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镜子》《乡愁》等电影书籍为例探究与中国美学及感觉间的关系


由于准备忙碌一些其他事情,许久没有这样静心静气写作,从内心讲,不写不看的日子里每日都慌如热锅蚂蚁,原先无法写的那个难受与如今的不同,如今是恐惧好不容易捕捉到似乎也有亲密接触的那些感觉的丧失,这种感觉可以说也不可以说,语言文词有其自身的魅力,可要成为圆润整体毕竟还是需要在期间细致入微的缝隙里氤氲弥散一些神玄的气息,我愿意这样言说,感觉当然要比神玄二字宽泛辽远,但总得用些个大的准确的或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来表达,最近看一本书,研究的是东亚世界的山水画,不少人用贸易交通运河等做中介联系,这个作者不同,他用意象,这个就可以包容涉及到所有,具体抽象零碎整体古前现今未来的,完全打破时空限制,所以我也愿意学习他这样的方法思想。

以《镜子》《乡愁》等电影书籍为例探究与中国美学及感觉间的关系


1.我们难以找寻到那个难以达到动态平衡下神妙意趣的完美中间

其实,中国文学美学哲学里,诗词讲赋比兴意象意境,早就有之,只是我们一直在忽略,甚至由于现代小说的发展,愈发地厚外薄己,偏激当然能自成一家,可那毕竟是一种。好多人说中间不好,实则不是不好,是我们无法找寻到那个难以达到动态平衡下神妙意趣的完美中间,这样就越来越多的人亦步亦趋地知难而退直至无形中形成一种集体的荒芜。所以我想感觉是我毕生要追逐向往的,希望有一天能把那种渴慕的感觉完全融入身体精神里,从而也达到一种起起伏伏或高或低的动态平衡。


以《镜子》《乡愁》等电影书籍为例探究与中国美学及感觉间的关系


在无法写看的日子里,我就不住引导几乎有些强迫自己思想,把已有就能动笔写作的题材翻来覆去的咀嚼,现在的自己是有一些基础感觉,可那只是起点,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沾沾自喜那是可耻的也是龌龊的,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要前进,不能前进就多看书多看社会多苦思冥想,总会有能前进的突破口。我起初觉得自己有些向前的脚步,真是欣喜,这是完全自我领悟到的,走得也确实踏实,一下子写了好多小说,可这样把玩半年就会腻歪,一年的话更是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悲哀,所以就剖析自我,狠狠地一刀一刀拉扯,把已有的美丽撕裂,疼痛不仅是本身的难受更是精神上视觉上感觉上的颠覆,我告诉自己要拿得起放得下,最少也有原有基础上的那种感觉,我知道这是安慰自己的话语,如果三番五次地尝试不成,那种失败是粉身碎骨钻心钻肺的,说不影响那是虚伪,但这个社会就是要多掺拌这样的虚伪,多少事情本有难处苦衷还要咬着牙摆出副无所谓的模样,大说多说没事,我也如此这样做着,只为能更好地守住本心深处的东西。这听起来又多么像是虚伪的借口,艺术要追究的就是这般永无止境的虚假伪造的深渊底部。回到小说艺术这块乐土,没有人阻挡你怎么写写什么,这里的静寂与安逸享受自由我想只要有人真正进入,那将是永生都无法摆脱。


2.狭窄应该是艺术里的大忌

我曾经问过自己现在看来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先有概念还是先有作品,真是懵懂无知。看自己已经写好的小说,内涵意思大的小的还在围绕这个东西,所以越来越逼仄这不是偶然,是必然里的必然,狭窄应该是艺术里的大忌,因为这样的缝隙最容易产生纵观大千世界舍我其谁的假高度。你看到的是什么,只不过是缝隙里的东西,这与细微极致下的东西还是有很大区别。有天晚上,我与朋友吃喝闲聊,说到这样的问题困惑,我们就来了劲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可以说是说到关键处真是手舞足蹈,当然也有酒精的作用,但那是功不可没的功臣。


以《镜子》《乡愁》等电影书籍为例探究与中国美学及感觉间的关系


醒来后仔细回想说到的话语,看着拉着窗帘才有的黑暗里亮着的黄色灯光,晕染的感觉刚刚好,前几日闲着又栽种了几棵花草,在黄光下那簇簇嫩绿,就是早就心向往之的情景画面所要营造出的感觉。继续躺着思想,我实际上还一直停留在花的形状外貌上,稍微有点感觉,但那基本上还是被枝叶形状遮掩的可以忽略不计的,我如何来表达这个花草,内在的外在的,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或事先设定一个概念,就像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在创作谈里写到,我们一直在乎关注的是写什么,忘记了怎么写,细想来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迈不过这个高度那永远只能扑跳于已有的空间里,如果跳得高,还会侥幸看到外面的世界,但那仅是瞬间的看到。


以《镜子》《乡愁》等电影书籍为例探究与中国美学及感觉间的关系


3. 完成的就是一种无法琢磨透彻的感觉


在绘画里,现代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波普艺术已经在用一些高级别致的东西在表现本有的东西,就那盆花,我不画花的形状只是画一个绿色蓝色黄色,运用的就是感觉情绪,但要谨慎的是要寻找到其中这种跳跃背后那个最美好的链接,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已经做了些许的处理,但那不是终点依然是处在完成第一个跳跃的阶段,包括意大利画家马格利特所作的那幅画《这不是一只烟斗》,早就在提醒我们注意这样的陷阱,可我们一直熟视无睹。至于说完成了第一个跳跃,后面怎么样发展延伸,那将是所有人的命题,尤为在各种各样艺术载体门类里的尝试,真是快乐无限。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拍摄的电影《镜子》《乡愁》等电影里也已经触碰到这样的跳跃,且完成了他自我的处理,所以被后来者尊称为大师,且被无止境地学习,因为他完成的就是一种无法琢磨透彻的感觉,只有你有那个感觉时才能明白才能会心一笑。


以《镜子》《乡愁》等电影书籍为例探究与中国美学及感觉间的关系


我想在小说里,应该要去思想怎么写,而不是过多的思考写什么,把早已设定的思想深度概念套用在一个小说或故事情节里,那样出来的作品内涵思想艺术性最高就是与提前设定的高度平齐,要超越困难至极。因此要在写作时,不去设置那个应有的概念思想,要把自己也融入进去,自己是写作者同时也是一个高素质的读者,在过程中不断发现创造意外,整个作品完成后也将是到处变化到处绵虚到处通气的。读碑帖读的多了,就能领会到每个有所成的书家的精妙之处,笔笔有情绪笔笔有变化,那可是千年之前的艺术家啊,他们都能在已有的规则里完成自我独特舒畅的变化,我们为什么不能,规规整整的书法作品算不上神品更否谈逸品,每个字是要放大看的,每笔每画都是要经得起细看,同样的横竖点撇捺皆有各自的形态神韵,这才是漂亮书法作品。我想小说内外也能达到这样的动态平衡,既有工笔又有写意,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干巴巴的拼凑而是心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


以《镜子》《乡愁》等电影书籍为例探究与中国美学及感觉间的关系


4.过分功利追逐必然会损伤到这部分感觉

要完成如此作品,那就是全面的迷人,看哪里都有意识都气韵十足,思想多了看多了许多困惑就会有所解释,但要永远告诉自己,这样的解释永远不是最后,只是一个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停地到达,只要是拓展延伸的,都是可以欣喜一会的。要让自我的感觉有所生长,停止生长的那不是滞留而是干枯死亡,中国美学说,人是由精气组,气分薄厚粗细大小,我们是最精细的部分,这样来说我们起码不要辜负天地间给予的这部分精细之气吧,同时我们要虚一而静,写作看书只是我们活着的方式,过分功利追逐必然会损伤到这部分感觉,出来的作品也会有许多缺憾甚至枯燥无味,如果内心不静,天地的精气非但不会进入身体反而会把体内本有的精气流失,这是玄妙奇幻的感觉,无知无觉,这就是我所想言说的具有无限意象的神妙感觉,而且要想办法让它茁壮成长,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艺术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