油然而生。

  孝明帝熙平元年,他61歲暴病卒於洛陽暉文裡。追贈鎮北將軍、相州刺史,諡“文恭”,葬於先塋(今滎陽廣武原)。這位歷經坎坷而不移其志的一代書聖,獨守儒家的立身理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以其光輝的書法藝術成就,為世人稱頌。

  被譽魏碑三奇之一 吸引歷代名人志士

  鄭道昭玲瓏山的魏碑石刻,與萊州、平度的鄭文公碑刻並稱“魏碑三奇”。後人盛讚:“雄冠魏碑一成風,白駒走筆似飛龍”。

  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因久慕鄭道昭玲瓏山摩崖題名,於清光緒癸未(1883)年專程來到玲瓏山,在白駒谷鄭道昭題刻前駐足觀賞,反覆揣摩。興之所至,揮毫潑墨,仿鄭碑寫下大字,請人刻在白駒谷東面的石壁上:“此白駒谷,中嶽先生滎陽鄭道昭遊盤之山谷也。北魏鄭道昭白駒谷題字。光緒癸未四月,宿雨後晴,率途應之,趙之謙。”

  1925年,戊戌變法的領袖人物康有為曾來到青州,目的之一就是造訪玲瓏山,瞻仰鑑賞鄭道昭留在青州的無價墨寶,並慨嘆再三,稱讚道:“莊雅凝重,美於觀望。”他在《廣藝舟雙輯》中還說:“體高氣逸,密緻而通理,如仙人嘯樹,海客泛槎,令人想象無盡。”

  近代祝嘉亦謂“其成就絕不在於王羲之之下,應奉為北方書聖,與王羲之並尊”。近年來,眾多中外書法愛好者,尤其是日本的書法家不遠萬里、登山越嶺專程來玲瓏山瞻拜鄭道昭《白駒谷題名》。

  玲瓏山煥發新生機 文化旅遊方興未艾

  再探玲瓏山,一進山,就有十幾株高大的柿樹,再越過幾道高高的石堰,就到了鄭道昭《白駒谷題名》處,現在已經建了石廈設了鐵欄保護起來。

人文濰坊:鄭道昭與玲瓏山《白駒谷題名》

玲瓏山從東北方向看狀若雄獅。

滄海桑田,鄭道昭白駒谷題刻已成為歷史文物,2007年10月,濰坊市人民政府、青州市人民政府立碑保護,確定為濰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玲瓏山,已成為旅遊勝地,成為青州旅遊線路上的重要一環。山下的井塘村,2016年11月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玲瓏山白駒谷探源,古井塘村內看古民居,讓熱愛人文景觀的各地遊客不虛此行。

  代表作《鄭文公碑》歷1500年保存完好

  《鄭文公碑》是鄭道昭的代表作,記述了滎陽鄭氏家族歷史及鄭羲生前事略。上碑,字小,無碑額,20行,每行50字,今已難以辨識內容;下碑字較大,51行,每行23到29字,歷經1500年基本保存完好,字跡清楚,因此也比上碑有名。

  人們通常所說的《鄭文公碑》一般即指下碑。其用筆和風格可概括為:結字寬博舒展,謹嚴渾厚;筆致凝重厚實,剛勁秀美。方筆見稜,圓筆斂鋒,多以方筆隸益。篆籀氣息極濃,盡顯華貴之美。他的書法在蔡邕、鍾繇、衛璀、韋誕等人楷書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總結了篆、隸以來、特別是北魏初期的書法創作經驗,吸收了各家、各書法類型的有益因素,擯棄了粗陋的野氣,淨化了線條,創造出了“顫而枯澀”的道家文體。清代包世臣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清代葉昌熾評價:“鄭道昭《雲峰山上、下碑》及《論經詩》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喬野,如篳路藍縷進入文明。”祝嘉把鄭道昭與王羲之並列為“北方書聖”,劉海棠則贊其為“一代文宗”。(濰坊晚報)

  文 房永江 郇志俠 圖片由鞏建國提供

  資料來源:《青州(王府)先賢故事》《青州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